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日本侵華已持續十多年,曾經傲視一切的“大日本帝國”開始意識到自己并非無敵,局勢并不像當初設想的那樣一帆風順。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展開了猛烈反擊,日軍幾乎無法占得絲毫便宜;而在中國戰場,盡管敵軍持續施壓,中國人民始終未曾放棄抵抗,這也讓日軍感到頗為棘手,頭疼不已。 此時,德國也開始施壓日本,希望其能夠在亞洲戰場上取得一場令人振奮的勝利,借此緩解軸心國在歐洲戰場上日益加重的壓力。經過深思熟慮,日軍決定將進攻目標定在印度的英帕爾——這座位于印度東北部的戰略要塞,既是連接印度本土與緬甸的門戶,又是盟軍向中國戰場輸送物資的關鍵通道。此外,英帕爾還充當著英軍的重要物資儲備基地和軍事指揮中心。倘若日軍能成功占領英帕爾,不僅能切斷盟軍的物資供給線,還能輕松獲得英軍的軍事物資與機場,這可能會對亞洲戰場局勢產生巨大的反轉影響。 日軍決心一舉奪得這塊寶貴的戰略要地,連夜制定了《英帕爾作戰計劃》。此次戰役由經驗豐富、野心勃勃的牟田口廉也將軍指揮。牟田口廉也是“盧溝橋事變”中下令開火的指揮官,一直以來,他以激進的戰爭態度和不容置疑的軍事手腕著稱,為了提升自己在軍中的聲望,他對英帕爾的勝利勢在必得。 起初,牟田口根本沒有把英軍的防守放在眼里。他設想此次進攻能夠快速完成,定下了一個月內拿下英帕爾的目標,并為部隊制定了輕裝上陣的作戰計劃,其中兩支師團的口糧竟然僅為三個星期的量,仿佛認為這場戰斗根本不會拖延太久。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帶領8.5萬名日軍兵分三路,向英帕爾進發。此行的部隊不僅有精銳的士兵,還有許多運輸動物,包括猴子、牛、馬、羊和大象等。這些動物幫助部隊運送物資,緊急時還可宰殺食用,確保部隊能夠輕裝作戰。剛開始時,日軍行進相對順利,迅速占領了多個戰略據點,迫使英軍不得不收縮防線,全力防守。然而,隨著戰線的推進,日軍開始逐漸意識到,英帕爾并非他們想象中的那樣容易攻占。 英帕爾所在的區域地形復雜,密林遍布,崎嶇山地讓行軍困難重重。英軍在這片區域駐守多年,早已熟悉地形并建設了大量防御工事,使得日軍的推進困難重重。即使英軍陣地被突破,他們也從不留下任何有價值的物資,一旦防線崩潰,能夠帶走的都迅速轉移,帶不走的則一律摧毀,甚至放火焚燒,確保日軍得不到任何有用的補給。 這種巧妙的撤退與破壞戰術,讓日軍陷入困境,原本打算“以戰養戰”的計劃也徹底失敗了。即便是原本準備充分的牲畜,進入密林后也紛紛散失,導致補給線幾乎完全中斷。牟田口雖急切催促后勤保障跟上,但一系列問題讓后勤體系始終無法與前線需求匹配,情況變得愈加緊迫。 眼看補給問題沒有緩解,印度的雨季如期而至。連續的大雨讓河流暴漲,原本的小溪也變成了沼澤,交通幾乎完全癱瘓。氣候的濕潤與炎熱令大量日軍士兵感染上了傳染病,原本就已處于困境的日軍再度遭遇打擊。由于大雨不斷,空投無法實施,地面上的補給也被徹底斷絕。 饑餓與疾病開始成為日軍最大的敵人,而非英軍。在物資嚴重短缺的情況下,許多士兵放下武器,轉而尋找任何能充饑的東西,野菜、樹皮,甚至老鼠都成了他們的食物。英軍抓住這一機會,開始反攻,而此時的日軍幾乎沒有抵抗力,連連退卻。隨著英軍不斷推進,日軍的運輸車、坦克、甚至尸體散落一地,極盡悲涼。 最終,在1944年7月,牟田口不得不下令撤退。原本計劃中的速戰速決演變成了一場悲慘的撤退戰。8.5萬日軍進入英帕爾,然而最終只有約2萬名士兵死于戰斗,剩下的5萬人則死于饑餓與疾病。英帕爾戰役成為了日本歷史上的一場慘痛失敗,也讓曾經驕傲的日軍深刻體會到了戰敗的滋味。盟軍的反攻由此開始,英帕爾戰役一度被稱為“東方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成為了亞太戰場轉折的關鍵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