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鮮于璜碑》——這位漢碑家族里的“披甲將軍”,硬朗里透著憨厚,規矩中藏著調皮。 ![]() 一、出土最晚的“老大哥” 《鮮于璜碑》1973年才在天津武清出土,比《張遷碑》晚發現近400年,但刻碑時間(東漢165年)其實比《張遷》還早20年。碑主是位叫鮮于璜的雁門太守,碑文800多字保存完好,號稱“漢碑字數冠軍”。出土時字口清晰如新,像剛理完發的精神小伙——這在風化嚴重的漢碑里極其罕見! 二、漢碑江湖里的“硬漢” 如果把漢碑比作江湖門派: 《曹全碑》是白衣翩翩的才女;《乙瑛碑》是端莊的儒生; ;《鮮于璜碑》就是披重甲、挎大刀的將軍,還自帶反差萌。 方筆如刀砍斧劈:起筆收筆全是方頭方腦,像用尺子比著刻的(比如“諱”“君”字),橫畫粗壯如鋼筋。 ![]() 波磔突然放飛:平時嚴肅,遇到“之”“是”等字的捺腳,卻夸張地翹起大尾巴,像將軍偷偷翹二郎腿。 ![]() 清代人夸它“含蓄沉著超過《張遷碑》”,但少了點《張遷》的野勁兒——像包公和張飛的區別。 三、筆如刀鑿,字字帶風 它的筆法特點就仨字:狠、直、梗! 1. 方筆不是描出來的: 刻工用雙刀法——先刻橫畫再補豎畫,轉折處硬棱分明(比如“洞”“國”字),把毛筆的圓潤感全改成了“鋼鐵直男”畫風。臨帖時千萬別描方頭!原作用的是中鋒圓筆,方只是刀刻效果。 ![]() 2. 波磔像壓彈簧: 捺畫行筆時狠狠下壓,末尾突然彈起(如“道”“孝”字),像跺腳發力的武士。 ![]() 但撇畫卻收著寫,左撇短如匕首,右捺重如關刀——左右一收一放,字就站得穩。 ![]() 3. 點畫像小炮彈: 點全是三角造型(如“無”“崇”字),像從槍管里崩出來的,又方又沖。 ![]() ![]() 四、結構:古拙里藏著小心機 別看它方頭方腦,擺字姿勢很有想法: 能扁則扁,該長就長: “人”“九”字壓成扁燒餅, ![]() “事”“黽”字拉成長竹竿,根據筆畫多少自由變身高。 ![]() 歪歪更健康: “友”字橫畫故意斜肩, ![]() “譽”字左低右高,像站累了的衛兵偷換重心,穩中帶皮。 ![]() 中宮鎖死,四肢收斂: 筆畫全往字中心擠(如“諱”“謙”),撇捺很少外擴,像穿緊身盔甲——所以波磔少卻力道足。 ![]() 五、章法:列隊武士的呼吸感 全碑刻了界格,但書家玩了個花活:所有字頂格寫,上齊下不齊! 遠看像儀仗隊,橫平豎直整整齊齊; 近看字有高矮胖瘦,像士兵踮腳偷懶,隊伍就有了呼吸感。 ![]() 這種“頂天不立地”的排版,在漢碑里獨一份,既嚴謹又不死板。 六、寫給臨帖人的悄悄話 想學這塊碑?記住三要三不要: 要學它的“鈍感力”: 逆鋒起筆時慢點壓,像刀刻進石頭(“諱”字的六個橫畫就是教科書)。 ![]() 要把雁尾寫“倔”: 捺腳別學《曹全碑》的飄逸,要頓筆后突然上挑,像撅嘴生氣。 要亂中有序: 大小字(“典”大“七”小)、粗細線(橫粗豎細)混搭,制造“亂石鋪街”效果。 別描方頭: 方筆是刻工二次創作,毛筆寫時用中鋒圓筆才顯渾厚。 別寫太板: “頂格寫”≠塞滿格!字間留縫才透氣(如“泣”“渴”字左右分家)。 ![]() 別忽略碑陰: 碑陽(正面)端莊如禮堂,碑陰(背面)恣肆如草稿——背面更放得開,學變化必看! 結語:憨猛將軍的意外萌點 《鮮于璜碑》像一位披重甲卻愛偷笑的將軍:刀刻的方筆是它的鎧甲,扭動的波磔是它的挑眉,頂格寫的調皮是它的稍息站姿。在圓潤飄逸的漢碑主流里,它用一身“鈍感”劈出了方筆隸書的江湖——古拙不蠢,厚重不僵,仿佛在說:“規矩?我懂,但偏要松顆扣子!” ![]() 若論漢碑生命力,它或許不是最飄逸的,但一定是最抗揍的——兩千年后出土,字口仍能扎手,這硬漢人設,穩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