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什么都有,我努力干嘛?”這是一位媽媽在網上的真實吐槽: 她家境不錯,孩子從小穿名牌、吃進口,興趣班、海外游學一個不少。 可她越付出,孩子越懶散:
她崩潰地問:“為什么我越給,孩子反而越沒上進心?” 這種現象并不少見,很多父母都有類似疑問:
原因很可能只有一個—— 什么是“童年富裕癥”?它不是物質病,而是心理病。 “童年富裕癥”指的是孩子從小在優渥條件下長大,什么都不缺,卻失去了追求目標的動力。 表現通常是:
他們從未體驗過“為了得到而努力”的過程, 什么都有,卻對什么都不渴望——這才是最可怕的“內卷失靈”。 為什么孩子越富越沒動力?? 給得太多,孩子失去了努力的意義孩子一張嘴,大人就滿足。 孩子不用付出任何代價,也能輕松得到一切。 心理學家班杜拉說過:
你給得太快,反而堵住了他自己爭取的出口。 ? 安排太多,孩子失去了掌控感很多父母喜歡“全包式育兒”:
看起來全心全意,其實悄悄奪走了孩子的“選擇權”。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習得性無助”**,
結果就是—— ? 父母示范錯,孩子誤以為“有就好,不用拼”有些家庭,父母在孩子面前動不動就比誰家車更好、誰的衣服更貴。 孩子在這種環境下長大,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
當他們把注意力都放在“物質擁有”上, 如何擺脫“童年富裕癥”?父母要做到這四點一、延遲滿足,讓孩子學會等待孩子要新東西時,不要馬上答應。 比如:
讓孩子明白: 研究早就證明:
二、適度放手,讓孩子學會選擇別什么都替孩子安排,適當讓他自己決定:
當孩子開始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他就會主動思考、主動行動。 一個媽媽說得好:
三、父母示范,別總拿物質當成功你總說“賺錢多才厲害”,孩子自然也信。 你每天抱怨工作、羨慕他人生活,孩子也容易失去耐心和方向。 想培養孩子的動力,父母自己要先有:
家庭氛圍,是孩子最重要的隱形教材。 四、鼓勵試錯,不怕失敗,才能真正成長孩子遇到困難,別急著出手解決。 可以這樣引導:
孩子越怕失敗,就越不敢動; 不怕錯,才敢對。 寫在最后:不是所有給得多的父母,都能養出懂感恩的孩子; 不是所有條件優越的孩子,都能活得自律清醒。 “童年富裕癥”不是富養的錯, 最好的家庭教育,從來不是“給他一切”,而是:
愿我們都能做聰明的父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