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正經之井榮俞原經合穴 病在臟取井穴 這個井呢?病在臟取井,所謂病在臟取井就是病在越深的地方,我們要在指頭末稍,井穴通通在手指頭或腳趾頭的末稍,非常的敏感。比如說,足陽明胃經的井穴,我們叫厲兌,位在第二個腳趾頭。 我們下針的時候,“井主心下滿”,臨床上,在動脈血管堵塞,針一下去,病人會感到有個人在里面掃地,有人在清洗,速度就那么快,剛才有看過針的大小。你不會拿三寸針去扎,沒有這種呆子。用一寸針嘛!刺一點點即可。 身上雖有其他穴道可用,但沒有井穴好。所謂堵塞,西醫講的動脈血管堵塞,中醫是講心劇烈的疼痛,這個針一下去的時候,痛馬上去掉,就是所謂的實癥。 ①五俞穴的一種,穴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處。《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所出為井”。也就是指在經脈流注方面好像水流開始的泉源一樣。“井”為地下出泉。全身十二經脈各有一個井穴。 病變于色取榮穴 《黃帝內經》指出病變在顏色上,青色為肝,紅色主的是心,脾主黃色,肺是白色,腎是黑色。當有顏色的病出現了,一看見到發黃是脾病,發紅是心臟病,這個人臉色發黑是腎臟病。遇有顏色出現,我們選取穴道的時候用榮穴。 ①五俞穴的一種,均位于手足部的遠端。《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所溜為榮”。也就是指在經脈流注方面好像剛流出泉源時的細小水流一樣。全身十二經各有一個榮穴,分別為:肺經魚際、肝經行間、心包經勞宮、腎經然谷、心經少府、大腸經二間、脾經大都、三焦經液門、小腸經前谷、膽經俠溪、胃經內庭、膀胱經通谷。 病在時間者取俞穴 這個俞穴,你們可以叫它 shu 穴,治時間的病。每一條經都有他的俞穴所在。凡按照時間發病的,如每天晚上十二點起來,病是發在膽經上,取膽經的俞穴。按地支歌去判斷。 過去有的是用榮穴,例如有的人每天晚上因發氣喘起來,或每天晚上三點鐘起來,要五點才能睡,我們要下他的肺經的俞穴。這出自《針灸甲乙經》,用俞穴的效果非常好。也可以用榮穴,也有效果。 我的方法是:親人用俞穴,敵人的話就選榮穴,比較痛。兩個穴道都有效。所以按照時間發的病,要如何治療,現在講完地支歌,你就已經知道答案了嘛。按時間上扎,針灸是非常靈活的,不要做乖乖孩,皮一點比較好,中醫比較接近哲學。 ②五俞穴的一種,均位于手或足部。《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所注為俞”。也就是在經脈流注方面好像水流逐漸淮集輸注到更大的水渠一樣。全身十二經各有一個俞穴,分別是:肺經太淵、大腸經三間、心包經大陵、三焦經中渚、心經神門、小腸經后溪、脾經太白、胃經陷谷、肝經太沖、膽經(足)臨泣、腎經太溪、膀胱經束骨。 ③《針灸甲乙經》是中國針灸學專著,原名《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晉皇甫謐(215-282 年)編撰于魏甘露四年(259 年),共 10 卷,南北朝時期改為 12 卷本。 病變于音者取經穴 至于經穴,病變于音者。相法中,女人面大聲沙骨粗,這是孤單到老,聲沙就是象,骨頭很大,肉看不到,臉又很大,這個女生一輩子孤單到老。如果是感冒,聲音變了,就用經穴來治療,每一條經都有它的經穴,聲音是從那器官發出來。 ④五俞穴之一。《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行為經”。意為脈氣至此,猶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經過。經穴多分布在腕、踝關節附近及臂、脛部。 病起于飲食取合穴 那再來講合穴,當飲食不節,暴飲暴食就用合穴。講到飲食,跟各位講一個觀念,什么叫飽,什么叫餓,這沒有一個定義。真正對身體最好的,是吃完還要有一點餓的感覺,一年四季保持有一點餓,只要七、八分飽就好,因為這樣不斷訓練你的胃氣。治病時,只要病人餓,有一點胃氣,病人就救回來了。 我們從古到今死了多少人,沒有人是死前是餓的(餓死的是環境造成的)。只要有餓,就救得回來。任何的重病到后來都是沒有胃口。飲食不節,暴飲暴食的,喝酒,亂吃東西,還有脹滿的病,我們大部分選用合穴來治療。 ⑤五俞穴之一。《靈樞.九針十二原》:“所入為合”。意為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最為盛大,猶如水流合入大海。合穴多分布在肘、膝關節附近。 【附】臟腑井滎俞經合主治 (《聚英》) 假令得弦脈,病患善潔(膽為清凈之府故耳),面青善怒,此膽病也。 若心下滿,當刺竅陰(井),身熱當刺俠溪(滎),體重節痛刺臨泣(俞),喘嗽寒熱刺陽輔(經),逆氣而泄刺陽陵泉(合),又總刺丘墟(原)。 假令得弦脈,病患淋溲,便難,轉筋,四肢滿閉,臍左有動氣,此肝病也。若心下滿刺大敦(井),身熱刺行間(滎),體重節痛刺太沖(俞),喘嗽寒熱刺中封(經),逆氣而泄刺曲泉(合)。 假令得浮洪脈,病患面赤,口干喜笑,此小腸病也。若心下滿刺少澤(井),身熱刺前谷(滎),體重節痛刺后溪(俞),喘嗽寒熱刺陽谷(經),逆氣而泄刺小海(合),又總刺腕骨(原)。 假令得浮洪脈,病患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同噦),臍上有動氣,此心病也。若心下滿刺少沖(井),身熱刺少府(滎),體重節痛刺神門(俞),喘嗽寒熱刺靈道(經),逆氣而泄刺少海(合)。 假令得浮緩脈,病患面黃,善噫,善思,善詠,此胃病也。若心下滿刺厲兌(井),身熱刺內庭(滎),體重節痛刺陷谷(俞),喘嗽寒熱刺解溪(經),逆氣而泄刺三里(合),又總刺沖陽(原)。 假令得浮緩脈,病患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此脾病也。若心下滿刺隱白(井),身熱刺大都(滎),體重節痛刺太白(俞),喘嗽寒熱刺商丘(經),逆氣而泄刺陰陵泉(合)。 假令得浮脈,病患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此大腸病也。若心下滿刺商陽(井),身熱刺二間(滎),體重節痛刺三間(俞),喘嗽寒熱刺陽溪(經),逆氣而泄刺曲池(合),又總刺合谷(原)。 假令得浮脈,病患喘嗽,灑淅寒熱,臍右有動氣,按之牢痛,此肺病也。若心下滿刺少商(井),身熱刺魚際(滎),體重節痛刺太淵(俞),喘嗽寒熱刺經渠(經),逆氣而泄刺尺澤。 假令得沉遲脈,病患面黑,善恐欠,此膀胱病也。若心下滿刺至陰(井),身熱刺通谷(滎),體重節痛刺束骨(俞),喘嗽寒熱刺昆侖(經),逆氣而泄刺委中(合),又總刺京骨(原)。 假令得沉遲脈,病患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此腎病也。若心下滿刺涌泉(井),身熱刺然谷(滎),體重節痛刺太溪(俞),喘嗽寒熱刺復溜(經),逆氣而泄刺陰谷(合)。 總論 紀氏曰∶井之所治,不以五臟六腑,皆主心下滿。滎之所治,不以五臟六腑,皆主身熱。俞之所治,不以五臟六腑,皆主體重節痛。經之所治,不以五臟六腑,皆主喘嗽寒熱。合之所治,不以五臟六腑,皆主逆氣而泄。 十二經洛井榮俞原經合穴性總表 【知識點】 陰經——井榮俞經合(木火土金水),有絡穴; 陽經——井榮俞經合(金水木火土),有絡穴、有原穴。 ? 井穴:是主管我們身體上 12 條正經所有支脈的穴位,“井”是水源頭的意思。 ? 滎穴:是主管人體發熱問題的穴位,“滎”是泉水已成小流的意思。 ? 腧穴:是在經脈流注方面,好像水流逐漸匯集輸注到更大的水渠一樣。 ? 經穴:是主管喘、咳、寒、熱之證的穴位,“經”是人體 12 條正經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樣。 ? 合穴:主治六腑疾病,“合穴”在經絡上是“入海口”的意思。主瀉,實癥才用,虛癥不下針。 ? 原穴:是正經元氣出入的總開關,12 條正經上各有一個原穴,在腕、踝關節附近部位,是人體元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陰經沒有原穴,陽經才有)。貼兩側。 ? 絡穴:是個十字路口,12 條正經在四肢部分又各分出絡脈,上面各有一個絡穴。 ? 郄穴:急病找郄穴,從古代開始,急病都是通過郄穴來治,發炎的時候用,可以止痛。 ? 募 :開口的地方。 ? 本穴:穴道跟這個經屬性相同的,我們叫本穴。在本穴上可補也可瀉。 ? 虛則補其母穴,實則瀉其子穴。 十二經納天干歌訣 現在介紹天干歌及地支歌。 第一個呢,我們叫做十二經納天干,在介紹十二經絡之前,諸位有些觀念要有: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臟,三焦亦向壬中寄,心包同歸入癸水。 次序不重要,心包就是癸,三焦就是壬,甲是膽,乙是肝,把他編入七言絕句比較好背,丙是小腸。那我們為什么要知道天干,還有地支呢?' 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腎心包戌,亥焦子膽丑肝通。 天干有十個,地支有十二個,干支合在一起,有六十個,成一甲子循環。這些我們慢慢會用到,慢慢去習慣他,甲乙丙丁,看到不要緊張,我會一步一步帶你們進去。 最主要是它的屬性,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屬性。甲乙是木,丙丁是火,脾胃是土,庚辛屬金。我們會用納天干,就是取它的五行。中醫的五行理論木火土金水,就是不易讓他人了解。 八綱辨證法,用別的方法還不行,仍要用陰陽五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在每一個行的中間,我們再分陰陽。陽木,還有陰木,陽火,陰火,陽土陰土,木火土金水剛好都有分陰陽。 所以有十個天干數,代表十個天干。木代表肝,心臟是火,脾臟是土,肺臟是金,水是腎臟,同樣的,水又分陰陽,五行都有陰陽的現象。那我們講的臟,就好像收藏的藏。 五個臟,就是收藏,就是陰。腑是消化系統,就是所謂的陽,這里面陰木就是肝,陽木就是膽,陰火就是心,陽火就是小腸,火有兩個東西,心臟是一個,小腸是一個。 脾土就是陰,脾是內臟,和陽土相對,就是胃。肺是陰臟,所以肺臟是陰,陽是大腸,水就有陽水跟陰水。如果我們講臟的話,就是陰,腑的話就是陽,所以腎臟的話,就是陰,陽水就是膀胱。代號有他的意義,我先用個例子你聽。 為什么我們中醫把心臟定義為火?因為心一直跳產生熱,西方醫學不是這樣子。一看,你瓣膜閉鎖不全,你有心律不整,你有心肌梗塞,動脈血管硬化,西醫都是看到結構上的問題,也就是只看到外形。所以西醫定的病名都是形,他沒有神。 好像講得很詳細,但只有形,沒有神。就是因為心臟不斷的搏動,一天大概十萬次以上,你想想看心臟不斷跳,熱不熱?既然熱的話,我們沒辦法講,只好用“火”來代替,對不對? 所以,體溫的來源,來自心臟,因為心臟不斷的搏動,全身上下,就是心臟不斷地跳動,西醫只知道后面,不知到前面,體溫華氏 98 但體溫怎么來的不知道,它是由心臟來的。 小腸在這邊,小腸是陽火,因為是消化系統,食物到胃里面,到小腸里面,小腸把食物消化掉。為什么把小腸也定為火呢?因心臟跟小腸是表里,像這種關系我們叫表里關系。 中醫講表,講的是腑,講里的時候,指的是臟。心臟和小腸通通被定義成火,小腸是第二個心臟,心臟產生的熱,按照道理,熱應該是往上走的,你沒有聽過冷氣球,只有聽過熱氣球上升吧!所以,熱本生的性是往上升的,那光上升不行,每天都會過熱,一發高燒就走人啦。腦袋燒壞掉了! 所以,制造了肺,肺是金,在陰陽五行里面呢,火是克金的,而兩個相互制衡。肺好像天空一樣,天上都是寒冷的嘛。把心當成引擎的話,肺就是水箱,肺如果只有呼吸,那就太簡單了! 你要有肺跟心臟有制衡的觀念,正常肺的功能,肺會讓熱往下走,練氣的人讓氣往下走,丹田是小腸的募穴,讓氣就往下走。因此小腸的溫度,就變得非常的熱。原來熱的來源是來自心臟。 五運六氣:天干為運,地支為氣 天干對應的年份五運關系: 甲己合化土運,甲太過,己不及; 乙庚合化金運,乙不及,庚太過; 丙辛合化水運,丙太過,辛不及; 丁壬合化木運,丁不及,壬太過; 戊癸合化火運,戊太過,癸不及。 2018 年,戊戌年,對應火運太過, 地支對應的六氣關系: 子午年: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 丑未年: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 寅申年: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 卯酉年:陽明燥金司天,少陰君火在泉; 辰戌年: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 巳亥年: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 2018 年,戊戌年,對應: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 素問入式運氣論奧卷中:至司天為三之氣,主上半年,自大寒日后通主上半年也。至在泉為六氣,主下半年,自大暑日后通主下半年也。 【原文】 帝曰:間氣何謂? 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謂間氣也。 帝曰:何以異之? 岐伯曰:主歲者紀歲,間氣者紀步也。 帝曰:善。歲主奈何? 岐伯曰:厥陰司天為風化,在泉為酸化,司氣為蒼化,間氣為動化。 少陰司天為熱化,在泉為苦化,不司氣化,居氣為灼化。 太陰司天為濕化,在泉為甘化,司氣為黅化,間氣為柔化。 少陽司天為火化,在泉為苦化,司氣為丹化,間氣為明化。 陽明司天為燥化,在泉為辛化,司氣為素化,間氣為清化。 太陽司天為寒化,在泉為咸化,司氣為玄化,間氣為藏化。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 【譯文】 黃帝道:間氣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分司在司天和在泉之左右的,就叫做間氣。 黃帝道:與司天在泉有何分別? 岐伯說:司天在泉主歲之氣,主管一年的氣化,間氣之氣,主一步(六十日多)的氣化。 黃帝道:很對!一歲之中氣化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厥陰司天為風化,在泉為酸化,歲運為蒼化,間氣為動化; 少陰司天年為熱化,在泉為苦化,歲運不司氣化,間氣為灼化; 太陰司天為濕化,在泉為甘化,間氣為柔化; 少陽司天為火化,在泉為苦化,歲運為丹化,間氣為明化; 陽明司天為燥化,在泉為辛化,歲運為素化,間氣為清化; 太陽司天為寒化,在泉為咸化,歲運為玄化,間氣為藏化。 經穴分類名。指臟腑之氣匯聚于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五臟、心包絡及六腑各有募穴一個,如肺為中府,心為巨闕,肝為期門,脾為章門,腎為京門,心包為膻中,胃為中脘,膽為日月,大腸為天樞,膀胱為中極,小腸為關元,三焦為石門穴等。募穴多用以診斷和治療本臟腑病證。 十二經納地支歌 |
|
來自: zgrzwd > 《主要針灸療法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