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原創的第905篇文章 這個世界對窮人并不公平,甚至可以說,窮人從小就被算計了。 但這個“算計”,不是有人在背后故意設計陷阱,而是整個社會結構和信息系統,天然就是篩選型的。有人提前知道規則,有人永遠在局外。 1 窮人首先輸在“被包裝”這一關 很多窮人家的孩子,人生第一步就敗在了包裝上。 這里的“包裝”,不是單純指穿名牌、開什么車,而是整個社會用來制造身份幻覺的那一套系統。 你去任何一家大公司,前臺裝修得光鮮亮麗,墻上掛著“市值幾十億”的宣傳板。領導坐在深色大班臺后面,一身定制西裝,手上戴著價值幾十萬的表,身邊一圈人喊他“X總”“X老板”。 很多人第一次走進這種場面,心里會咯噔一下。 你下意識覺得:這里的人比我厲害,我配不上。 但你如果待得久一點,會發現有意思的事: 這些人的談吐,甚至連基礎知識都經不起深聊;他們的所謂“戰略”,其實就是聽風就是雨。 他們的勝利,不過是踩中了點:提前站上了樓梯,提前被別人喊了一聲老板。 可很多窮人家的孩子,根本沒有機會站進去。 你小時候聽到最多的話,可能是“別惹事”“踏實做人”“人家那種家庭咱高攀不起”。 父母自己也早就相信了:那種西裝革履的人,是另一個世界的。 這種深埋心底的自我設限,比任何困難都更難打破。 有的人,甚至一輩子都活在這種心理矮化里。 比如你去面試,一個平平無奇的經理,穿個正裝,對你皺一皺眉,你就覺得自己表現不好。 你去參加一個活動,別人自稱“投過幾個項目”,你就默默把自己劃入小白行列,不敢插話。 你去和客戶談合作,對方多講了幾個專業詞,你就心虛地開始降價、讓步。 窮人的孩子,最容易被這些表面信息打敗。 社會上有一種“默認強者”光環。 這個人一旦穿得體面一點,說話自信一點,你就覺得他是真的牛。 但你想過沒有? 他們真的有那么厲害嗎? 很多時候,外在包裝的目的,就是制造一個信息差。 這種信息差會讓你本能地后退一步。 而這個后退,就是你人生最早的“潰敗”。 你沒有第一時間質疑,你沒有第一時間爭取,你選擇了默認對方更高,你選擇了退讓。 而當你一次次習慣性低頭,你就會真的相信:我比他們差一截。 你會在心里給自己設限: “這種職位,我夠不上。” 這是一種社會系統性的篩選。 你以為你是在競爭,實際上你連門都還沒進去。 但如果你真正接觸過高層圈子,你會發現,大多數所謂的“強者”,是靠包裝起家的。(當然,有實力的強者有,但那是極少數) 包裝在前,實力在后。 甚至有的人,一輩子都沒補上這個實力的空白,但因為別人都已經默認他厲害,他就永遠在這個角色上安穩待著。 這個游戲的底層邏輯,是:誰敢先自信,誰就先被當成強者。 你如果太相信這些包裝,太容易被嚇住,最后就只能活在社會給你劃定的那個小格子里。 這是赤裸裸的現實。 2 成功的關鍵,其實是運氣 我們從小被教導:努力就會有收獲,付出就會有回報。 但進了社會你才發現,現實遠遠比這更復雜。 有多少窮人家的孩子,拼命讀書,拼命加班,拼命做人情,但始終在食物鏈的底部苦苦掙扎。 為什么? 因為這個世界,努力只是基礎盤,真正決定勝負的,從來不是努力。 有一篇很有意思的論文,叫《天賦與運氣——隨機性在成功與失敗中的作用》,這篇文章徹底把“只靠努力就能成功”的故事拆穿了。 論文作者是意大利的兩位學者,他們一直有一個疑問: 為什么現實中,很多真正成功的人,未必是最聰明、最努力的那一批? 他們不愿意僅憑感覺下結論,于是搭建了一個虛擬社會,專門做了個實驗。 他們模擬了1000個人的人生,從出生到老去,每個人的天賦、努力、運氣全是隨機分配,所有人出發點一樣。 這些人會隨機遇到“機會事件”和“災難事件”,有的人會在關鍵節點抓住機會,有的人會錯過,有的人會在錯誤的時間被意外擊倒。 這個模型反復跑了幾十輪。 最后,統計結果令人震驚: 那些站在金字塔頂端的,絕大多數都不是最聰明、最努力的人,而是——運氣最好的那一批。 你沒有看錯,努力和聰明在決定成功這件事上的權重,遠遠比不上運氣。 他們甚至做了一個很極端的結論: 哪怕這個人天賦普通,只要他的運氣指數夠高,他都比那個天賦極高、但運氣普通的人,更容易登頂。 這種結論,真的打碎了很多窮人家的信仰。 我們從小被教育,努力會有回報,但這個實驗告訴你: 努力當然重要,但它只在“你已經站在關鍵節點上”的前提下,才有效果。 如果你連關鍵節點都進不去,拼命也沒有用。 這才是讓人最痛苦的地方。 但同時,也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提醒: 你要想改變命運,不是盲目去卷,不是光努力。 而是盡早去尋找那些可能出現“運氣事件”的場景。 要去靠近更大的平臺,要去認識更多圈子的人,要去制造被看見的機會。 因為運氣這個變量,只有你不斷換場,不斷嘗試,才能被你遇上。 那些天賦一般、但超級幸運的人,其實也不是坐家里中獎的。 他們只是比你早一步,混進了那個有更多運氣可能性的地方。 而很多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太迷信線性努力。 總覺得:“我一步一個腳印,遲早會輪到我。” 但現實是,社會是非線性的。 努力,不是一個必然能換來結果的籌碼。 努力錯了地方,就像在一個沒人聽的房間里拼命喊,喊破喉嚨也沒有用。 你必須更早、更主動去靠近那些可能產生運氣的地方: 去更大的平臺,去被更多人看見,去和更高層次的人合作,去混進那些關鍵場合。 運氣,絕對不是天降。 它其實是概率。 你出現在可能爆發的地方次數越多,你遇上好運的概率才會提高。 3 別神化任何人,他們不過是踩中了點 這個世界,位置會養人。 你以為他很牛,其實是他先坐上去了,時間長了,氣場就出來了。 你以為是他能力強,所以得到那個位置。 但真實情況是,很多時候是反過來的。 是因為他先在那個位置,才有了后來的能力。 平臺給了他機會,環境給了他學習成本,時間幫他把身上的短板打磨掉了。 就像你隨便抓一個普通人,扔到老板的位置上,他也會慢慢學會所謂的“戰略思維”“管理話術”“財務意識”。 這個位置會逼著你去升級。 把一個60歲老農民放在一家上升期公司總裁的位置,給他足夠的試錯空間,5年以后也會成為大佬。 但是窮人家的孩子,特別容易陷在這種偽神話里。 一旦別人穿得體面一點,談吐成熟一點,開會的時候多用幾個高級詞匯,就會本能地覺得:哇,這種人離我太遠了。 你不知道的是,那些你仰望的“X總”,他很可能昨天剛在電梯里因為喝錯奶茶發火,會議上拿錯材料,項目踩過一堆坑。 只不過你沒看到。 你看到的,永遠是他表演給外人看的那一面。 我們這一代人,尤其喜歡聽“成功人士”講他們的心路歷程。 但你仔細去聽,大多數的心路歷程,都是事后總結出來的。 比如,有人說:“我選擇了這個行業,是因為我早就判斷到未來趨勢。” 但你回去看時間線,他當初入行的時候,這個行業還沒人押注。 他不是判斷到趨勢,他只是恰好留在了一個后來漲起來的牌桌上。 再比如,有人說:“我堅持做這件事,是因為我相信價值會被看到。” 但你去翻他早年的朋友圈,他也懷疑過、也想過放棄、也抱怨過看不到希望。 甚至,有些人根本就是被身邊的人推著走到今天的。 但當他成功之后,這一切都會被重新包裝成:這叫“格局”,這叫“眼光”,這叫“遠見”。 很少有人會告訴你:其實我就是運氣好。 人喜歡夸大自己的努力,喜歡粉飾自己的選擇。 但如果你真信了他們的版本,你就會掉進一個陷阱: 你會不斷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聰明,不夠能干,不夠有遠見。 你會一遍遍覺得:“他們是那樣的人,我不是,所以我做不到。” 你越這么想,越不敢去碰,越離那些位置越遠。 但現實是,很多所謂的“成功人士”,其實就是當時那個場合里,反應快了半秒,或者他們剛好那天沒請假。 他們不是天生的“勝者”,他們只是在那個窗口期,站對了地方。 平臺會給他們背書,環境會給他們養分,時間會幫他們完善。 真正聰明的人,會對所有“成功學”保持一點點懷疑。 會敢于走進去看一眼,會敢于把對方當普通人去交流。 這才是普通人逆襲的第一步。 拆掉“神話”,你才有可能開始自己的人生。 4 你必須重新建立自己的配得感 有的人,往往在人生最開始,就被社會狠狠地拔掉了一樣東西。 不是資源,不是金錢,而是——配得感。 你覺得自己配不上。 配不上好機會,配不上高平臺,配不上優質人脈,甚至配不上過更好的生活。 你習慣了仰視,習慣了退讓,習慣了給別人讓位置,連開口爭取的時候,都會先在心里說服自己:“算了,這個輪不到我。” 但你要知道,這種低配得感,本質上是被社會包裝、信息差和話語權洗出來的。 是你太早就信了別人的人設,太早就放棄了質疑。 有些配得感,是你要自己搶回來的。 你要逼自己走進那個會議室,走上那個舞臺,走進那個牌桌,哪怕第一步走得發抖。 你會發現,那些你以為高不可攀的人,也不過是普通人穿了更貴的鞋,練習了更多的開場白而已。 你必須重建自己的配得感。 不是你要配得上這個世界的好事,而是好事本來就沒有資格挑人。 你不必等別人告訴你,你可以。 你要先告訴自己:我也配。 ?? 推薦一本好書:《自卑與超越》 每個人都在用童年的陰影定義自己,特別是窮人家的孩子,最容易活在自我設限里。這本書會告訴你,如何走出低配得感,如何真正建立自己的價值感,如何停止向外討認可。不是改變別人,而是重新塑造你對自己的看法。 |
|
來自: 新用戶6232PPUC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