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是一個城市的名片,也是綜合實力的體現,這一點蘇州深有感觸。 但有這樣一批城市,他們明明有建設機場的實力和指標,但卻把機場建到了外地,比如西安、拉薩、西寧和北京,這是為什么呢? 一、西安(機場建在咸陽) 西安老機場(西關機場)原本也在西安境內,位于西稍門附近,距市中心僅4.4公里。 但隨著城市擴張,機場被居民區包圍,噪音擾民、飛行安全受高樓和鳥類威脅,且無擴建空間,被迫搬遷。 ▲1967年西關機場與西安城墻 但新機場的選址成為難題,因為西安的條件有點炸裂: 南側為秦嶺山脈,飛機起降存在安全隱患; 東側有閻良軍用機場,空域沖突風險高; 西側是原西關機場舊址(已廢棄),無法重復利用。 那么北側呢? 北側是咸陽,哈哈。 咸陽地勢平坦開闊,所在的渭河平原凈空條件良好,無高層建筑或自然障礙物,滿足機場安全運行需求。 且地質穩定,氣象條件優越,霧少、風速低,不建個大型國際機場,都對不起這條件。 于是,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來了。 正好呼應了在20世紀80年代,陜西省提出的西安與咸陽協同發展策略。 機場選址咸陽,既能緩解西安土地緊張問題,又可帶動咸陽經濟,促進兩城資源互通。 二、拉薩(機場建在山南) 拉薩和西安類似,也曾在市區有自己的機場(當雄機場),但該機場在1956年就建成,條件非常惡劣。所以也需要條件更好的新機場。 ▲1965年3月1日停放在當雄機場的伊爾-18型客機 拉薩地處青藏高原,空氣稀薄,飛機起降需要更長的跑道和更優的氣象條件。再加上拉薩周邊都是山,飛機起降難度極高。 所以,新機場的選址首要條件是海拔要低。 權衡利弊之后,拉薩將新機場選在了旁邊山南市貢嘎縣。 貢嘎縣地勢平坦,周邊無高山阻隔,凈空條件良好,適合大型客機起降。高原地區風向多變,但貢嘎縣有自己的主導風向,符合建設國際機場的條件。 更重要的是,貢嘎縣有現成的軍民兩用機場,改造成本較低。且周邊預留了大片空地,可以用于后期的擴建改造。 于是,拉薩貢嘎國際機場到位。 三、西寧(機場建在海東) 西寧其實在1931年,市區就有自己的機場(樂家灣機場),但當時的飛機體積較小,所以樂家灣機場的跑道短,只能起降像運-7、安-24這種小型飛機,滿足不了現在波音、空客這種大型飛機。 既然跑道短,那么加長跑道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但現實很骨感,隨著城市擴張,機場被居民區包圍,沒有空間加長跑道,更別提擴建出幾個航站樓。 而且周邊居民也煩死了,飛機起降的噪音讓老百姓休息不好。 于是新機場選址遇到了和西安、拉薩差不多的問題。 西寧市區三面環山,北有祁連山余脈,南有拉脊山,可供建設大型機場的平地較少。 而旁邊海東市的曹家堡成為首選,曹家堡位于湟水河谷地,地勢相對平坦,凈空條件良好,適合大型客機起降。而且曹家堡周邊土地資源充裕,支持多次擴建。 于是,西寧曹家堡國際機場來了。 四、北京(新機場跨北京、河北兩地建設)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橫跨北京市大興區和河北省廊坊市廣陽區,航站樓主體甚至大部分位于河北境內。因為離武清、大興、廊坊的核心城區比較近,又被戲稱為“武大郎機場”。 但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與西安,拉薩和西寧的問題不太一樣。 北京面積很大,并不缺地,適合建大型機場的空間也有。而且最初的幾個方案,也不并是要把機場建到河北。 比如其中一個方案是擴建南苑機場,但有兩個主要限制條件: 一是周邊居民區較多,拆遷有一定難度,但最重要的還是拆遷后安置成本,這可是北京,寸土寸金,成本太高了。 二是南苑機場為軍民兩用機場,如果擴建,會干擾到軍方訓練。 ▲1993年,北京南苑機場,飛機路過 也討論過通州張家灣、大興龐各莊方案,但也都因為容量不足的問題而被否決。 后來,疏散北京非首都功能被提上議程,千年大計的中國雄安也即將拔地而起。 于是,在多方拉鋸權衡之下,新機場的選址將北京中軸線向南延伸,一直延伸到京冀的交界,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恰好位于北京、雄安、天津的幾何中心,完美! 當然也有很多人吐槽大興國際機場離市區實在太遠,但19分鐘從草橋到大興國際的機場線它不香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