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為人父母者,對子女最大的期待,無非是希望他們有一天能成長成才,懂得感恩,愿意回饋。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百善孝為先”幾乎是每一代人心中最柔軟的執念。可現實卻常常令人唏噓:多年養育之恩,到頭來卻換不回一句貼心的話、一份坦誠的關愛。 ![]() 很多父母早已在孩子還沒長大成人時,種下了未來相處的種種隱患。 很多人常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父母忙著為孩子鋪路搭橋、不計回報地付出,卻忘記提醒自己:“人生苦短,光陰易逝,總要給自己留些退路”。在深愛子女的同時,也要學會照顧自己。 ![]() 一、從小無視父母勞動,長大多半難有孝心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對母愛的贊頌,但愿意主動體察父母辛勞、關心父母冷暖的孩子并不多。 有些孩子家務事從不沾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對父母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這樣的孩子,骨子里缺失了最基本的同理心,還怎么指望他成年后能懂得反哺嗎? 一個懂得尊重和認可父母勞動的孩子,大概率會養成良好的品格。 ![]() 父母不妨適當放手,讓孩子參與家務,讓他們看到家庭維系的不易,讓他們懂得“誰家的米,誰家的柴火”,才知生活的艱辛與父母的深情。 二、只索取不奉獻,是親情最大的虧空 有句話說:“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現實生活中,太多子女習慣于向父母索取,卻忘了用自己的能力回報。 小時候要零花錢,要好東西買,長大以后要事業托舉,要父母能兜底,甚至婚姻都要伸手要房、要車。這種“鯨吞式”的親情消費,在悄然消耗著家庭的人情和愛意。 父母應當明白:沒有底線的給與,只會助長孩子的自私與貪婪。一味慣著孩子,一味遷就孩子,到頭來會讓轉身離去變得容易,留下辛酸和懊悔。 三、斤斤計較、從不感恩,是最大的不孝 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有些子女計較分毫,將家庭當作理所當然的提款機。 等到父母年老力衰時,卻找盡理由,推三阻四。“孝順”兩個字,從未在他們的行為中浮現。 ![]() 父母該懂得,真正的親情不能“交易論價”,要在子女成長期引導其學會感激和分享。有意識地培養其感恩心態,也是在為家庭積攢溫情和福氣。 四、“胳膊肘往外拐”的孩子,難得親厚 家庭矛盾時總是幫著外人責怪家里人,這樣的孩子,往往不會對家庭付出深厚的情誼。 現實中,不少父母抱怨:“兒女娶了媳婦(嫁了丈夫),心就跑了,連句真心話都沒有。”這正是從小對家庭歸屬感培養的缺失。家庭是港灣,也是心靈的根。 ![]() 父母若能用寬容和信任,用彼此間的溫情資源,把孩子的心牢牢系在這條“紐帶”上,以后即便他遠走高飛,心中也有家的牽掛,有父母的份量。 五、父母要為自己“留后路”,才能老有所依 人生最怕“后半輩子指望兒女”。古語道:“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 養兒育女是父母的心頭肉,但到了一定年紀,父母也要懂得把重心回到自己身上。 財產分配、養老規劃,終歸要做到心中有數,給自己留條退路。 ![]() 別把自己的晚景,壓在子女孝順與否上。與其祈盼子女將來如何,不如把日子過得自足而豐盈。結交三兩朋友,發展些興趣,身體健康,心情開朗,這才是最終的底氣。 做父母的本就偉大,將愛灑滿了整個屋檐。“善養身者天年長,善養心者福自來”。 樹立正確的親子觀,舍得適度放手,更要為自己留一條退路,是每個父母給自己最溫柔、最清醒的恩賜。 將來無論子女是否懂得孝順,父母都有底氣安度晚年,人生亦不失風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