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媽媽在后臺留言:“我家孩子數學題刷了不少,怎么成績還是不穩?是不是我方法用錯了?”我相信這不是個例。很多家長都有類似的焦慮:刷題投入了大把時間和精力,可孩子卻沒見長進。 其實,真正的問題可能不在于題做得多不多,而在于孩子有沒有真正建立起系統的數學思維結構。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談談:數學思維,是如何一步步培養出來的? 01 興趣不是天生的,是設計出來的孩子怕數學,多數不是因為難,而是從來沒覺得“有意思”。 曾經我后臺有個數學老師向我分享過這樣的經驗:當孩子在生活或興趣中發現數學的影子,比如從畫畫中發現各種圖形和數學的聯系,從音樂和聲中感知頻率和比例,這往往會對數學產生新的興趣。” 由此可見,數學興趣從來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激發出來的。 家長可以從孩子熟悉的生活場景入手,比如用積木講幾何、用菜譜練比例、用地圖聊坐標……只要我們有意識地去設計,數學就能變得有趣、有用、有溫度。 02 刷題不是萬能鑰匙,難題才是思維的磨刀石 不少家長覺得刷題能提分,做得多了自然會好。可問題是,“多做”容易,“多想”太難。數學教育家史寧中教授說過這樣一句話:“一道題深入思考兩個小時都不算久。”而在現實中,很多老師上課節奏快,導致孩子習慣性快速接收知識,老師怎么講孩子就怎么做,反而跳過了最寶貴的“思維卡殼期”。要想真正提高孩子的數學思維力,家長不妨從兩個角度入手: ① 每周安排一兩道“挑戰題”,讓孩子體驗解題過程的曲折感,不追求正確率,重在思維鍛煉; 03 數學不只是會算,更是看世界的方法 我發現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他們對數學的理解都只是還停留在“計算算快一點、公式背熟一點”。 但史教授指出:數學的核心是抽象、推理與建模。比如“雞兔同籠”如何抽象成方程?“水龍頭放水”怎么建模成速率問題? 這些能力,往往是孩子未來社會最稀缺的資源。 會數學,不只是為了考高分,而是為了具備在復雜環境中看清問題本質、建立模型、做出判斷的能力。這是數學真正的價值所在。 04 小升初是思維方式的斷崖式轉變 很多孩子在小學的時候成績名列前茅,可一到了初中反而掉隊了。很多家長就以為是知識難度增加了,卻從來沒有想過更深層次的問題——思維方式沒跟上。 其實,小學更多的是強調模仿和記憶,換句話說只要“說得通”就行;而初中不同,初中更看重推理和證明,不是要你“說得通”,而是要求“證得出”。 所以我建議家長們在孩子小學階段就應該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也就是抽象和邏輯的能力。例如,引導孩子去理解并探索公式來源,而不是死記硬背卻不明白其中的原理;讓孩子學會用圖示或邏輯鏈條表達自己的解題思路,而不是絞盡腦汁想半天都理不清頭緒。 提前適應“抽象+推理”的節奏,孩子初中就不會掉鏈子。 PS 要想讓孩子真正學好數學,就不要一味讓孩子刷題。要學會去用興趣激發、用思維養成和方法引導,去一步一步搭建起屬于他自己的“數學腦”。 每個家庭,都可以從今天起做出一點小改變,讓數學,不再只是孩子的“老大難”。 |
|
來自: 地瓜5gbq29yd5l > 《教子有方-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