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倬稱:“青海樂都縣柳灣齊家文化墓葬船棺:共出土一百八十余件。系用樹段挖鑿而成。棺的兩端多數削成平頭,亦有少數削成弧形。最大者長2.02米,寬0.36米,其中1044號墓者保存較好,長1.7米,寬0.35米,高0.3米。齊家文化亦屬新石器時代末期,距今約4000年。(見圖10)”(《中國古船圖譜》第15頁) ![]() 青海樂都柳灣墓地齊家文化(約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中的船(獨木舟)棺葬是時間最早、發現數量最多的船棺葬,青海樂都柳灣齊家文化毫無疑義是船棺葬的發源地,亞歐地區的船棺葬都源自青海樂都柳灣齊家文化。 獨木舟和船棺葬的起源地是青海樂都,然后向其它地區傳播。 陶寺大墓IIM2ss是指陶寺遺址陶寺文化中期偏晚王級大墓,位于陶寺城址中期小城內王族墓地東部,2002年發掘。墓壙呈圓角長方形,長5米,寬3.6米,自深7米。墓壁陡直,四壁有五周手抹草拌泥寬帶。由一根整木挖鑿出來的船形棺長約2.7米、寬1.2米、殘高0. 16-0.3米、板厚0.3米。 ![]() 陶寺遺址中期大墓(ⅡM22) 雖然陶寺文化的絕對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間,但目前在陶寺遺址僅發現一座陶寺文化中期偏晚的王級大墓為獨木棺葬,獨木棺這一葬具顯然不是陶寺文化特有的葬具,而是外來的葬具。獨木棺對陶寺人來說尚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只有部落首領才有能力享用。從沒有葬具到有葬具表明葬式向費工費時繁瑣的發展。 船棺葬的向南傳播 一、古蜀人的船棺葬 2016年3月,為建設一處物流園,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市青白江區大彎街道雙元村開展前期例行的考古勘探。沒想到竟然發現了春秋至戰國時期的船棺墓群。共發掘清理墓葬180座,規模為近年來罕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現場領隊王天佑介紹,墓群年代跨度200多年,從春秋晚期延續至戰國中晚期。考古現場在線《2016年成都物流園探出戰國船棺墓!墓主身份直指古蜀王!》:其中一座編號為M154的大墓是整個墓葬群中等級最高的一座。這座墓中的船棺保存最為完好,被稱為“船棺王”。它的長度為6.1米,寬度為1米,由整段楠木制成。專家推測這座大墓的主人可能是古蜀國開明家族的成員之一。而且在棺蓋上,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個太陽形狀的圖騰刻印。 ![]()
![]()
![]()
![]()
![]()
![]() 2016年9月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蒲江縣文管所在配合蒲江縣縣城中一處商建項目進行文物勘探工作時,探測出大型墓葬群。經確認,施工范圍內共存戰國船棺墓葬60座,面積1萬平方米。9月中旬,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該葬墓群位于蒲江縣鶴山鎮飛虎村,處于山麓與河流間平壩地帶,地理環境優越。墓群經嚴格規劃,墓葬多為南北向,狹長形,分四排,每排7—17座不等,墓葬的葬具多為船棺。根據規格,墓葬可分為大中小三類:大型墓葬墓壙長7—9米、寬1.5—2米,共5座;中型墓葬墓壙長4—6米、寬1—1.5米,共50座,為墓群中的主體,其余墓葬零散分布在周圍。 ![]()
![]()
![]()
![]()
![]()
![]()
2000年在成都商業街發現一處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時期的船棺墓葬群。墓葬為多棺合葬的土坑豎穴墓,墓坑為長方形,長30米,寬20.3米,面積約600平方米。墓葬大部范圍在漢初遭盜掘,現僅存葬具17具,推測總量在30具以上。葬具均用楠木整木刳鑿而成,由棺蓋和棺身兩部分組成,方向和墓坑一致,平行排列放置于墓坑之中,所有棺木都是一次性有序放置于墓坑內。在棺木之下約有15排排列整齊的枕木。另外在墓坑中部偏南有一大型長方形方木,以此方木為界,大致將墓坑分成前后兩部分。在墓坑后半部分,即方木以北主要放置大型棺木,而在墓坑前半部分,即方木以南,只保存有幾具小型棺木。17具棺木中有4具為大型船棺,最大的一具長18.8米,直徑1.48米;其余均為小型葬具。墓葬之上的地面建筑總長約38.5米,寬約20.5米,可分為前后兩部分,現主要在墓坑周圍殘存了一些具有一定分布形狀和規律的基槽和木質構件。該建筑推測為祭祀所用。 ![]()
![]()
![]()
![]()
![]()
![]()
廣元寶輪船棺葬位于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寶輪鎮西北一里的一個河階臺地上,當地人稱之為坪上。1954年修建寶成鐵路時,在此地發現了采用獨木舟為葬具的墓葬群。這種棺具的制作是采用長約5米,直徑在1米以上的大楠木一段,將其平放于地面,原木縱切面削去上半部一小半,使其略呈半圓形,再將中部鑿空成船艙狀,底部亦稍削平,兩端由底部向上斜削,使其翹起成船形。寶輪船棺葬的時代屬于秦舉巴蜀以后的戰國晚期,并延續到秦、西漢初年。經過5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三次搶救性發掘,共清理墓葬26座。 ![]()
二、古巴人的船棺葬 1954年,在原四川省巴縣銅罐驛鎮冬筍壩,重慶第一機制磚瓦廠建廠房挖地基時發現許多銅器。于是,西南博物館(今重慶博物館前身)來此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出土了大批戰國時期墓葬群。在這形形色色的墓葬中,唯有巴人船棺葬獨具特色。十七座排列相當整齊而密集的墓葬,頭部均正對長江。墓坑均為僅容一船大小的土坑豎穴,葬具長約5米,直徑約一米以上的楠木刳成舟形棺材。上部約成半圓型,底部稍削平,兩端底部斜削,使其翹起成船形,首尾兩端各鑿一大孔,以便系繩下葬之用。船形可分兩種,一種是較簡單的獨木舟,另一種則在內置一小棺,似內棺外槨,另一端形成腳廂。 ![]()
![]()
三、古越人的船棺葬 1996年,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蘭亭街道里木柵村西南的印山之上,一座大墓的封土接連出現三個盜洞,文物部門判斷有人在此盜墓,且大墓隨時都有被盜穿的可能,于是向上級部門提出申請,對這座大墓進行搶救性發掘。至此,一座號稱“江南第一大墓”的越國王陵橫空出世。印山大墓墓主人的棺槨是一具獨木棺,長6.1米,寬1.1米,內高0.4米,采用整段樹身鏤空后分為兩片而成。 ![]()
1979年在鷹潭貴溪縣發掘14座崖墓,共發現棺木37具,均為獨木棺,出土陶器、原始青瓷、竹木器、紡織品等220件。出土的陶瓷器泥質陶22件,主要是仿銅器式樣的黑皮灰胎陶,器型有獸首鼎、蓋鼎、盤口鼎、缽形鼎、盥盤、提梁盉、三足盤等;印紋硬陶66件,原始青瓷49件;竹木器包括木箏、木劍、紡織工具等。從葬式、葬具和隨葬物品看,貴溪崖墓表現出濃厚的越人風格,碳-14測年顯示其年代為春秋晚期。 ![]()
![]()
2007年,在靖安縣李洲坳發掘一座大型豎穴土坑墓,距發現徐國青銅器地點僅幾百米。墓葬為一坑多棺的豎穴土坑墓,棺木都是獨木棺,隨葬器物包括紡織品、竹木器、漆器、青銅器、玉器、青瓷器等。青銅器包括銅鼎2件,均為缽形鼎身、方形立耳,扁平足外撇,與貴溪崖墓出土的黑皮缽形鼎形態接近。李洲坳墓葬葬制特殊,但從葬具到隨葬品各方面表現出越人的習俗,其年代是春秋晚期。“江西考古”微信公眾號編輯小組《列棺陣陣 古冢沉香——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此墓有高高的封土,在東西兩座山之間開挖完墓穴,并經過復雜的埋葬過程之后,堆起高大的封土。封土和山包形成了連綿不斷的自然山勢,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使得墓葬兩千多年來未曾受到后人的侵擾。”“墓葬內的棺木之上包裹了一層青膏泥,青膏泥上墊有純凈的黃土。黃土經過了夯打和火烤。經科學分析發現,棺木上的黃土層在平面上明顯分為三個區域,可能與死者的身份地位或者社會組織形式有一定關系。G47為主棺,有棺有槨,獨享墓穴東南一角,正對墓道,首先下葬,下葬后單獨成小冢。然后由北往南埋葬其余46棺。填埋時,首先在墓底墊厚約40厘米~60厘米的淺黃色膏泥,使底部平整,然后在淺黃色膏泥上鋪上一層竹席,竹席上放置棺木46具。棺木用1~3層竹席包裹,并用竹繩或竹篾分左、中、右3道將棺木捆綁。下葬時用粗約3厘米~4厘米的竹繩捆綁棺木;棺木放置妥當后,就地將竹繩松開,使竹繩在竹席上散亂分布。我們發掘的時候,竹繩、竹席層次關系清楚,沒有明顯的打破關系,這從考古層位學上證明它們是同時下葬的。下葬之后,再次用40厘米~60厘米厚的青膏泥覆蓋棺木;膏泥覆蓋棺木時,還有意識地進行了分區。因此黃土包裹層、青膏泥和棺木就像一個有蛋殼、蛋清保護著蛋黃的雞蛋一樣,形成里、中、外3層。這種嚴密的包裹方式使得空氣、地下水中的有害菌難于滲透進去,這也是這座墓葬歷經兩千多年而保存相當完好的最重要原因(圖十九)。 每副棺木均為上下半圓形結構,是用整根原木對半剖開,然后用斧、錛類工具掏成的。里面內空部分,可分為長圓形和長方形兩種,以長方形為多。棺木兩端上下都預留有4個抬手,長7厘米~21厘米,呈圓柱狀,直徑約3厘米~7厘米。下葬時多數抬手被有意砍斷,表明這些抬手的功能在下葬后就已經完成,應當是用于方便加工棺木,或者下葬時作固定棺木之用。經南京林業大學初步鑒定,所有棺木尚未發現使用鋸子的痕跡,棺木木質除一具為楠木外,其余均為杉木(圖二十)。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盡管李洲坳墓葬處在春秋時期,那時的中國已經發明了鐵器,應該有了鐵制鋸子、刨子等手工工具,但尚未普及,李洲坳顯然沒有使用。出土文物中,沒有發現鐵器,甚至相對大件的青銅工具也未見到,說明這里的生產力水平還比較滯后,勞動者仍然使用小型的青銅器,或者粗笨的石器來從事農業生產或埋葬活動。 這種整根原木做棺的形式很容易讓人聯想到2000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商業街發現的船棺葬。那是戰國時期蜀國的一處家族墓地,其中的船棺也是采用整根原木制作的。這一共同點也許是植被茂盛的南方地區共有的現象,但它們的不同點也很明顯,商業街船棺葬是多代蜀王的家族墓、以木架支撐墓底的多次葬,李洲坳墓葬則是一次葬、土坑墓葬、帶有墓道并且在墓底分區以膏土作底、夯打并火烤。”“東周時期,江西處于吳頭楚尾地帶,靖安縣恰恰處在吳楚交接的區域。考古發現表明,靖安一帶的古文化面貌主要還屬于南方越人系統,并受到楚文化的強烈影響。從政區劃分,這一帶應屬楚之東境。”使用獨木棺的葬俗表明墓主是越人。 ![]()
![]()
![]()
![]()
![]()
![]()
![]()
![]()
江西戰國時期最重要的考古發現為樟樹國字山墓群。2013年以來,在樟樹市筑衛城西側國字山一帶,勘探發現4座大型墓葬,對國字山一號墓進行了發掘。該墓葬為中字形墓道豎穴土坑墓,面積約230平方米,外部環繞長方形圍溝。槨室用楠木搭建,被分隔為25個分室,槨室內埋葬7具獨木棺。墓葬雖經早期盜擾,仍出土有2600余件(套)器物。出土器物有漆木器、金屬器、陶瓷器和玉石器等。國字山墓葬結構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點,如墓葬有兆溝、槨室用木皮包裹、使用船形獨木棺等,隨葬的典型越系器物有越式鼎、提梁盉、杖鐓、銅鎮、木箏以及原始瓷器、印紋硬陶等。墓內出土2件帶銘文的銅戈(戟),經考證銘文分別是“者殹自乍用戟”和“於戉臺王旨殹之大子不壽自乍元用矛”。 ![]()
![]()
![]()
![]()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壽縣文物保護中心于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對壽縣壽春鎮東津社區小宋家臺子北墓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共清理墓葬250座,均為戰國早中期典型吳越系墓葬,出土隨葬品300余件(套)。這里出土了多具獨木棺,這種葬具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依然保存完好,實屬罕見。這些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多數為東西向,少量南北向,無封土、無墓道,部分墓葬有二層臺結構。葬制上,絕大多數為一槨一棺,棺為由獨木鑿空扣合而成,極具特色。槨室外及底部填充了大量“青膏泥”。隨葬品均出土于槨室內,多位于一端集中放置。值得注意的是,未被盜掘的墓葬中,獨木棺內均未發現任何隨葬品,具體原因不詳。隨葬品的種類以原始瓷和印紋硬陶為主,器型有壇、罐、瓿、碗、杯、豆等,少量墓葬出土有銅器,器型為素面越式小銅鼎。隨葬清一色原始瓷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現象和采用“獨木棺”的葬俗,均為長江下游地區越人墓葬的典型特征(吳越古墓的區別是:“吳墓普遍隨葬實用的青銅器,而越墓的隨葬器物多原始青瓷或者是幾何印紋硬陶明器一類的東西。”)。據此推測,墓主人身份應為越國人。 ![]()
![]() M27 位于發掘區中部。方向100°。長方形豎穴土坑墓,無墓道,有生土二層臺結構。墓壙東西長約4.6、南北寬約2.2米,墓口距地表深約3.1米。該墓未被盜掘,填土底部有大量青膏泥。僅存獨木單棺一副,未見木槨痕跡。隨葬品分布在墓室東西兩端,東端較多,西段較少,器形有印文硬陶壇、罐和原始瓷杯、瓿等。棺內未發現隨葬品。 ![]() M29平面照及部分出土器物 ![]() M31平面照及部分出土器物 M31 位于發掘區中部。方向95°。長方形豎穴土坑墓,無墓道。墓壙東西長約3.9、南北寬約2米,墓口距地表深約3.7米。該墓也未被盜掘,棺槨結構清晰,葬制為一槨一棺。槨室外及底部發現大量青膏泥。獨木棺保存完整,緊貼槨室西壁。獨木棺由上下兩塊半圓形棺板上下扣合而成,兩端分別用兩塊半圓形擋板嵌入棺板內凹槽進行封閉。隨葬品均出土于槨室內東端,均為原始瓷和印文硬陶器,器形有壇、瓿、罐、杯和碗等。 ![]() M54平面照及部分出土器物
M58平面照及部分出土器物 ![]() M5平面照 M5 位于發掘區西北部。方向90°。長方形豎穴土坑墓,無墓道。東西長約3.9、南北寬約2.2米,墓口距地表深約3.8米。開口發現有盜洞,填土內發現大量青膏泥。棺槨保存較差,據殘存情況判斷其葬制應為一槨一棺。槨室東部棺南側出土陶鼎1件,夾砂紅陶,平折沿,鼎足外撇,是較為典型的越式鼎風格。 四、越南東山文化船棺葬 1961年,越南海防市水源縣發現了5座公元前4世紀的東山文化船墓,其中 M2 價值最高,因為保存比較完整,出土了百余件隨葬品。 ![]()
![]()
船棺葬向西、向北傳播 新疆小河墓地亦是以船棺來安葬死者的。 兩根胡楊木樹干被加工成一對比人體稍長一些的“括號”形,這是棺木的側板,“括號”兩頭對接在一起,將擋板楔入棺板兩端的凹槽中固定,沒有棺底,棺蓋是10多塊寬度依棺木弧形而截取的小擋板。活牛被當場宰殺剝皮,整個棺木被新鮮的牛皮包裹。牛皮在干燥的過程中不斷收縮,沙漠中干旱的氣候會蒸發掉牛皮中所有的水分。最后牛皮緊緊地、嚴密地將棺木包裹,表面變得像盾牌一樣堅固,棺蓋——那些擺放上去不加固定的小擋板便因此非常牢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研究員:“我們揭開牛皮,棺木在牛皮的包裹下新鮮如初,棺內甚至沒有一顆沙粒進入,墓主人就安睡在像船一樣的棺木中。原始但安全設計使我們得以窺見他千年前的入睡時刻。”死者躺在沙地上永遠地睡去,木棺就像倒扣在岸上的木船,將死者罩在其中,隔絕了生與死的時空。倒扣的木船造型冥冥之中就和青海樂都柳灣齊家文化的獨木舟棺葬發生聯系。根據目前發掘的保存著原始狀態的墓葬,可以推斷當時墓葬的埋葬過程。先挖沙坑,然后將包裹好的死者放在適當的位置,再依次拼合棺木,覆蓋蓋板,牛皮,繼而在木棺前后栽豎立木、木柱,最后在墓坑中填沙。棺前象征男根和女陰的立木大部分被掩蓋,棺木前端的高大木柱上端則露出當時的地表,成為明星的墓葬標志物。迄今為止,在小河墓地所見木棺形制基本統一,沒有被攪擾過的棺木都呈現出這種特征。木棺內均葬1人,頭部大致向東,均仰身直肢。此外,有些木棺中所葬的是裹皮木雕人像。伊弟利斯介紹說:“雕像制作粗放,用一塊胡楊木簡單地雕出人的頭、軀干和下肢,軀干兩側各加一根略彎曲的細木棍作雙臂,面部隨意刻出細槽狀的雙眼、嘴和微隆的鼻子,用一張完整的去毛猞猁皮將木人從前后牢牢包裹,這種木雕人像大概是某一死者的替代物,其葬式、葬俗與真人無異。” ![]()
![]()
![]()
![]()
![]()
![]()
![]()
![]() 從棺木形制、死者裹尸斗篷、隨葬的草編簍、麻黃枝等文化因素來看,小河墓地與1979年在孔雀河北岸發掘的古墓溝第一類型墓葬、1980年在羅布泊北岸發掘的鐵板河墓葬有許多共性。考慮到小河墓地的最上層出土的文物比較精細,因此專家初步推斷小河墓地年代的下限晚于古墓溝第一類型墓葬的年代,而上限有可能與之相當或更早。古墓溝墓地位于小河墓地東北方向約50公里處,1979年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王炳華研究員擔任領隊組織發掘。經C14測定,古墓溝第一類型墓葬距今約3800年左右。鐵板河墓地位于古墓溝墓地以東約100公里的羅布泊北側,是1980年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穆舜英發現的,距今也有3800年。 古墓溝墓地為豎穴沙室,木質葬具結構簡單,棺木無底,只有兩塊木板相向而立,兩側又豎1塊木板為擋土板,蓋板同樣是無規則的多塊小板,胡楊木質,上面蓋著草皮、草繩等,個別墓葬中有合葬兩人或3人,其余均葬1人,男女老少均有,死者全部仰身直肢,頭東腳西,裸體包毛布,平臥墓中,此類墓共見36座,墓中出土的有毛毯毛布,尖頂氈帽,氈帽上插禽鳥翎羽,足穿皮鞋,左胸部有麻黃碎枝一小包,同時還有一草編小簍,內盛小麥粒,自10粒至100粒不等, 可見當時羅布人在由單一的食魚民族向農業民族跨越。腕、腰、頸部見玉骨珠飾,在部分墓中,有隨葬的木質人和石質人,可見當時羅布人已走出了活人陪葬的怪圈。 ![]() 從“古墓溝發掘現場”來看,古墓溝墓地葬具與小河墓地完全相同,都是獨木舟棺,“頭東腳西”表明他們出自青海樂都柳灣齊家文化中實行獨木舟棺葬的人群。 《大英博物館將展“斯基泰人”,與多斯拉克人有何異同》2017-08-11 11:01:11 澎湃新聞網 編者按:大英博物館將于今年9月推出“斯基泰名族:古西伯利亞的勇士”特展。據稱此次展覽是英國主要機構四十年來第一次對斯基泰人展開探索。 本次展覽將展出超過100件西伯利亞斯基泰民族(Scythian)的歷史文物,大多數展品借展自圣彼得堡的埃爾米塔日博物館,部分展品是第一次在俄羅斯境外展出。 ![]() 木質棺槨,約為公元前4世紀晚期,前3世紀早期。 斯基泰人的“木質棺槨”亦是“獨木舟棺”,當是青海樂都柳灣齊家文化獨木舟(船)棺葬主人向西北遷徙時將獨木舟(船)棺葬帶到西伯利亞的,也就是說斯基泰(薩迦)人是齊家文化獨木舟(船)棺葬主人的后裔。 “西伯利亞冰公主”:當地稱為烏科克公主、斯基泰-阿爾泰公主(俄語:Алтайская принце сса)、Devochka(女兒)和Ochy-bala(阿爾泰史詩女主角),是一具公元前 5 世紀的女性木乃伊乾屍,被發現於1993年,位於西伯利亞/俄羅斯阿爾泰共和國的帕茲里克墓葬。 ![]()
![]()
![]()
![]()
![]() 葬具亦是獨木舟棺,女主人側身屈肢。 《南方都市報》“30年前西伯利亞出土彪悍戰士的木乃伊,生前竟是一名13歲女孩”2020-06-17 13:16 據俄羅斯《西伯利亞時報》6月16日報道,經基因檢測,考古學家們驚訝地發現,1988年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圖瓦共和國出土的一具年輕戰士的木乃伊不是男性,而是2600年前一名13歲的女孩。這使考古學家聯想起傳說中斯基泰文明彪悍的“亞馬遜族戰神”。 據報道,圖瓦共和國薩爾格-布倫地區1988年出土了一具木棺葬的年輕戰士木乃伊,由于隨葬品都是弓箭和斧頭等武器,考古學家當時鑒定其生前是生活在2600年前的一名青年男子。 這名女孩頭戴皮帽,身穿長至膝下的雙排扣皮大衣,隨葬品是一整套武器。 近日,經莫斯科物理和科技學院重新進行古生物學基因檢測,考古學家們驚訝地發現,這具木乃伊戰士不是男性,而是一名12、13歲的少女。 據悉,這名女孩頭戴皮帽,身穿長至膝下的雙排扣皮大衣,隨葬品是一整套武器,包括一把長木柄戰斧、一把1米長的木弓,以及10支70厘米長的箭和箭筒。箭分為三類,兩支為木箭,一支箭為骨簇,另外七支箭為青銅箭簇。 少女戰士墓葬繪圖。 據悉,斯基泰文明大約活躍于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200年,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記載其“亞馬遜族戰神”十分彪悍,善于騎射。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則記述稱,斯基泰的女性從少女時代開始就必須騎馬、射箭、投擲標槍和參加實戰,只有殺死三名敵人之后才有資格結婚。 ![]()
![]()
埋葬少女戰士的木棺與黃金之丘的木棺相像,都似獨木舟,但是死者側身屈肢葬,當是王族斯基泰人。 波萊爾墓地位于哈薩克斯坦東部,布赫塔瑪河(Bukhtarma)岸的三級階地,海拔1120米。鄰近烏科克高原、阿爾泰和中國新疆。年代為公元前5世紀~前3世紀。該墓地由哈薩克斯坦、法國、意大利學者組成的考古隊在1998~2000年發掘,共分為4片墓區,其中1~3號墓區大、小墓葬均有,而位于墓地西緣的4號墓地只有小型墓葬。由于該地常年低溫,形成的永久凍土保護了地表下的墓室,目前為止,波萊爾墓地是阿爾泰地區發現貴族墓葬最多的一個墓地,埋葬了數量最多的馬、木料和骨角制品。墓葬為豎穴土坑木槨墓,墓坑長寬2米×4米,高1.2米,用木板搭構,緊貼墓室南壁放置整棵樹干挖鑿而成的木槨,墓主仰身直肢躺于木槨中,頭向東,木棺四角釘有格里芬狀的銅釘,上蓋毛皮毯,裝飾小玻璃珠構成的 渦紋,北部隨葬整馬,背部佩戴用木料、皮革、金屬薄片制成的馬鞍,裝飾色彩艷麗的刺繡和貼花毛氈,馬嘴上保存著鐵制馬銜,臉部是木制鍍金的麋鹿狀馬鑣。死者的尸體被掏空,填充動植物原料,再將皮膚縫合,以求防腐保鮮,可能出于國王死亡后尸體長時間巡游的需要,也會用水銀保護尸體。其墓葬形制和隨葬品與巴澤雷克相似,屬于巴澤雷克文化,還有大量帶有波斯阿契美尼德文化因素的器物。1號墓木棺中葬2具人骨,1男1女,男性約40歲,女性60~70歲,男性先被埋葬,葬人女性時被推擠。墓中的男性死者頭骨上有一個被擊打后形成的孔,應死于斧頭所造成的頭部創傷,其余骨骼也有一些細微的利器劃痕,應與掏空尸體的防腐行為有關。基因分析顯示兩位死者沒有密切的關系,但兩人都感染了熱帶的寄生蟲,應來自咸海、里海或伊朗。分子生物學和體質人類學研究表明波萊爾墓地人群是一種混合人群,包含了高加索人種和蒙古人種的種族特征。 ![]() 頭向東的獨木舟棺仰面直肢葬的主人是塞種,波萊爾墓地當是塞種人墓地。 席巴爾甘(Shibarghan,或譯為西伯爾罕)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西北三百四十公里,在其東北約五公里的棉花田中有一處大夏至貴霜時代的城址,遺址的周圍分布著好幾個山丘,其中一個直徑約百米、高3米,當地人稱之為“黃金之丘”,發掘工作即在此進行。主持發掘的是蘇聯學者維克多·沙里阿尼迪。最初只是在遺址附近發現了一些陶片,根據這個線索,于1977年開始試掘,首先在黃金之丘的旁邊發現了一座公元前一千年前的神殿遺址。1978年10月發掘土丘本身,11月發掘出七座豎穴墓,其中一座是無葬墓,其余六座出土了六具男女尸體并兩萬多件黃金飾品。 《阿富汗國家寶藏:大月氏一貴霜貴族墓地驚人發現,黃金之丘之謎》:1978年11月,前蘇聯考古學家維克多·沙里阿尼狄為領隊,與阿富汗考古人員雙方組成的考古隊,在阿富汗席巴爾甘城北方不遠的地方,發掘到一處早期貴霜貴族墓葬,這個地方被稱為Tillya Tepe(蒂拉丘地),也叫“黃金之丘”。一共出土了有21618件金、銀、銅、寶石、象牙等各種材質制作精美的文物,如此高規格的藝術珍寶,震驚了世界。 這六座墓都是單人仰身直肢葬,除五號和六號墓的墓主人頭朝西外,其他都是南北向,頭向北。長方形的豎穴,坑底鋪有磚臺,在其上安置木棺。棺材的木板用鐵釘封固,棺木兩端安裝了六個鐵環,兩兩相對,用于加固封護,但是并沒有木質或其他材質棺蓋,只是表面用布料或皮革遮蓋,這些布料皮革上裝飾著金銀飾品,顯得像是金子打造的棺材。 郭物《黃金之丘的神秘世界寶藏》: 五號墓沒多少陪葬品,但是它的葬俗很奇怪,它是葬在那個木樹干鑿刻的木棺里面。這個倒就讓我們想起阿爾贊1號大墓,它中間的棺槨是用那種原木搭的棺,但是周圍陪葬的那些人都是獨木棺,這是公元前800年了。我認為可能是獨目人,跟我在三道海子遺址發掘的是屬于一波人。巴澤雷克文化繼承了這個傳統,幾乎都使用獨木棺。 ![]()
![]() 獨木舟棺仰面直肢葬表明5號墓的女主人是塞種,頭向西表明她可能來自里海東岸草原的薩迦地區。 ![]() 洋海墓地出土的船棺 與人與狗與人生《鐵器時代的凱爾特女人,被發現埋在“樹干棺材”中》2019-08-03 11:10:在瑞士發現一個屬于一位凱爾特女性的墳墓,考古學家已經確定,她在公元前200年左右死亡,被埋在“樹干棺材”中,裝飾著華麗的衣服和珍貴的珠寶。這名婦女的墳墓實際上是在2017年3月在蘇黎世的一校舍里發現的,當時校舍正在進行施工。這所校舍曾是其他先前考古發現的遺址,1903年,在這所校舍的里發現了一個凱爾特男性的墳墓,穿著完整的戰士服裝,裝飾著劍,盾和長矛。考古學家推測,由于最近發現的女性也被埋葬在與戰士相同的時期,相距僅260英尺,他們可能是同伴。在發現之后,科學家們對這個女人的遺體,衣服和珠寶,以及墳墓進行了廣泛的分析,以揭示蘇黎世地區凱爾特人定居的歷史。福克斯新聞指出,雖然生活在鐵器時代的凱爾特人通常被認為生活在不列顛群島,但他們實際上生活在整個歐洲。在墓地中還發現早已損壞的一些物品和珠寶,包括腰帶,手鐲和胸針,目前已經由研究人員修復。瑞士城市發展辦公室的分析人員也利用對骨骼的同位素分析,發現該女性很可能是該地區的當地人。 ![]()
![]()
![]()
![]()
![]() 這個所謂的凱爾特人當是實行船棺葬的薩迦(塞種、斯基泰)人,從不同于凱爾特人的埋葬習俗看,他們不能算是凱爾特人。而在習俗、語言等各方面基本上被日耳曼人同化的薩迦(塞種、斯基泰)人也就是撒克遜人Saxon(塞克后裔)則被當成日耳曼人。 青檸姑娘17《照片中:罕見的盎格魯撒克遜公墓被發現》在一次意外的發現中,考古學家在英格蘭發現了一個盎格魯撒克遜墓地,有80多個墳墓。大部分墓葬中都有罕見的木制棺材,這些棺材是由于遺址被水淹沒的環境而保存下來的。在這里,從鳥瞰圖上可以看出,諾福克州大瑞堡的墓穴是如何排列成一排東西走向的,基督教墓地的標志。這些木制棺材是通過挖空橡樹樹干制成的。墓葬可以追溯到盎格魯撒克遜時代中期,公元7至9世紀。雖然木制棺材經常在地面腐爛,但現場潮濕的環境有助于保存墓葬。特別是,當堿性河水與埋藏棺材的酸性砂混合時,形成了一個中性的積水區,可以保護棺材。考古學家還發現了一些雕刻在地上、內襯木板的墓穴。 ![]() 日耳曼船棺 日耳曼人是實行火葬的,實行船棺葬的盎格魯撒克遜公墓的發現表明日耳曼人中混有塞種成分,船棺葬俗佐證了撒克遜就是“塞克后裔”。 探文化遺產《世界上最壯觀的考古發現之一——薩頓胡船葬》探文化遺產2023-11-17 17:52 北京:盡管幾乎所有原始木材都沒有幸存,但船的形狀卻被完美地保存了下來。沙子上的污漬取代了木頭,但保留了許多建筑細節。幾乎所有的鐵板鉚釘都在原來的位置。人們可以對原來的船進行調查,發現它長27米,兩端都有高高的上升船首和船尾立柱,船中部的橫梁加寬至4.4米,舷內深度距龍骨線1.5米。這是一艘工藝精湛的海船。船體由龍骨板制成,兩側各有九塊木板,用鉚釘固定,還有二十六根木肋。它的甲板、長凳和桅桿被拆除。沿著船舷的前部和后部,有形狀像古英語字母“thorn”的槳架,表明可能有四十名槳手的位置。中央墓室的兩端都有木墻,屋頂可能是傾斜的。 這艘沉重的橡木船是從河中拖上陸地的,并放入到挖好的溝里,因此只有船首和船尾柱的頂部高于地面。在放上尸體和物品后,還在墓地上建造了一個橢圓形的封土墩,它覆蓋了船只并高于地平線。 薩頓胡出土的文物讓考古學家得出結論,這個定居點并不像最初假設的那樣是維京人,而是盎格魯撒克遜人。那么誰被埋在這艘船上呢?考古發掘并沒有發現尸體,由于當地土壤呈酸性,所有遺骸都被侵蝕殆盡,里面的寶藏之間只留下了一個人形的縫隙。專家推斷,該墓葬屬于東安格利亞國王雷德瓦爾德(R?dwald),他在七世紀初的這個時候統治著東安格利亞王國。并可能還掌握著鄰國的權力,這可能為他贏得了一場盛大的送葬儀式。他于 624 年去世,統治時期與薩頓胡寶藏的年代一致。 二戰以后至今,薩頓胡所在地又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這塊墓地中有大約二十個墓葬,使用的時間從575到625 年。墳墓有土葬和火葬兩種,出土了人、馬和狗之類的骸骨,還有骨灰,當然也有陪葬品。 值得注意的是,2號土丘下有一個長5米、寬2米矩形木板襯砌的房間,沉入地表以下,放置著尸體和隨葬品。應該是一艘小船以東西向排列放置,顯然這是另一個船葬,只是規模比1號墓的要小很多。 17號土丘下,有并排兩個未受干擾的墓穴。一名年輕人的遺體被埋在樹干棺材中,還有武器和精美的馬具等物品陪葬,而另一個墓穴里埋著他的馬。這顯然是一個戰士。 薩頓胡船葬、獨木舟棺葬、諾福克州大瑞堡的獨木舟棺葬的主人是撒克遜人。船棺葬的發源地是青海樂都柳灣齊家文化,柳灣船棺葬的主人是塞種。隨著塞種的西遷,塞種把船棺葬帶到了新疆(小河墓地、古墓溝墓地。“小河墓地木桿上的骨雕人像”所戴長圓錐尖帽表明小河墓地的主人是塞種。頭向東的獨木舟葬式將他們的出處指向青海樂都。)、帶到斯基泰文化(波斯人將斯基泰人統稱為薩迦人Saka也就是塞種)、帶到了歐洲。撒克遜Saxon的本意是*Sak(a)sunu'塞克/塞種后裔’,這些遷徙到歐洲的'塞克/塞種后裔’在歐洲仍保留著他們先祖(青海樂都塞人)的葬俗(船棺葬)。撒克遜人的圓錐尖帽和船棺葬表明他們是塞種后裔。撒克遜*Sak(a)sunu>古高地德語Sahsun、德語Sachse'Saxon’,撒克遜*Sak(a)sunu>*Saikson/*Saiksan>晚期拉丁語、希臘語Saxones(復數),古英語Seaxan、Seaxe(復數),中古英語Saxun、Sexun(c.1200)。 ![]()
![]()
![]()
![]()
博魯姆埃肖伊冢墓:博魯姆埃肖伊是丹麥最大的青銅時代冢墓之一,位于現代城市奧胡斯附近。原冢墓高近9米(相當于三層樓高),直徑40米。這座冢墓于1875年由地主首次開啟,他當時正在移除冢墓上肥沃的土壤以增加其田地的肥力。這座巨大的冢墓下葬了三個棺材,里面分別躺著一位老年男子、一位老年女子和一位年輕男子,年輕男子可能是他們的兒子。他們每個人都被牛皮包裹,穿著優質的羊毛衣物下葬。隨葬的還有青銅和木制品,很可能是他們的個人物品。其中兩個棺材的年代已通過樹木年輪確定為公元前1350年左右。人們只能猜測這三人在公元前14世紀中葉幾乎同時死亡的原因以及幾乎同時下葬的原因。 ![]()
![]()
![]()
![]() 冢墓中的保存情況非常出色。那位年齡介于50至60歲之間的老年男子的遺體保存得非常好,肌肉仍然支撐著骨骼,因此必須將其肢解才能運送到哥本哈根。他的頭發完好無損,是金發。他刮過胡子,手和指甲都修剪得很整齊。他的遺體被放在一張牛皮上,蓋著一張羊毛毯。他頭戴圓頂帽,身穿腎形斗篷和一條配有繩索腰帶的短裙,腳上裹著布。所有的紡織品都是羊毛制品。除了衣物外,棺材中唯一的其他物品是一枚固定在斗篷領子上的木針或別針。棺材周圍堆積的木片表明,橡木樹干是在現場挖空的。 這位老年女性的遺體也保存得相當完好。她年齡在50至60歲之間,身高1.57米,身材相對矮小且健壯;骨骼上的肌肉痕跡表明她曾從事過繁重的體力勞動。打開棺材時發現的第一件物品是一張牛皮,毛發仍然完好。牛皮下面是一張蓋在女性身體上的羊毛毯。她下葬時穿著一條棕色羊毛裙和一件棕色羊毛長袍,系著一條流蘇腰帶,頭戴一頂羊毛線發網,長發仍留在其中。在她的頭發旁邊發現了一把用角制成的梳子。棺材內的各種青銅物品包括一枚別針、一把帶有角柄的匕首、一個皮帶扣、兩塊裝飾性青銅板和幾枚戒指,分別戴在她的手指、手臂和脖子上。棺材內還有一個陶器和一個木盒。 這位20歲青年男子遺體保存得也非常好。肌肉和其他軟組織仍與骨骼相連。他的頭發保持著童花頭的樣式。這位年輕人穿著一件羊毛襯衫,用皮帶和木扣固定,還穿著一件羊毛斗篷和一條羊毛短裙。他可能還穿了一雙皮鞋。他的隨葬品包括一把裝在木劍鞘中的青銅匕首、一把角梳、一個樹皮盒、一根骨針和木扣。 百度百科“Egtved Girl”: Egtved Girl(前1390—前1370)是一具于1921年在丹麥的Egtved出土,保存尚可的,生于北歐青銅器時代的女性古尸。 Egtved Girl身材非常苗條,身高約160cm(約5尺3寸),擁有金黃色短發和修剪很整齊的指甲。經樹輪測年測出其埋葬的時間約為公元前1370年左右。她被發現于一個大約寬三十米,高四米的古墳中,只有頭發,腦袋,牙齒,指甲和少許皮膚得以保存。 該古墳被發掘于1921年,同時找到一口呈東西方為一直線擺放的棺材。它以極其密封的條件被運送到了位于哥本哈根的丹麥國家博物館,在那里被打開并進行探索。她穿著牛皮制的衣服被埋葬于棺木中。上身著一件袖子到肘部的有點寬松的女緊身上衣,腰身裸露,下身穿一條短線裙子,戴著銅手鐲和一條鑲有螺旋狀飾及長釘裝飾圓盤的羊毛皮帶。在她腳邊,有一些被燒成灰的約五六歲孩童的灰燼。而她腦袋邊擺放著一個用樺樹皮制成的小盒子,里面放著銅針,和一個假發網。 在棺材被蓋上以前,女孩身上被蓋了一層毛毯和牛皮,開花的蓍草(表明是夏季下葬的),一桶用小麥釀制的啤酒,蜂蜜,沼澤桃金娘(一種植物),越橘,被置于頂上。這一切與眾不同的裝備,著實在20世紀二十年代引起不小的轟動。 她是北歐在青銅時期保存的最完好的被公眾所知的樣本,之所以會保存的這么好也要得益于酸性沼澤地那特有的條件。 ![]() 艾格特維茲女孩棺木—存放于丹麥國家博物館 自由的餅干《探究3393年前那場舞會的真相》“這座位于埃格特韋德附近的土堆墓坑(直徑30米,高度4米)于1921年被發掘出來。里面發現了一個棺材,由強壯的橡木樹干挖空并用牛皮裝飾。研究表明,這棵樹在公元前1370年被砍伐;因此也確定了該墓葬的年代。”埃格特維德女孩在公元前1370年埋葬并非絕對可靠,因為碳十四測年是有一定的誤差范圍的,不可能精準到某一年。?傳統液閃法?誤差較大,通常可達?80年左右?;加速器質譜法(AMS)?:精度顯著提高,誤差可縮小至?20年以內?,因直接計數碳-14原子而非依賴衰變事件?。通過匹配樹輪序列(每年一輪)并分段取樣,結合校正軟件可將誤差進一步壓縮至?10年以內?。另外,作為葬具的橡樹有可能早就砍伐下來自然晾干。 ![]() 斯堪的納維亞青銅時期的獨木舟棺葬表明青海樂都齊家文化獨木舟棺葬的主人—塞種—可能在新石器時代末期就有人遷徙到北歐。 1957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羅德尼·楊發掘了戈爾迪烏姆最大的古墓,他認為這座古墓就是弗里吉亞國王邁達斯(公元前8世紀)的葬身之所,他鑿穿了墓室的一道木墻,使埋藏了2700年的珍寶得見天日。國王的木棺有10多英尺長、3英尺寬,是將一根巨大的雪松樹干縱向剖開,然后將其中一半挖空制成的。獨木船棺給弗里吉亞王國蒙上了一層東方色彩,弗里吉亞人的國王們可能是源自中國的塞種。 ![]() (本文在“船棺葬”一文中的圖片,主要來自網絡,個別是對書籍中圖片的翻拍或視頻的截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