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兩天刷到一個視頻:媽媽接孩子放學,孩子嫌書包太重,當著全班同學面把書包砸地上,媽媽二話不說彎腰背上包。 評論區吵翻了,有人說“現在孩子金貴”,也有人嘆氣:“這哪是愛孩子,是害孩子啊!” 仔細想想,生活里這樣的場景太多了,很多家長打著“為你好”的旗號,不知不覺就把孩子養成了“巨嬰”。 五不慣: 1. 不慣 偷懶耍滑 見過不少孩子,寫作業要家長催十遍,書包要媽媽收拾,甚至連削鉛筆都要喊“媽媽來”。 有位鄰居阿姨說,她家孫子上初中了,襪子還得奶奶洗。 可等孩子到了社會上,誰會追在后面替他擦屁股? 家長得從小讓孩子自己疊被子、整理書桌,哪怕一開始做得歪歪扭扭,多練幾次就會了。 就像學騎車,總得松開扶著的手,孩子才能真正學會平衡。 蒙臺梭利也指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精神與物質雙重獨立的個體。 3歲起就該讓孩子自理穿衣吃飯,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 拒絕“巨嬰”養成,從放手讓孩子為自己負責開始。 2. 不慣 自私任性 6歲前是規矩教育的黃金期。 周末游樂場里,常看見孩子之間搶玩具、推搡同伴,家長卻笑著說“孩子小不懂事”。 可孩子再小,也得懂規矩。 所謂立規矩,實則是幫孩子明晰行為邊界。 切勿因“孩子還小”而縱容,今日的放任終將化作明日他人眼中的“沒教養”。 父母能包容的,社會絕不會遷就。 ![]() 3. 不慣 撒謊成性 孩子打碎花瓶說是貓干的,沒寫作業卻說忘帶了…… 有些家長覺得“小事而已”,但謊言就像雪球,越滾越大。 有個真實案例,大學生為了騙家里生活費,編造自己重病住院,最后被拆穿鬧得全家崩潰。 發現孩子撒謊,千萬別一笑了之,得嚴肅告訴他:“錯了不可怕,騙人最可恥。” 4. 不慣 撒潑打滾 孩子3歲后便懂得用哭鬧'要挾'父母。 超市里孩子要買玩具,不買就躺地上哭; 商場里非要吃冰淇淋,不給就摔東西。 這時候家長一妥協,就輸了。 若次次妥協,孩子就會形成“會哭的孩子有糖吃”的思維定式。 涉及原則問題時,父母必須守住底線。 父母的堅決態度,正是孩子建立規則意識的第一課。 比如在商場哭鬧,可以直接蹲下來跟孩子說:“你可以哭,但哭完我們還是要回家。” 幾次下來,孩子就知道哭鬧沒用了。 心軟解決得了一時,卻解決不了孩子一輩子的任性。 5. 不慣 好吃懶做 現在不少孩子吃飯要喂,走路要抱,胖得跑兩步就喘。 小區有個媽媽分享經驗:“我家孩子從5歲開始自己盛飯,吃不完要自己倒掉,浪費食物就扣零花錢。” 我點贊這招確實挺狠。 葉圣陶先生強調:兒時知識技能遠不如養成受益終身的好習慣重要。 所謂學霸,也不過是好習慣的必然產物。 別把孩子養成溫室里的花朵,健康的身體和勤勞的習慣,才是孩子一生的本錢。 ![]() 三不管: 1. 不管能力所及之事 教育本質是逐步放手的過程。 代勞孩子力所能及之事,實則是剝奪其成長機會。 2. 不管自主選擇之權 孩子的選擇恐懼癥,往往源于家長的過度包辦。 在安全范圍內,請把選擇權還給孩子,同時教會他們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3. 不管必經之挫折 從未經歷風雨的心靈,終難應對真實世界的挑戰。 父母最該給予的,是面對挫折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智慧,而非永遠的保護傘。 寫在最后: 都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真正的愛,不是把孩子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而是教他走路、教他跌倒了自己爬起來。 “五不慣三不管”的道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 但只要咬咬牙堅持,你會發現:那些曾經擔心“孩子離開我可怎么辦”的焦慮,最后都會變成“我家孩子真爭氣”的驕傲。 畢竟,人生是孩子自己的路,我們能做的,是教會他走路,而不是背著他走一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