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帶娃,付出那么多,兒女還是不孝順呢?” “為什么孫子在眼皮底下,就變壞了呢?” 很多老人抱怨,自己在源源不斷地付出,但是效果卻和預期相反。 帶娃是一門技術活,考驗老人的身體和智慧,還考驗一個家庭的情感培養。 太用力的老人,常用以下幾種帶娃方式,很容易消耗子孫的福氣。 01 第一,處處容忍孩子,一心為孩子護短。 很多家庭里,兒子兒媳一批評孩子,老人馬上跑出來保護,不分青紅皂白。 就算孩子犯錯了,在爺爺奶奶面前也能夠得到保護,這就讓孩子形成這樣的思維:“這點錯誤,不怕。” 有句話說得好:“小時候偷一根針,長大了變賊精。” 從小沒有意識到錯誤的孩子,長大了會犯下更大的錯誤。這就是溺愛,為什么會讓孩子變壞的根本。 看起來合情合理的隔代親,包含了溺愛的因素,后果很嚴重。 為自己的錯誤買單,承擔責任,這是每一個孩子需要學會的。這樣做,才能夠改變錯誤,避免走歪路。 02 第二,老人掏空錢包,貼補孩子,以及兒女的家庭。 “一報還一報”,這是很多老人的想法。 掏空了自己的錢財,把兒女培養大,又把孫輩養大。這些付出,應該在未來的某一天,會得到回報。應該說,大部分的情況是這樣,但不代表所有家庭都這樣。 尤其是子女多的家庭,老人是沒有辦法滿足所有子女的想法的。老人把某一個子女家貼補到位了,其他子女就憤憤不平,形成家庭內耗。 多少老人,在孩子需要什么的時候,毫不猶豫地掏錢;一邊帶娃,一邊自己貼錢給兒女做生活費。 帶娃到七八歲,老人就完成了使命,要離開兒女家。同時,自己的錢包空空如也,往后的日子又怎么過呢? 兒女有,不等于老人有。從形式上看,這是多個小家庭,哪能混為一談。 輪到老人伸手向子女要錢的時候,就會明白,付出的金錢,竹籃打水一場空。 對孫子適當花小錢,這才是正確的做法。把錢包守好,把養老的底氣放在自己身上,最保險。 03 第三,帶孩子的時候,小心翼翼,就怕被兒媳責怪。 看過很多老人,因為怕兒媳責怪,對孩子的胡作非為,都不敢制止。 比方說,孩子在小區里摘花,本來是不文明行為。老人批評了幾句。兒媳知道此事之后,就詢問情況,認為老人批評太重了。 此后,老人看到孩子摘花,踩踏草地,都不敢說什么。 有沒有發現,一個家庭里的成員,其實存在很多的“信息差”。 老人跟著孩子,寸步不離,會知道孩子的一舉一動,小心思等,但是兒媳要上班,沒有跟著孩子,關于孩子的日常,都是道聽途說。這就形成了信息差,言語溝通就肯定會滋生矛盾。 相對懼怕被兒媳責怪,一家人好好溝通,什么事情都挑明,更加重要。 不能夠因為什么都依著兒媳,老人就失去教育孩子日常的原則。社會的基本道德,法律規則,老人應該是知道一些的,這一定不要讓孩子觸碰。 帶娃,不僅僅給娃安全和吃喝,還要給娃社會正能量。 04 第四,用上世紀的傳統方式帶孩子,不與時俱進。 很多老人,小時候家里的兄弟姐妹多,成長就是“自由泛濫”,如野孩子一樣。 很多老人,自己有幾個孩子,育兒就是讓“他們自生自滅”。 很多農村,老人忙著干農活,孩子就是被反鎖在屋里,或者放在田埂上長大。 當老人被安排到城里給子女帶娃的時候,很可能無法調整過來,思維還停留在上世紀某個時間段。 從生活細節上,也有很多做法,和時代格格不入。 比方說,窮苦時代,娃只能吃稀飯。能夠吃飽就不錯了。現在,家家戶戶都有奶粉,米粉,營養餐等。老人堅持給娃吃稀飯,可能引起大家都不高興。 最可怕的是,老人用一些農村的迷信做法,來對付娃的病情。 老人帶自己的兒女,和帶孫輩,相差有幾十年的時光。今非昔比啊。應該要多學一學新時期的帶娃方式,可以和子女交流,甚至可以去參加一些保姆培訓。 05 第五,老人生病了,也不吭一聲,還堅持帶孩子。 很多老人,一不怕死,二不怕苦。哪怕是生病了,也說“沒事”。 硬扛著病痛,帶著娃,表面上給兒女少了麻煩。但一不留神,會有大麻煩。 在“豫視頻”網絡平臺,就說了一件扎心的事:海南澄邁的一位老人,帶娃出門。自己身體扛不住,暈倒在地。 小區保安發現后,及時搶救。也有好心人叫了救護車。 遺憾的是,老人還是過世了。 大家都為老人感到惋惜。但其中還有一個隱患,很多人沒有注意——要是在人少的地方,或者周圍人都冷漠的情況下,老人怎么辦,孩子怎么辦? 扛住病痛的做法,不可取。老人生病了,就就醫,保證自己的安全,就是等于保證了娃的安全,避免了家庭的意外。 06 老人要知道,正確的帶娃方式,有三個特征。 第一,需要“從長計議”,考慮到老人余生過日子,娃成年后的品德,學業等。 第二,需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撇棄老規矩。 第三,需要“家庭和睦”,多溝通,大家達成育兒的一致。 現如今,帶娃不是把娃養大那么簡單,而是培養一個優秀的孫輩,也是帶來家庭的希望。 老人不要總是“想當然、我以為”,也要綜合考慮,也多學習方法。 幸福的家庭,從溝通開始,從正確的經營方式中來。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