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霸凌現象,天下人都譴責。 不管是誰家的孩子,都不希望被欺負,要順順利利長大才好。 可是你想過沒有,為什么一大群孩子之中,就你家孩子被欺負,又應該如何保護孩子才對。 孩子被欺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父母盡早干預。 01 在家被父母“欺負”的孩子,在外也容易被欺負。 看一個常見的場景:讀小學的孩子,拿著試卷回家,高興地說“我得了九十分”。 父親隨口就反駁:“怎么才九十分,是哪里丟了十分?” 父親看了試卷,然后做出分析:“真的沒有想到,錯的都是很容易的題目?!?/p> 母親回家了,接著來一句:“隔壁家亮亮,都得了一百分。就你這樣,哎,不知道說什么才好?!?/p> 本來是一件高興的事情,被父母一說,這就變得陰沉沉了。 從年齡結構看,孩子和父母相差二十多年,甚至三十多年。 從學識看,孩子在小學,父母起碼是高中以上。 從對未來的前程看,父母是經歷了社會的毒打,已經很清楚學歷的重要性;孩子不懂,也不一定讀書時,全力以赴。
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指出:“人類做決策時,70%以上依賴的是情緒系統,而非理性系統。” 孩子需要一份好的情緒,而父母卻給了一種理智的態度。這是父母居高臨下,欺負了孩子。 對于多子女家庭,父母重男輕女,或者父母冷落某個孩子,父母動不動就揚起巴掌......但凡種種,都會讓孩子戰戰兢兢,然后逼著自己變得很乖。 孩子在外頭,也一直不敢抬頭。因為他的潛意識里,自己一旦與人有沖突,回家就是一頓揍。 孩子長期在家,得不到需要的關愛,就會形成“受害者心態”。在任何地方,都覺得自己要被傷害。結果就是,怕什么,就來什么,還不得不承受下去。 02 被父母保護太好的孩子,難以適應社會叢林法則。 有一個常見的效應,“花盆效應”。 我們把培育孩子,當成養花。總是每天看看花,精準地施肥、澆水。如果下雨,還把花盆搬到房子里。冬天,給花盆遮蓋起來。 經歷了各種保護的花,確實長得好。一旦主人連續幾天不管,那就肯定是病懨懨的樣子。 很多孩子,也如花一樣。在家是小皇帝,大家都伺候著。 孩子在家,也橫著來。但是出門去,外人是不會慣著他,因此一次次被欺負。 在宋代,宋英宗的女兒趙淺予,從小就被保護得好,在皇宮里,一點苦都沒有吃過。 趙淺予被許配給才子、開國功臣的兒子王詵。 王詵本想自己參加科考,然后做大官。但是按照宋代的制度,做了駙馬的男子,官位不能太大。因此,王詵很討厭駙馬這個身份,對趙淺予也是百般欺負。 面對突如其來的惡意,趙淺予不知道如何是好,只是一味地忍受。 直到趙淺予一病不起,皇室里的人,才知道真相。
父母什么事情都包攬了,不讓兒女親自去感受,那么兒女也不會有混社會的智慧。 可是兒女終究要離開父母的懷抱,不能一直是孩子。這就導致兒女成年后,要吃盡苦頭,把之前沒有吃過的苦,都來一遍。 外交家坎寧說過:“沒有力量的意志就如同假裝士兵的孩子?!?/p> 你別看孩子的家可以張牙舞爪,一出門就慫了,不知措施了。毫無混社會的方法,總是迷茫,懼怕,那也要被欺負。 03 不懂“補償性投射”的孩子,即便很優秀,也會被欺負。 有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的孩子什么都沒有做,也被人欺負了。 都沒有招惹誰,為什么就有“仇家”呢?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現象:“補償性投射”。 其意思是說,一個普通的人,會對比自己更好的人,看不慣。產生要把對方拉下水的惡意。 “我的日子不好過,那也不要讓你的日子好過”,這樣的惡意,在心里,是人性的丑陋,還不會輕易說出來。 這樣就不難理解了,一些成績好的孩子,也被人攔住,各種欺負。直到孩子成績變得糟糕,其他的孩子就得意了。 激發其他孩子惡意的根本,就是你家的孩子優秀,并且喜歡亮出自己的優秀面。 事實上,一些大人之間的聊天,也會對好孩子一頓夸,同時對不太好的孩子一頓批評。這時候,在一旁的孩子,就產生了感情的不平衡。被批的孩子,可能私下就對被夸的孩子形成惡意。
大人作為教育孩子的成員,在鼓勵人的時候,也不要打擊人,告訴孩子判斷是非,顯得尤為重要。而這也是大人很缺乏的。 04 面對孩子被欺負,不是大人之間爭斗,維權,就好了。還是要從長計議,讓孩子能夠擺脫被欺負的各種可能。
解讀一個“善”字,對孩子的成長,特別有意義。 其一,引導孩子做一個善意的人,學會幫助他人,帶著微笑與人交往。 其二,告訴孩子,要善于和人打交道。低調做人,不要炫耀,少開口反駁,多一些傾聽等。 其三,帶著孩子,走入混社會,學會如何處事。逐步讓孩子獨立起來,成熟起來。 其四,在孩子收到惡意的時候,不要馬上和對方變成仇人,而是學會和談,挽回孩子之間的關系。 孩子的安全,是家庭給的,學校給的,更是自己給的。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