最近胸口出汗多,出于好奇查了查。 結論是:前胸愛出汗,稍微一熱或一動就一片濕,其他地方卻干爽,這叫“心虛”,是氣血不足鬧的。 建議嘛,別給自己太大壓力,少些沒來由的焦慮。 這“心虛”和氣血不足,八成是越來越懶得動給鬧的。 記得以前有空課,常溜去打乒乓球。 后來呢,漸漸地不敢去了。 一是怕人說“太空”——有空打球,肯定是班級工作沒盡心吧? 二來,乒乓也是個技術活。不會打的,嫌跟你打沒意思;會打的,也嫌跟你打不過癮;非得旗鼓相當的對手才好玩,可這種人上哪找去? 當然,“政治球”?咱也沒那本事。 這么一想,心更虛了,索性不打了。 球技?自然也早退回小學水平嘍。 現在,誰再叫我去,心里照樣打鼓。 說起小學,那真是乒乓球黃金時代。 課間十分鐘,全校男生都往那張老木頭乒乓球桌奔。 球桌刷著綠漆,斑駁得很,可是大家都喜歡。 全校可以玩的地方,只要那里是水泥地,比別的地方要干凈,還帶頂棚(以前是個祠堂)。 那時,也沒人瞧不起誰的球拍——有啥用啥! 木板、鉛筆盒都行,我還試過用拖鞋當拍子,照樣能抽長角、打下旋,玩得不亦樂乎。 哪像現在,怕是一亮家伙,先得被人笑話拍子的“頭銜”,不是啥名牌。 搶臺子?全憑真本事! 11個球一局,贏的留下當“擂主”,輸的乖乖讓位,簡單又公平。 有時打得興起忘了形,被老師逮個正著,罰我們“抱球桌腳”。 為啥是抱桌腳?我們的老師是民辦代課的,工資比正式老師低不少,干得卻一樣多。 大概我們這些皮猴也隱約覺出了老師每月十號左右心情特別差,那幾天總會格外“消停”些。 聽說如今有學校,一擺就是幾百張乒乓球桌,每個孩子課間都能打上幾拍。 這樣的學校,正是我這種“乒乓童年”過來人夢寐以求的。 可惜啊,現在的球桌再新再漂亮,似乎也難吸引孩子了。 沒機會玩,更別說懂乒乓球的規則了,那啥觀察對方出什么球,就很需要眼力見。 剛當老師那會兒,我還常跟學生打乒乓球。 立了個規矩:誰能打敗我,就封他當體育委員! 偶爾我也會“輸”一下,再讓幾個體育委員互相“殘殺”,趁機講講“驕兵必敗”的道理。 遇到死活不交作業的“釘子戶”,就要陪全班打一百個回合! 車輪戰下來,被所有人“虐”個遍,保管下次作業乖乖交齊。 乒乓是有規則的,球桌就是小江湖。孩子們在球桌上學會了遵守規則、理解規則(比如發球擦網重發、得分換發、發球發的上旋還是下旋,我們稱之為“逃球”),輸贏都認賬,違規了會臉紅。 這份對規則的敬畏和理解,不知不覺也帶進了課堂和學習里。 現在想想,寫作何嘗不是如此? 那些球桌上的輸贏、罰抱桌腳的懊惱、用拖鞋打球的窘迫與樂趣、細心的發球觀察、從看對手動作里眼神里想回應的招數,不正是我們后來寫作文時能“觀察大家輸贏時的表情、動作,還有顏色、光線”的源頭嗎? 正是在這些磕碰里,我摸到了“規則”的輪廓——無論是乒乓的,還是文字的。 不真刀真槍地經歷規則,哪能真正懂得規則的分量? ![]() 后來上了初中,改打籃球。 一天,天還沒亮透就出早操,體育老師摟著我肩膀問:“來打籃球,有興趣沒?” 籃球?啥東西? 好奇比興趣大多了。 也就這么稀里糊涂進了校隊。 剛開始,“三步上籃”怎么都搞不明白,總覺得不是多一步就是少一步。 腦袋懵逼得很,動作僵硬得像木頭。 琢磨來,琢磨去,也沒琢磨出什么,于是,成了替補隊員。 可就是不服輸,一遍遍練,看“主力隊員”的腳,終于也發現了門道。 這個門道,說不出來,卻是在無數次跑動、起跳、失誤后,那三步的節奏像融進了血液里,自然而然地流暢起來。 這笨拙摸索的過程,像極了孩子初學寫作時的抓耳撓腮、詞不達意。 那些“磕絆”,那些反復的“三步不對”,正是身體和思維在艱難地建立連接、尋找規律。 沒有這些笨拙的嘗試和摔打,哪來后來的流暢? 再后來,一次體育課,老師把班級分兩隊,他帶一隊,叫我訓練剩下那幫人“三步上籃”。 這幫同學,清一色低頭“帶球跑”,要么一步就丟球。 我把自己對腳步的觀察法子教給他們——先慢動作分解,再連起來練。 嘿,居然大半都學會了,比老師親自教的那隊會的人數多! 我“羊羊得意”地把這事寫進日記。班主任看了,夸我有當老師的天分。 這無心的一句夸,加上后來的陰差陽錯,真就把我送進了師范的大門。 反觀現在,孩子們下課沒機會擠在球桌前爭搶,體會不到憑實力“守擂”的驕傲或“讓位”的服氣;也不可能被罰“抱球桌腳”,在小小的懲戒里咂摸規則和邊界的滋味;就連寫作文,那最該經歷的“磕磕絆絆”——抓耳撓腮想不出開頭、好不容易憋出幾句又覺得詞不達意、反復修改涂抹得一團糟的過程也快被剝奪了。 課件上,寫作步驟尤其清晰,輔導書里范文琳瑯滿目,現在甚至還有AI代勞,隨時能生成一篇“像模像樣”的東西。 孩子們被安排得“按部就班”,寫作路上“平坦”得很,少有“磕碰”,更不敢有“磕碰”,四周的眼睛都盯著呢! 我見過一個孩子,寫“第一次做飯”,開頭就卡殼。 按輔導書“標準流程”,該先寫“看到媽媽辛苦”的感動。 可他憋了半天,只寫出“鍋里的油噼啪亂跳,嚇得我差點把鏟子扔了”。 老師覺得這開頭“沒深度”,讓他重寫。 結果孩子硬是套了個“看到媽媽的白發”開頭,后面干巴巴的。 其實,那“噼啪亂跳的油”里的緊張和笨拙,才是活生生的體驗啊! 那份真實的“磕絆”,恰恰是通往獨特表達的橋,卻被“標準答案”早早拆掉了。 親手想辦法、在詞句的泥潭里掙扎、在結構的迷宮里碰壁的機會,正被無形地剝奪。 規則,無論是乒乓的、籃球的,還是寫作的,不在真實的碰撞和試錯中去觸摸、去理解、甚至去“犯規”后承擔后果,永遠只是紙上的教條。 最后,還是回到那個建議吧:別給自己太大壓力,少些無謂的焦慮。 孩子們總會有他們的活法,文章,也有孩子們自己的寫法。 看,AI不是已經來“助”他們學習一臂之力了嗎? 是我們變笨了,還是自以為聰明? 只是,那一路本該有的、帶著汗水甚至淚痕的“磕磕絆絆”,那些在摸索中真正屬于自己的領悟和成長,怕也一并被這“助力”給抹平了吧? 規則的摸索,規則的給定,終將都是孩子學習上的磕磕碰碰。 我們永遠無法阻斷孩子在磕磕碰碰的經歷中成長的腳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