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大家似乎都患上了“朋友圈羞恥癥”。 發朋友圈的時候,總會思前想后: 照片不夠精致,發了會不會被別人嘲笑? 發這么多朋友圈,別人會不會屏蔽我? 這點事情就發朋友圈,別人會不會以為我沒見過世面? 年輕人困惑:“現在發朋友圈,也很少有人點贊,大家工作忙,沒時間,也沒生活,有啥可曬的?” 職場人無奈:“朋友圈就是職場監視器,什么人都有,還是少給自己惹麻煩吧。” 中年人沉默:“經歷多了,學會了隱藏自己,朋友圈不再是傾訴的地方了。” 但其實不必把朋友圈想得那么復雜。 那些天天發朋友圈的人才是精神內耗少的人;那些真正會經營朋友圈的人,才是搞懂了這幾個真相的人。 人設即財富 戰略定位專家顧均輝說過:“每個人身在職場,都要學會給自己立人設。” 人設的本質,是你期望別人給予你怎樣的定位。 之前刷到過一個問題:“憑什么要讓別人想與你交往,憑什么要讓別人相信你?” 答案就是學會立人設。 在心理學上這叫作神經可塑性,傳播學上叫擬劇理論,還有一個常見的名詞叫吸引力法則,說白了,就是暗示自己。 聽起來或許很玄妙,但其實原理非常簡單。 你認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持續性向外界展示你是什么樣的人,你最終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你的身體、思維、行動力就會自己跟上,從四面八方推動你,帶你走向那個預設的未來。 在這一點上,電視劇《蠻好的人生》里孫儷飾演的胡曼黎就做得非常好。 正如胡曼黎所說的:“談大客戶,要打造高端朋友圈人設,你得穿得像個人。” 胡曼黎的朋友圈已經不是簡單的生活記錄,而是成為她向世界展示的舞臺。 朋友圈里的她是精致的職場精英,每一張照片都傳遞出她不錯的生活狀態。 她去逛超市,發朋友圈:“逛了一下午超市,花了我四位數,一盒車厘子298元,回家,努力搬磚!” 為了發這條朋友圈,她特意精心擺好車厘子,露出車標和戒指。 你以為她僅僅是為了炫富,但實際上她是在向朋友圈里的客戶展示她的人設。 一方面,通過這條朋友圈,她讓客戶看到了自己真實的生活; 另一方面,她也在告訴自己的客戶,自己是有實力的,她服務的都是高凈值人群,她的產品能真正幫助到客戶,并非割韭菜與欺騙。 一條朋友圈,不僅傳遞出了自己的價值,更傳遞出了專業能力、生活態度與個人品位。 “全世界是一個舞臺,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一些演員。”要想更好地在社會上立住腳,就要學會參演這個世界的劇本。 展示即機會 有句話說得好:“你不展示,別人怎么知道你優秀?” 你不發聲就等于無事發生,你再優秀,擁有再好的技藝也不會被看見。 之前我們團隊里有一個姑娘,她攝影技術極好,平時也以攝影作為副業,但是很少有人找她。 某天她忍不住抱怨:“明明我的技術更好,價格更有優勢,但是客戶總選不如我的人合作。” 出于好奇,我點開了她的頭像,發現她朋友圈里空蕩蕩的,笑著跟她說: “你把自己隱藏起來,又怎么能怪別人不識珍寶呢。” 后來,她開始經常更新朋友圈,里面有她日常生活的精彩瞬間。 就這樣,沒有直接宣傳,反而有越來越多的人找她拍照,如今她的副業收入經常超過主業。 非常贊同一句話: “在圈層社交中,真正被記住的人,不一定是最有錢的,也不一定是學歷最高的,而是那些能讓自己的特質產生共鳴的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而你的任務就是把這些價值精準地展現出來,讓對方發現并認可你。 成年人的機會,往往藏在“被看見”的勇氣里。 蔡志忠曾說: “我總認為生命苦短,想跟一個人相識,或讓別人發現自己的才能,期待因緣際會。可隨緣的概率很小,不如親自行動登門造訪,所以我一生多次主動認識一個人,或主動應征求職。” 現實就是這樣,一個有才干的人是否能夠得到重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能否在適當場合展示自己的能力,讓他人認識自己。 如果你擁有絕技,但埋頭苦干而不張揚,他人就無法了解你,進而賞識你。 適時地展示自我,下一個機會或許就在狂奔向你的路上。 記錄即積累 我身邊很多人都覺得,每天的生活兩點一線,沒有什么可分享的。 但不妨反過來想想,我們可以借著發朋友圈這個契機,觀察、記錄自己的生活,去感受那些生活里不易被察覺的“小美好”。 也許你會發現生活并沒有那么乏味,只是自己錯過了不少美好的瞬間。 很喜歡一句話:“你走過的每一步,朋友圈都能幫你記住。” 我經常有這樣的習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去翻看曾經發過的朋友圈。 在翻看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一段文字、一張照片回憶起當時的事件和感受。 那些快樂的朋友圈,會再一次感染當下的我;而那些迷茫和難過的時刻敲下的朋友圈,又會讓我生出“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感悟。 回過頭看看這些朋友圈,它們仿佛是被封存下來的一個個“時間膠囊”,定格了我們人生中的難忘瞬間。 在最好的當下,想拍就拍,想照就照,想炫就炫。 因為十年后,再好的相機和技術,也拍不出現在的我。 朋友圈里記錄的點點滴滴,都是我們一路成長、變好的最好證明。 當然有人會有顧慮,覺得朋友圈人太雜,大家沒啥共鳴。 這種想法的底層邏輯,可能是你擔心被別人的審視、點評。 看過這樣一句話:“看淡別人的反應可以讓自己更快樂,而發一條自己想發的朋友圈是最小成本的試驗。” 當你分享得多了,自然就會發現,你的人生里其實沒有那么多觀眾。 發朋友圈是展示自己的過程,也是逐漸接納自己的過程。 所以,不用總想著要發一條朋友圈“驚艷”所有人,而是抱著“這就是現在的我,也許不完美,但我可以接納我自己,我還在慢慢成長”的心態。 彼時,你會逐漸愛上這個真實的自己,會變得更加自信和勇敢。 當然,說到最后,發不發朋友圈都是個人選擇。 不發朋友圈,是為了沉下心來過好眼前的生活。 選擇發朋友圈,也是為了記錄當下的鮮活。 愿你無論發不發朋友圈,都能感知到生活中的幸福,遇見更好的自己。 作者:躍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