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五味對應的五臟分別是: 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 在中醫五行學說中,五味與五臟一一對應。五味不僅為五臟的主要營養來源,還能調節相應臟腑。日常飲食搭配恰當,五味調和,可使臟腑、筋骨、氣血得到滋養,有利機體健康運轉。若飲食中過度偏嗜某種味道,則會造成相應臟腑功能的損傷失調,進而誘發疾病。具體關系如下: 一、酸味入肝,有斂汗、止瀉、澀精等作用。合理食用,可用于多汗、久瀉、遺精滑精等病癥,多食則引起筋脈攣縮。酸味與甘味合用,又能生津止渴,可用于津傷口渴。 二、苦味入心,有清心除煩、瀉火通便的作用。吃少量苦味食物能增進食欲、促進消化。在中醫看來,如果偏嗜苦味,多為心火內盛的表現。 三、甘味入脾,有補虛、和中、緩急止痛等作用。用于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神疲乏力、飲食減少、脘腹疼痛等癥。多食則窒塞、滯氣,使人滿悶不適。淡味附于甘味,常甘淡并稱,有利尿除濕作用。如薏米、薺菜、冬瓜等,常用于水濕內停水腫、小便不利等癥。 四、辛味入肺,有宣散、行氣、通血脈等作用。適用于外感表證或風寒濕邪之癥。 五、咸味入腎,有軟堅、散結、潤下等作用。適用于痰熱咳嗽、痞積脹滿、大便燥結等癥。 對應治療五臟的中藥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