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5 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在廣東深圳舉行了開工奠基儀式。該醫學院由深圳市政府、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合建,同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也是我國第一所(目前唯一一所)開設臨床醫學專業的內陸與香港合作的大學。 根據官網介紹,該醫學院設立的臨床醫學專業將秉承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辦學體制,結合內陸醫學需求,進行六年制的本科課程學習,畢業后頒發雙學位證書,即: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學士學位及香港中文大學理學(臨床醫學)學士學位。 作為首家內陸與香港合作開設的臨床專業,六年制的臨床本科有何特殊之處?而這樣獨特的辦學體制,又是否意味著能在赴港行醫上提供便利呢? 01 六年本科、全英授課,現已招錄 2 屆學生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以下簡稱港中深)官網介紹,就讀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本科為六年制:分別在第 1~2 學年進行臨床前學習和早期臨床,第 3~4 學年進行臨床課程學習和臨床見習,第 5 學年進行臨床實習(國內、境外),第 6 學年為專科實習和科研訓練。 港中深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部分截圖)圖源: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官網 在課程安排上,港中深的六年制培養模式繼承了香港中文大學(以下簡稱港中大)的 MBChB 課程模式,采用全英文授課,能更好地適應海外升學就業的需求。同時,課程安排也符合香港醫學教育標準和教育部醫學教育標準。 港中大臨床醫學的課程模式,其中 MBChB 核心課程為圖中箭頭所指范圍圖源:香港中文大學官網 生源方面,由于港中深臨床醫學專業只招收中國內陸高考學生,不招收港澳臺學生或國際生。因此,學生須參加內陸高考報考理科試驗班,于大一報到后選擇臨床醫學專業。 港中深醫學院正式成立于 2021 年 8 月,同年 9 月招收臨床醫學本科專業首屆新生。次年 2 月,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及其所屬四個專業(生物信息學、生物醫學工程、藥學、生物科學)并入醫學院。 根據官網信息,港中深目前有 2 家附屬醫院,分別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院(在建,原吉華醫院)和深圳市龍崗區人民醫院。以及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等 6 家臨床教學基地。其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院于 2019 年 12 月開工,預計 2026 年正式投入運營。 02 畢業后,可否赴港行醫?根據官方介紹,港中深臨床醫學本科畢業生「可選擇繼續修讀海內外學術型碩博項目、在內陸執醫、前往香港執醫、選擇國外行醫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學校承諾畢業可獲得的港中深醫學學士學位(BM)、及港中大理學(臨床醫學)學士學位(BSc),并不等同于港中大頒發的內科及外科學位(MBBS)。 而根據香港醫務委員會的要求,只有獲香港大學或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頒授的內科及外科學位,并在相應醫院以按要求取得經驗證明書方可正式注冊,否則均要參與香港執業醫生資格考試(LMCHK)。 圖源:香港醫務委員會 「所以理論上講,我們畢業后不可以直接在香港注冊(仍需通過 LMCHK)。」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該校臨床專業學生表示,「目前學校安排的臨床教學醫院只有北大深圳醫院和龍崗區人民醫院,也沒有機會在香港實習、見習、學習。」 圖源: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微信公眾號 「但如果畢業后留在內陸發展,參加內陸的考研或者執業醫考試,(和國內五年制教學相比)全英文授課和多出的一年就顯得有些可惜。」 根據港中深專業介紹,醫學生升學可申請本校碩博項目,但目前僅有原生命科學學院下設的 4 個專業中有對應的碩博連讀及國外深造項目。「因為現在還沒有實際開出的(理學)學位證書,所以我們也不清楚是否能審理申請國外留學或將來在國外行醫。」 由于成立時間較短,醫學院目前僅有兩屆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22 屆(臨床醫學專業)有 5 個學生已經轉專業了。」該校學生透露道,「雖然要重讀大一,但讀六年出國也是生命科學,轉專業讀四年也是生命科學,其實也不難理解。」 2022 年 8 月 3 日,港中深醫學院院長鄭仲煊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分別代表雙方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框架協議,雙方將共同培養國際接軌的醫學人才,港中大醫院將為港中深醫學學生提供學習及培訓機會,雙方參照香港醫學生培養模式共同協商制定醫學生教學計劃。 作為中國內陸唯一一所采用香港醫學教育體系的醫學院,是否在未來能有赴香港實習或免試注冊的機會,尚需時日揭曉。 03 國內六年制臨床本科,主要面向國際項目事實上,除了香港醫學教育體系,中國內陸也有許多學校的部分項目采用六年制教學。如復旦大學的臨床醫學六年制本科項目(MBBS)、武漢大學臨床醫學專業(英文授課六年制)、南京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英文授課/六年制)、暨南大學國際學院的臨床醫學專業等。 這其中,大部分的六年制專業都采用全英文授課,在兼顧國內醫學教育要求的同時,主要面向更多海外留學項目。而復旦大學與武漢大學的六年制臨床專業,先后在一年前入選香港認可醫學資格名單,畢業生可免試注冊香港執醫。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發表的《醫療人力推算 2020》顯示,香港醫生人手由目前到長期均會持續短缺,到 2030 年及 2040 年,分別會短缺 1610 名和 1949 名醫生。 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曾公開表示:「香港的醫生嚴重短缺,人均醫生比例是每 1000 名人口只有 2 名醫生,遠落后于其他地區,預計未來人手短缺的問題會進一步惡化。」 2021 年 10 月 21 日,香港特區立法會三讀通過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2021 年醫生注冊(修訂)條例草案》,開辟「特別注冊」新途徑,引入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前后共公布了三批獲承認醫學資格名單,其中,中國內陸僅有三家醫學院獲得認可,分別是: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武漢大學。 圖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 持獲認可醫學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可按「特別注冊」途徑于香港公立醫療機構擔任醫生工作,并在服務一定年限、取得獲認可專科資格及通過評核后,獲得正式注冊在港執業。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丁香園”(ID:dingxiangwang),作者:丁香園 DXY,36氪經授權發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