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狀元劉春霖(1872-1942)有這樣一副墨跡: 道從文字窺三極,家近湖山擁百城。 ![]() 道從文字窺三極,家近湖山擁百城。這一聯的大意是: 身在湖光山色之間,心游古今萬卷之中,自然風光之美,天人大道之妙,相參益進,相得益彰,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這里“三極”,是指“天、地、人”。 《易·系辭上》中講:“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大意是:六爻的動態變化中,蘊藏著天、地、人之間的大道理。 不過,今天要繼續稱“天、地、人”為“三極”,就不免過時了。天和地,并不是什么陰陽對立的,都是人生活的自然環境。 用今天的名詞對應一下,“三極之道”,即大致等同于“三觀”,也就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而其中世界觀,最好也再擴大一下,升級為“宇宙觀”。 個人覺得,宇宙觀、價值觀、人生觀這三觀之間的“三觀之道”,大致是這樣的邏輯關系: 其中“宇宙觀”是第一位的,是人對生存大環境的認識; 在對大環境認識的基礎上,人才會對該追求什么有一個判斷,這就是價值觀; 在認識到該追求什么之后,人才會對自己一生該怎么度過有一個打算,這就是人生觀。 (這樣理解對不對呢,歡迎探討爭鳴~) 回頭再看“道從文字窺三極,家近湖山擁百城”。 “道從文字窺三極”,這一句飽含詩意的表述,如果轉換成現代漢語的語序,即是:“從文字窺三極道”,譯成大白話即:從文字中探求自然和人的道理。 這里的文字,也就是書籍。 這樣講,正好和下聯的“擁百城”相呼應。 說到"百城",這大概是中國讀書人最喜歡的一個字眼了。其典故出自《魏書·李謐傳》: “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 意思是:男子漢大丈夫擁書萬卷,真堪比統治百城的諸侯王! 由這一句,不免又聯想到據說是當年孫中山求見張之洞被拒時說的一句話: 讀萬卷書,行千里路,布衣亦可傲王侯! 這真是書壯俗人膽,以知識權威蔑視世俗權威。 或者至少說是平視吧。 而再加上“家近湖山”呢?對懷才不遇,以及不知道有沒有懷才、但確實不遇的讀過一些書的人來講,則是飽和度更高的心理安慰: 你看我,與世無爭,擁湖山之美景,遠案牘之勞形,守萬卷之藏書,悟天人之無窮,多美? 不過,話說回來,大家都說讀書悟道,而悟道哪有那么容易! 像《莊子》中講的: 桓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斫輪于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于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俱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輪扁這段話的大意是,最精妙的道理,往往無法用語言表達。就像他沒法把做輪子的訣竅,傳給他兒子一樣。 除了這個,還有些道理,雖然能表達出來,但很難輕易被理解。 像趙藩在題成都武侯祠聯中講的: 能攻心則反惻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你要沒有在實踐中“攻”過“心”、“審”過“勢”,你又如何真理解其中的道理呢? 當然了,也不是說,要想讀懂曾國藩的書,就得有曾國藩那樣的經歷。 只是說,個人對書籍閱讀理解的深度,和自身的閱歷大致正相關。 像一般人即使再熟讀《高祖本紀》、《項羽本紀》,和大老板們隨便翻翻所得的感悟,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因為他們曾經面臨的問題,你可能根本沒遇到過。 如果把讀書當做人生一種間接體驗,要想在這種體驗中有所得,必須要以直接體驗為基礎。 也就是說,躬身入局,開卷才會更有益。 總之,讀書的目的,是要解決真問題。越是解決了具體的真問題,思想才會越深刻。 而所謂“道從文字窺三極”,不過是這種深刻的副產品而已。 否則,你的讀書,更多只是一種行為藝術。 至于“家近湖山擁百城”、到好山好水間去讀書,最好永遠存在大腦的美好想象中~ 因為唐人崔涂早就說過了: 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