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統性思維的精髓在于將多個跨學科的思維模型聯結起來,形成一個協同工作的認知框架。這個框架在思考復雜問題時,能夠提供多維度的洞察和更全面的解決方案。 很多時候,人們犯的錯誤,正是缺少基本框架,不會做系統性思考。比如那些非常多的開店半年就會關店的餐飲門店,這些老板們基本上都是因為缺乏系統性視角而低估了開店的難度,在開店之初如果沒有系統性的思考與設計能力,那基本上注定就是關店的命運。 餐飲門店的生死,本質是“效率模型”與“價值模型” 在復雜市場環境中尋找動態平衡的過程。失敗者常因“點狀思維”而忽視系統要素的共振(如僅看產品卻忽略現金流),而成功者則在系統關鍵節點上建立“增強回路”和“調節回路”(如好的體驗帶來復購再反哺品質投入)。用系統性思維拆解問題,才能找到撬動生存支點。 硅谷王川(25-2-24):“借用物理學家 Wolfgang Pauli 的話,很多金融投資 (和其它所有行業領域) 的討論,默認就是屬于 not even wrong, 連錯誤都談不上,框架根本不對,邊都沒摸到。這時候,你越用蠻力,資源浪費就越大,于事無補。當你框架對了以后,微觀上很容易就感覺得到,自己非常清楚。所以一定要耐心,不斷拓寬視野。 框架對了以后,再看那些 'not even wrong' 的人,就像看透明人,非常清楚他的短板在哪里。但這個事情沒法一下子給他解釋清楚,有太多相關的背景知識要補充,往往對方會本能有強烈抵觸情緒。所以只能說點到為止,佛度有緣人了。” 會者不難,難者不會,那么,為什么對不會的人來說掌握系統性思維如此困難呢? 這背后涉及認知能力、知識基礎、思維方式習慣以及心理障礙等多個層面的挑戰: 基礎思維模型的缺失和淺薄: - 缺乏關鍵“節點”: 系統性思考的基礎是需要具備足夠多且足夠深刻的底層思維模型(如復利效應、概率思維、邊際效應、進化論、博弈論、網絡效應、臨界點、延遲反饋等)。如果這些基本模型本身缺乏或理解膚淺,構建框架就無從談起。
- 模型理解不深入: 僅僅知道模型的名字或定義是不夠的。需要真正理解其適用范圍、限制條件、核心機制及其在不同場景下的表現。淺嘗輒止的理解會導致應用錯誤或僵化。
跨學科整合能力不足: - 學科壁壘森嚴: 傳統教育和專業分工往往導致知識被割裂在各個學科領域(如經濟學、生物學、心理學、物理學、歷史學等)。習慣了在單一學科內思考的人,很難主動地、有意識地打破這些界限。
- 識別聯結點困難: 即使掌握了不同學科的模型,要精準地識別出它們之間在特定問題上的關聯點(哪些模型組合起來能更好地解釋或解決當前問題)需要強大的抽象思維、類比能力和經驗積累。
- 整合技巧缺乏: 如何讓不同的模型相互補充、校驗甚至形成新的綜合理解,而不是簡單堆砌或生硬拼接,是一項需要刻意練習的高級技能。
思維方式的慣性阻力: - 線性思維主導: 大多數人習慣了“單一原因 -> 單一結果”的線性因果思維。系統性思維則是多變量、多因果、非線性、動態、充滿反饋環的。這種思維的轉換本身就非常反直覺。
- 還原論傾向: 傾向于將事物分解得越來越細,專注于細節,而難以將各個部分重新整合成一個動態的整體來理解其涌現特性(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 局部最優思維: 容易聚焦于眼前的、局部的、最顯著的因素,忽略長期、全局、緩慢累積或間接影響的因素(延遲反饋、二階效應)。
- 尋求確定性和簡單答案: 系統性問題往往沒有清晰邊界,沒有單一正確答案,充滿不確定性。習慣于尋求確定答案和簡單解釋的思維方式難以適應這種復雜性。系統性思考要求擁抱模糊和概率。
整體認知的挑戰: - 認知負荷巨大: 同時激活、處理和整合多個模型,追蹤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對于工作記憶和處理能力要求極高,非常消耗腦力。初學者容易感到不堪重負。
- 動態建模困難: 理解系統在不同時間點的狀態變化,預測延遲反饋的效果,思考演化路徑等動態過程,需要強大的想象力和模擬能力。
- 可視化能力欠缺: 系統復雜性往往需要借助圖表(系統循環圖、影響圖、因果鏈等)來輔助理解和表達。缺乏這種可視化的方法和習慣會增加思考難度。
心理和實踐障礙: - 時間與精力投入大: 掌握多個跨學科模型并構建自己的思維框架需要長期、持續的學習、思考和實踐,對于時間和精力要求很高。
- 初期回報不明顯: 在框架建立和整合能力形成之前,可能感覺費力不討好,不如直接解決問題“見效快”。
- 認知謙虛的缺乏: 系統性思維要求持續學習、修正模型、承認認知局限。需要保持開放心態,對已有模型進行反思、挑戰和更新,這需要認知上的謙虛。
- 實踐機會少: 日常生活中應對的問題復雜度可能不需要太強的系統性思考(或者人們傾向于用簡單方式處理),導致缺乏實踐和強化的機會。
總結來說,系統性思維之所以難,是因為它是一項高維度的認知能力: - 它不僅要求你擁有豐富的(數量)而且深刻(質量)的思維模型作為“建筑材料”;
- 它要求你具備打破學科藩籬、在不同模型間建立有意義聯結的“設計技能”(整合能力);
- 它要求你克服根深蒂固的線性、簡化、還原的思維慣性,擁抱復雜性、非線性和動態性;
- 它對你的認知資源(工作記憶、處理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
- 它需要持續的刻意練習、認知謙虛和長期的投入。
從線性思考到系統性思考,是一個認知能力躍升的過程。它類似于從二維平面思考躍升到多維空間思考,對于習慣了簡單線性邏輯的頭腦來說,這無疑是一項艱巨的挑戰,但一旦掌握,其帶來的洞察力和決策質量也是革命性的。 6月線下2天一晚思維模型框架學習營報名通道開啟,歡迎老學員復訓,一起學習關鍵思維模型的關鍵聯系。傳遞思維,洞察商業,啟迪智慧,在系統性提升自我的路上,決策獅與你一路同行!高效學思維,哪里不會點哪里,自然成框架,思維聯系有復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