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時間,每個人都必須做這件事——剪指甲! 有的人喜歡剪成方形,有的人喜歡剪成弧形,還有的人喜歡用牙啃出自己的專屬形…… ![]() (來源:網絡) 但小小的指甲,如果剪不好,也有可能造成嚴重問題,比如讓很多人都苦不堪言的甲溝炎!那指甲嵌進肉里的酸爽,誰長過誰知道。 ![]() (來源:soogif) 所以,指甲到底怎么剪才對?為什么好端端的指甲就長進了肉里呢? ![]() 1.指甲剪得極短 ![]()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你是不是也喜歡完全貼著指頭曲線剪指甲,不留一絲絲白邊? 這樣確實看起來很干凈,但也可能是疼痛開始的第一步! 我們的指間包括甲板(指甲)和軟組織(肉)兩部分,正常情況下二者可以相互制衡,維持穩定秩序。 但如果把指甲剪得太短,就會暴露出嬌嫩的軟組織,指尖也更容易受傷。 而且軟組織也會“乘虛而上”,慢慢包住指甲,“搶占地盤”,指甲再生長的時候就會發現“路”已經被堵住了,那怎么辦呢?指甲只能硬著頭皮往肉里前進了!這就形成了嵌甲[2]。 ![]() (來源:參考文獻[3]) 2.把指甲剪成圓弧形(或兩邊修剪很短) ![]() (來源:參考文獻[1]) 這其實也是同樣道理。兩邊的指甲剪得太短,兩邊的軟組織也會越過邊界,逐漸向中間長,最后肉全方位包裹住指甲,最后“殊途同歸”——都成了嵌甲。 別小瞧了它,嵌甲可能會扎破皮膚,導致皮膚上的常住居民——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從細微的傷口一擁而入,接著引起指甲周圍的組織發紅、腫痛、流膿甚至肉芽組織增生,發展成“甲溝炎”。 ![]() 因為手指和腳趾分布著豐富的血管和神經組織,所以“甲溝炎”往往一痛起來就是鉆心的痛,如果再一不小心撞上了桌角或者被踩了一腳,直接原地“靈魂出竅”。 ![]() (來源:網絡) 3.過度磨甲,清理硬角質 剪完指甲后我們都習慣去磨一磨,如果習慣來回打磨或力度過猛,其實會大大降低指甲的強度。 ![]() (來源:BRIGHT SIDE) 清除指甲的根部、周圍的硬角質也不太好,因為它們除了能防止嵌甲,還有保濕的作用,過度清理會導致指甲周圍的皮膚變干燥,容易長倒刺。 ![]() 剪指甲還不想傷指甲,其實并不難,掌握這3點,放心剪![4] 01 準備工具 在剪之前先用酒精棉片擦拭指甲剪和磨甲棒,使用完可以用熱水沖洗充分晾干即可。 指甲剪盡量選擇半月形刀口的,也有專門剪腳指甲的指甲刀,刀口更大更平直,剪切力也更猛。 ![]() (圖片來源:www.) 02 選擇時機 剪指甲最好是在洗澡后或泡腳后,因為這樣能軟化指甲和皮膚,方便修剪,特別是剪腳趾甲時,因為腳趾甲更厚、更硬。 03 掌握方法 從中間部分開始,用指甲剪水平地剪一條直線,建議不要一下剪太多。 ![]() (圖片來源:www.) 讓指甲白色的部分留下一道細細的邊,至少要保留1毫米。 然后再稍微修剪兩邊。 如果兩邊過于銳利,也可以用磨甲棒輕輕磨圓,記住要往一個方向磨。 ![]() (圖片來源:www.) 最后的形狀大概是這樣: ![]() ![]() 除了剪指甲,還有很多關于指甲的傳說,我們這次也一起來說清楚。 1.指甲月牙小是營養不良? 月牙就是角蛋白細胞集合體,我們指頭內部有個叫做“甲基”的地方,一直不停地制造新的角蛋白細胞。 ![]() 老一代角蛋白細胞在層出不窮新一代的壓力下也只能被迫“開卷”,不斷被推到上面,也就是指甲不斷長(zhǎng)長(cháng)的過程。 剛產生的角蛋白細胞是白色的,而等它們“走”到我們能看到的地方時,大部分老一代的角蛋白細胞已經被擠成了透明色,所以我們就能看到有一個白色和透明色交界的弧狀月牙。 ![]() 簡單來說,月牙就是反映了指甲的生長速度,和新陳代謝的快慢有關,并不影響身體健康。 除非月牙突然發生明顯改變,比如突然增多或消失、邊界模糊等,可能跟甲狀腺疾病、肝腎功能問題有關。 2.指甲有豎紋代表身體不健康? 每個人隨著年齡增長,指甲都會出現細細的透明的豎條紋,而且年齡越大,豎條紋會越明顯。 說白了,這豎條紋就像指甲的皺紋,只是代表又老了點,不用治療,沒必要擔心。 ![]() (來源:網絡) 但當指甲有褐色或黑色的條紋,除了可能由遺傳因素導致外,還可能由吃藥、妊娠、黑素瘤等引起,其中大部分是良性的病變。 當觀察到黑條紋逐漸變寬、變寬的速度很快、指甲上出現了缺損,則需要小心黑素瘤,建議看看皮膚科醫生。 3.指甲內有白點,是寄生蟲? 指甲上出現小白點也很正常,大多數是因為指甲曾經受傷,比如被砸到、被夾到了,和缺鋅、缺鈣、貧血、長蛔蟲了、肝病都沒關系。 而且隨著指甲成長、被修剪,小白點也會慢慢消失,沒有必要治療。 ![]() 但如果白點逐漸變大,甚至整個指甲都變白了,很可能是有一些疾病,比如白色甲真菌病,俗稱的“灰指甲”,這種情況就需要看醫生、接受治療。 小小的指甲,學問也很大。看完這篇,你學會怎么正確剪指甲了嗎? 審核專家:閆言 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 參考文獻 [1] Mayeaux EJ Jr, Carter C, Murphy TE. Ingrown Toenail Management. Am Fam Physician. 2019 Aug 1;100(3):158-164. PMID: 31361106. [2] Arica IE, Bostanci S, Kocyigit P, Arica DA. Clinical and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Ingrown Nails. J Am Podiatr Med Assoc. 2019 May;109(3):201-206. doi: 10.7547/17-023. PMID: 31268783. [3] Ingrown Toenails. Am Fam Physician. 2019 Aug 1;100(3):Online. PMID: 31361109. [4]Nails.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https://www./media/stats/prevention-and-care/nail-care. Accessed Dec. 29, 2017. *騰訊醫典內容團隊出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