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順氣湯 【處方】 升麻1.4克 葛根 防風 白芷 黃耆 人參各3克 白芍藥1.8克 甘草 蒼術各1.5克 【功能主治】 治憂思過度,飲食失節,面色黧黑,心懸如饑,不欲飲食,氣短而促。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摘錄】 《醫學入門》卷六 升麻黃芪湯 【處方】 生黃芪30克,當歸10克,滑石10克,升麻8克,柴胡8克,甘草5克,石菖蒲5克,竹葉2克。上海第十人民醫院中醫心腦血管病臨床醫學中心劉小雨 【功能主治】 益氣升提,利水通竅。主氣虛下降。(前列腺肥大)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 《天津醫藥》 升麻黃耆湯 【處方】 生黃耆15克 當歸12克 升麻 柴胡各6克 【功能主治】 治婦人轉胞,小便滴瀝不通。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 升麻清胃散 【處方】 升麻 生地 黃連 丹皮 梔子 當歸大黃(酒蒸) 【功能主治】 治內傷牙衄,右關脈洪數,腸胃積熱者。 【用法用量】 為末服。 【摘錄】 《癥因脈治》卷二 升麻湯 【別名】 清震湯(《衛生寶鑒》卷九)。 【處方】 升麻30克 蒼術30克荷葉1個(全者) 【功能主治】 治雷頭風。 【用法用量】 上為細末,每服15克,水150毫升,煎100毫升,食后溫服。或燒全荷葉1個,研細調煎藥服。 【摘錄】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下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升發二陳湯 【處方】 陳皮(去白)3克 半夏4.5克 茯苓3克 甘草15克撫芎3克 升麻 防風 柴胡各15克 【制法】 上藥細切,作一服。 【功能主治】 治痰郁,火邪在下焦,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溫服。 【摘錄】 《醫學正傳》卷二 升麻柴胡湯 【處方】 柴胡 升麻 芍藥 桅子 木通各30克 黃芩 大青 杏仁(去皮、尖)各22.5克石膏(煅)60克 【制法】 上銼為散。 【功能主治】 治心脾虛熱上攻,舌上生瘡,舌本強,二頰腫痛。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加姜5片,煎至100毫升,食后服。 【摘錄】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六 升麻干葛湯 【處方】 升麻 桔梗各1.5克 羌活 川芎 防風各3克 干葛4.5克,麻黃 白芷各0.9克 蟬蛻7個 陳皮 甘草各1.2克 【制法】 上銼一劑。 【功能主治】 治暴發兩目紅腫疼痛,惡寒發熱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1片,蔥白1段,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食后熱服。取汗為度。 【摘錄】 《審視瑤函》卷四 升桔湯 【處方】 升麻 桔梗 昆布 連翹 射干 甘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 治骨槽風,及咽喉、耳內腫痛者。 【用法用量】 水煎,空腹時溫服。 【摘錄】 《外科大成》卷二 升舉大補湯 【處方】 黃耆 白術 陳皮各1.2克 人參6克 炙甘草 升麻各1.2克 當歸 熟地黃各6克 麥門冬3克 川芎3克 白芷1.2克炒黃連0.9克 荊介穗(炒黑)1.2克 【功能主治】 治產后血崩。 【用法用量】 加大棗,水煎服。 汗多,加麻黃根3克,浮小麥9克;大便不通,加肉蓯蓉3克。 【摘錄】 《傅青主女科?產后編》卷上 升麻鱉甲湯 【處方】 升麻28克 當歸14克蜀椒(炒去汗)14克 甘草28克 鱉甲1片(手指大,炙)雄黃7克(研) 【功能主治】 治陽毒,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 【用法用量】 上六味,以水800毫升,煮取200毫升,頓服。 【摘錄】 《金匱要略》卷上 升麻黃連湯 【處方】 升麻 黃連(去須,銼,炒)當歸(切,焙)芍藥桂(去粗皮)黃柏(去粗皮)甘草(炙)各15克 【制法】 上七味,銼如麻豆。 【功能主治】 治傷寒挾熱,腹痛下痢。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二十六 升麻黃芩湯 【處方】 升麻 葛根 黃芩 芍藥各9克 甘草4.5克(炙)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治小兒傷風有汗,頭疼,發熱惡寒。 【用法用量】 每服6克,以水200毫升,煎至120毫升,去滓溫服。 【摘錄】 《類證活人書》卷二十 《蘭室秘藏》卷下:升麻補胃湯 【處方】 白芍藥4.5克 升麻 羌活 黃耆各3克 生地黃 熟生地 獨活 牡丹皮 炙甘草 柴胡 防風各1.5克 當歸身 葛根各0.9克 肉桂少許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分作二服。 【功能主治】 治濕毒腸?,腹中不痛,大便血色紫黑者。 【用法用量】 每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稍熱服。 【摘錄】 《蘭室秘藏》卷下 《蘭室秘藏》卷下:升麻補胃湯 【處方】 甘草2.1克 升麻 柴胡 草豆蔻 黃耆各1.5克 半夏0.9克 當歸身 干姜各0.6克 紅花少許 【功能主治】 補氣升陽,和中止痛。治因內傷服大黃、牽牛等瀉下藥,泄瀉過多,腹中痛甚者。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稍熱,空腹服。 【摘錄】 《蘭室秘藏》卷下 升葛二蟲湯 【處方】 升麻30克,干葛30克,生山楂30克,當歸30克,僵蠶15克,蟬蛻15克,生甘草10克。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主跌打損傷,氣滯血瘀,感染毒邪,瘀毒搏結,深擾骨髓,腐敗化膿而成。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 趙祚忠方《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升麻和氣飲 【處方】 干姜、熟枳殼,各半錢;干葛、熟蒼術、桔梗、升麻,各一兩;當歸、熟半夏、茯苓、白芷,各二錢;陳皮、甘草,各一兩半;芍藥七錢半,大黃(蒸)半兩。 【炮制】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治瘡疥發于四肢,臀髀痛癢不常,甚至憎寒發熱,攻刺疼痛,浸淫浮腫。 又癩風入臟,陰下濕癢,耳鳴眼痛,皆治之。 【用法用量】 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燈心十五莖,煎至七分,去渣,食前服。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八:升麻和氣飲 【處方】 干姜 熟枳殼各105克 干葛 熟蒼術 桔梗 升麻各30克 當歸 熟半夏 茯苓 白芷各6克 陳皮 甘草各45克 芍藥24克 大黃(蒸)15克 【制法】 上銼為散。 【功能主治】 治疥瘡發于四肢,臂髀痛癢,甚至憎寒發熱,攻刺疼痛,浸淫浮腫;癩風入臟,陰下濕癢,耳鳴眼痛。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燈心15莖,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時服。 【摘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八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升麻葛根湯 【處方】 升麻、芍藥、甘草,各二錢半。干葛,三錢。 【功能主治】 治大人小兒時氣瘟疫,頭痛發熱,及瘡疹已發未發皆可服。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三片,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升麻葛根湯 【處方】 升麻、白芍藥、甘草(炙),各十兩。葛根十五兩。 【炮制】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冶大人、小兒時氣溫疫,頭痛發熱,肢體煩疼;及瘡疹已發及未發,疑貳之間,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 每服三錢,用水一盞半,煎取一中盞,去滓,稍熱服,不計時候,日二、三服,以病氣去,身清涼為度。小兒量力服之。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升麻葛根湯 【處方】 升麻 白芍藥 甘草(炙)各300克 葛根450克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辛涼疏表,解肌透疹。治感受時氣溫疫,頭痛發熱,肢體煩痛;麻疹初起,發而不透。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水450毫升,煎取300毫升,去滓稍熱服,不計時候,日二三服,以病去身涼為度。小兒量力服之。 【備注】 方中升麻、葛根辛涼解肌,解毒透疹;芍藥和營泄熱;甘草益氣解毒,調和諸藥。四味合用,共奏辛涼疏表,解肌透疹之功。 【摘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醫宗金鑒》卷六十七:升麻葛根湯 【處方】 山梔 升麻 葛根 白芍 柴胡 黃芩各3克 黃連 木通 甘草各1.5克 【功能主治】 治心火熾盛,更兼浩飲嗜熱,致患心癰,巨闕隱痛微腫,寒熱,身痛,面赤,口渴引飲。 【用法用量】 用水400毫升,煎至240毫升,不拘時服。 【摘錄】 《醫宗金鑒》卷六十七 升麻酒 【處方】 升麻100g 清酒1000ml 【炮制】 1. 把升麻與清酒一同放入鍋內,大火煮沸,文火煎至一半; 2. 過濾去渣,裝瓶備用。 【功能主治】 益氣止血。用于時氣疫癘,頭痛寒熱,口瘡,喉痛,斑疹不透,中氣下陷,久痢脫肛,婦女崩帶,子宮下墜等癥。主治產后惡血不止氣虛,不能攝血,故血下不止。 【用法用量】 每次30~50ml,每日2次,將酒溫熱空腹服用。服后當吐下惡物,勿怪。 【備注】 (1)升麻:有升陽,發表,透疹,解毒的功效。 【摘錄】 唐?孫思邈《千金翼方》 升麻六物湯 【處方】 升麻 梔子仁各60克 大青 杏仁(去皮、尖)黃芩各45克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治妊娠七月傷寒、壯熱、赤斑變黑,溺血。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入蔥白3莖,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 【摘錄】 《類證活人書》卷十九 《太平圣惠方》卷十:升麻散 【處方】 川升麻22克 葛根30克(銼)前胡30克(去蘆頭)馬牙消30克 子芩15克 知母15克 赤芍藥15克 犀角屑15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銼)玄參15克 麥門冬30克(去心)大腹皮30克(銼) 【制法】 上藥搗粗羅為散。 【功能主治】 治傷寒,身體疼痛,頭面如火,心胸煩躁,背膊壅悶,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350毫升,煎至175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摘錄】 《太平圣惠方》卷十 《太平圣惠方》卷十一:升麻散 【處方】 川升麻30克 當歸15克(銼,微炒)黃芩22克 犀角屑15克 射干30克 黃連22克(去須)地骨皮22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銼) 【制法】 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 治陽毒傷寒,身重背強,煩悶狂言,神志不清,面赤斑斑,狀如錦紋,咽喉疼痛,及下膿血者。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摘錄】 《太平圣惠方》卷十一 《楊氏家藏方》卷十一:升麻散 【處方】 升麻 細辛(去葉、土)蓽茇 胡椒 川芎 川椒 甘松(洗去土)香白芷各等分 【制法】 上藥為細末。 【功能主治】 治風蟲牙痛,齒根動搖。 【用法用量】 每用少許摻患處,良久漱去。若痛甚,用沸湯調藥6克,乘熱盥漱,涎出立愈。 【摘錄】 《楊氏家藏方》卷十一 《御藥院方》卷九:升麻散 【處方】 升麻 荊芥穗 川芎 細辛(去苗、葉、土)防風各15克 露蜂房3克 川椒(去目,微炒)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祛風止痛。治牙疼。 【用法用量】 每次9克,用水300毫升,煎兩三沸,去滓,溫漱冷吐。 【摘錄】 《御藥院方》卷九 《赤水玄珠》卷三:升麻散 【處方】 升麻45克 赤芍藥 人參 桔梗 葛根 薄荷 防風各3克 甘草1.5克 姜1片 【功能主治】 治上膈熱壅,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 水煎,食后服。 【摘錄】 《赤水玄珠》卷三 升麻溻腫湯 【處方】 升麻 黃耆 防風 川芎 生地 細辛各等分 【制法】 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 治瘡腫初生,經一二日不退者。 【用法用量】 用藥60克,水2升,煎十沸,稍熱淋溻。內消如神。 【摘錄】 《外科精義》卷下 升麻托里湯 【別名】 內托升麻湯(《東垣試效方》卷三)。 【處方】 黃柏0.6克 肉桂0,9克 黍粘子1.5克 黃耆 炙甘草 當歸身各3克 連翹 升麻 葛根各5克 【制法】 上藥哎咀,都作一服。 【功能主治】 治婦人兩乳間出黑頭瘡,瘡頂陷下,作黑眼子,其脈弦洪,按之細小。 【用法用量】 用水350毫升,酒75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食后稍熱服。 【摘錄】 《蘭室秘藏》卷下 升麻丸 【處方】 川升麻30克羚羊角屑30克 茯神30克 柴胡30克(去苗)梔子仁30克 黃連15克(去須)麥門冬30克(去心,焙)牛黃7,5克(細研如粉)龍腦3克(細研如粉)甘草15克(炙微赤,銼)朱砂30克(細研,水飛過) 【制法】 上藥為細末,入牛黃等同研和勻,煉蜜和搗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肝臟壅熱,煩躁恍惚,頭目不利。 【用法用量】 每于食后,煎竹葉湯下15丸。 【注意】 服藥期間,忌食豬肉,羊血。 【摘錄】 《太平圣惠方》卷三 升麻胃風湯 【處方】 升麻6克 白芷 當歸 葛根 蒼術各3克 甘草5克 柴胡 藁本 羌活 黃柏 草豆蔻各0.9克 麻黃(不去節)1.5克 蔓荊子0.6克 【功能主治】 治胃風。面腫似浮,能食,麻木,牙關緊急,目內蠕?。 【用法用量】 上藥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摘錄】 《醫學入門》卷六 升麻梔子湯 【處方】 升麻(銼)3兩,梔子仁3兩,射干3兩,赤茯苓(去黑皮)3兩,白術5兩,芍藥4兩。 【制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胃實熱。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煎至8分,加地黃汁1合,赤蜜1匙,更煎1-2沸,去滓溫服。 【摘錄】 《圣濟總錄》卷四十七 升麻消毒飲 【處方】 當歸尾 赤芍藥金銀花 連翹(去心)牛蒡子(炒)梔子(生)羌活 白芷 紅花 防風 生甘草 升麻 桔梗(小劑各3克,中劑各5克,大劑各6克) 【功能主治】 治黃水瘡。 【用法用量】 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服。 若瘡生頭面,減去當歸尾、紅花。 【摘錄】 《醫宗金鑒》卷七十四 升麻瀉濕湯 【處方】 升麻、生地黃、熟地黃、蒼術、青皮、黃?、當歸,各一錢。黃蓍,一錢半。桃仁泥、槐子,各五分。甘草,六分。 【功能主治】 治咽膈不通,逆氣里急,大便不行。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食前熱服。 【摘錄】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楊氏家藏方》卷十九:升麻飲子 【處方】 山梔子仁 防風(去蘆頭)甘草(炙)大黃 連翹 升麻各等分 【制法】 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 治小兒臟腑積熱,面赤煩渴,痰實不利,腸胃燥澀。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乳食后溫服。 大便不通者,加芒消1.5克。 【摘錄】 《楊氏家藏方》卷十九 《醫方類聚》卷二四九引《保童秘要》:升麻飲子 【處方】 升麻0.3克 黃芩0.3克梔仁0.3克 通草0.3克犀角0.15克 大黃0.15克樸消0.9克(湯成下) 【功能主治】 治小兒發丹,赤如胭脂,成稍帶白色,腫而壯熱。 【用法用量】 水煎,分三次服,每日一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