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一個視頻,看得我心頭一熱,鼻子發酸。 河南濮陽縣,一位快六十歲的農民工大哥,走進了陳行甲的新書簽售會。他剛從工地下工,穿著那身洗得發白、沾著塵土的衣服,手里拎著個舊布包。在衣著光鮮的人群里,他顯得那么不同。 陳行甲團隊的人,眼睛很亮,在長長的隊伍里一眼就發現了他。他們沒嫌棄,反而主動走上前,輕聲問他愿不愿意說兩句。大哥樸實地答應了。聊起來才知道,他是真喜歡看書,初中畢業,還做過民辦老師。工地搬鋼筋、扛水泥的間隙,一有空就往書店鉆。陳行甲的書,他早就讀過,這天正好休息,就來了。 看他排在隊伍后面,工作人員想讓他先簽。大哥直擺手,不肯插隊。簽售臺前,工作人員跟陳行甲講了這位特殊的讀者。陳行甲一聽,立刻動容了。他鄭重地在書扉頁簽上名字,還留下了自己的電話號碼。桌上放著一杯沒動過的酸梅湯,他拿起,遞到了大哥手里。簽完,陳行甲繞過簽售臺,給了這位滿身風霜的讀者一個結結實實的擁抱。 這還沒完。旁邊一位來參加簽售會的大姐,默默看著這一切。她拿出一本自己的書,塞給大哥:“這本跟你買的不一樣,送給你看,我家里還有。”大哥有點不好意思,但那份真誠,他收下了。 后來才知道,工作人員還幫大哥修好了他弄了很久都搞不好的微信。他微信壞了挺長時間,不會弄,就一直那樣放著。 視頻火了。河南日報、人民網、新華網…轉了,記者們也追著去采訪他和他的家人。他叫劉詩利,濮陽縣人,他平時都比較喜歡讀書主要是看建筑、農機、電焊還有詩歌類的書籍有時候也會看《辭海》這些工具書。 劉詩利的妻子韓玉竹告訴記者丈夫劉詩利曾當過民辦教師喜歡讀書、看報回到家得空就喜歡去濮陽縣圖書館看書。 記者隨后電話聯系到在北京馬駒橋零工市場的劉詩利,他告訴記者平時沒有活兒的時候主要到圖書館“蹭書”,不怎么買。一是因為怕花錢,二是經常換居所不方便。 當河南日報記者說要送他一套河南日報出版的圖書時,他笑著說“不好意思接受”。 很多人和我一樣,平時很少點贊,這次卻忍不住點了紅心,看得淚流滿面。朋友們也在不停地轉發。 為什么?因為它太真了。 真在工作人員那雙敏銳的眼睛。他們沒有忽略那個格格不入的身影,反而把他當成了主角。 真在大哥那張溝壑縱橫的臉上,笑容卻像孩子一樣干凈。 生活的重擔壓彎了他的腰,卻沒壓垮他對書的熱愛。一面是工地的鋼筋水泥,一面是書里的世界,他兩頭都踏踏實實地站著。 真在現場的每一個人。陳行甲的動情,大姐的善意,工作人員的細心,還有大哥那份質樸的不好意思……這不是劇本,是人間活生生的暖意。 ![]() 看著這位農民工老鄉,我想起了東莞圖書館的那位讀者——吳桂春。 2020年6月,在東莞打工十七年的吳桂春,因疫情失業,無奈決定返鄉。臨走前,他來到陪伴了他十二年的東莞圖書館,退還讀者證。心中萬般不舍,他在留言簿上歪歪扭扭地寫下了114個字: “我來東莞十七年,其中來圖書館看書有十二年。書能明理,對人百益無一害的唯書也。今年疫情讓好多產業倒閉,農民工也無事可做了,選擇了回鄉。想起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了。雖萬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東莞圖書館。愿你越辦越興旺。識惠東莞,識惠外來民工。” 這個只有小學文化、曾在鞋廠月掙六七千塊養活家人、供孩子讀研的漢子,從2008年第一次走進免費開放的圖書館,便一頭扎進了書海。 他買不起太多書,曾在地攤買盜版。圖書館成了他的天堂,尤其癡迷歷史,從炎黃到明清,對照正史野史,甚至專門研究岳飛。 他說,讀書讓他增長知識,性格變得平穩,眼光看得更長遠。 當工作人員接過那張退回的讀者證,看到他臉上那份濃得化不開的不舍,便知道這絕不是一個普通的讀者。 這封質樸深情的留言,連同他十七年的堅韌與對知識的渴求,瞬間感動了無數人。 最終,在多方努力下,吳桂春得以“為愛留下”,在東莞找到了新工作。 這相隔千里的兩位農民工大哥,身影何其相似! 他們都用布滿老繭的手,在繁重勞作之余,虔誠地捧起了書本。一個在簽售會的人潮中被溫柔相待,一個在圖書館的寧靜中汲取了十二年的養分。 書,是他們對抗生活粗糲的鎧甲,是照亮黯淡歲月的光。 看著他們,我想起我那同樣在工地上奔波的二舅。 他總是說:“歇著?歇著就沒錢啊。” 他們用雙手壘起城市的高樓,可這繁華里,有沒有他們歇腳、被善待的一角? 我多希望,城市能多些這樣的暖,多些這樣的尊重,就像東莞圖書館對吳桂春敞開的大門,就像陳行甲團隊遞出的那杯酸梅湯和那個擁抱。 在書和知識的面前,哪有什么高低貴賤?所有珍視它的人,都值得被珍視。 吳桂春那句“識惠外來民工”,道盡了知識對最普通勞動者的滋養與“恩惠”。 ![]() 這個時代真的很公平也很仁慈,給了強者嶄露頭角的聚光燈,也給了普通人被看見被溫暖的榮光。 這事發生在陳行甲身上,我一點也不奇怪。好像也只有他,才會這樣。 因為他心里裝著普通人,那份對底層的理解和悲憫,是刻在骨子里的。他當官時,仰頭對得起天,低頭對得起地。如今不在其位,那份憂民的心,那份赤誠,一點沒變。 他在視頻下留言:“老哥,你是我寫書生涯中得到的最高褒獎。”離開時還特意交代工作人員,行程結束一定要去拜訪這位老哥。 他總是這樣,一次又一次,戳中我們心里最柔軟的地方。 想想看,這個鬧哄哄的世界,還有多少像大哥、像吳桂春這樣的人?腳踩著泥土地,肩扛著生活的擔子,心里卻裝著星辰大海,裝著對知識的渴望。 他們洗得發白的舊衣,磨損的布包,映照著多少錦衣玉食下的空洞目光。 我們這一代,有幸生在物質與文化豐裕的時代,在父輩托舉下讀了多年書,買得起任何書,進得了任何殿堂,指間滑動便能閱盡萬卷。可我們多久沒能靜心讀完一本書了? 我們棄若敝履的,他們視若珍寶。我們擁有太多,卻常感貧瘠,內心喧囂,靈魂無依。 而他們,看似一無所有,卻可能是最富足的人——因為他們心里有光。那光,是書點亮的。 你看,那光不僅在書頁間跳躍,更在黝黑的皮膚下,在粗糙的手掌中,在廣袤的黃土地上,默默生長,生生不息。 這光,是尊嚴,是希望,是穿透生活重壓的永恒力量。 晚安,你和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