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到底該怎么填報?選熱門的工科專業將來就一定好就業嗎?學文科就真的沒有前途嗎?近期這些問題爭論得很熱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在大部分人的觀點中,“文科無用論”似乎已經成為了共識。其實這個共識前幾年就形成了,所以這兩年全國高校里的文科專業被裁撤得非常厲害,這就導致今年很多省份文科生的本科錄取率特別低,文科生上大學越來越難。 這真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三四十年前,我們國家各方面都落后,可謂百廢待興,尤其是硬件建設上,公共基礎設施、房地產、工業制造等各方面都處于起步階段,全社會需要大量的理工科人才來推動生產、制造和建設。可是盡管如此,那個時代也沒有像現在這樣歧視文科生啊。 在那個時代,馬云、俞敏洪上大學可以選英語專業,劉強東學的是社會學專業,給武漢大學累計捐款14億元的泰康保險創始人陳東升學的是政治經濟學專業,近萬億資產的復興集團創始人郭廣昌學的是哲學專業,滴滴出行創始人程維學的是行政管理專業,王健林學的是經濟管理專業,投資了騰訊、京東、美團等200多家企業的高瓴集團創始人張磊學的是國際金融專業,市值超千億的分眾傳媒創始人江南春學的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企業界還有很多很多文科出身的企業家。 這些取得輝煌成就的文科生們如果是今年上大學,他們會不會都一窩蜂地去報人工智能、新能源、軟件工程等理工科的熱門專業呢? 按理來說,當前我們國家基礎設施基本建完了,房地產也停滯了,工業制造進入全產業鏈產能過剩時期,而且工業機器人也在大規模代替人力,整個社會需要的理工科人才應該是沒有三四十年前多了,相應地,全社會提供給理工科學生的就業機會應該也不會比三四十年前多呀,甚至是大大地減少了,可是當前的高考生們為什么會一窩蜂地涌向理工科專業呢? 按理來說,當全社會的硬件建設完成,工業生產過剩之后,就業的主要增長點就應該是服務業了,這個趨勢馬云幾年前就說過,他說:“制造業是越來越不會解決就業了,因為隨著人工智能、隨著機器人流水線的生產,就業幾乎就沒有了。將來都是智慧工廠,在這種情況下,中國14億老百姓的就業就是一個大問題,而服務業一定是解決就業最重要的手段。” 應該說,“服務業將是解決就業最重要的手段”是誰都能看出來的趨勢,可是在這個大趨勢面前,為什么我們所有人都選擇視而不見且逆向而行呢? 對解決就業問題而言,我覺得理工科學生給國家的就業壓力要比文科生大,為什么?因為理工科學生學習了硬知識硬技能,因為學業壓力大,理工科學生在大學期間融入社會的時間少機會小,他們期待的是畢業后能憑借自身的技術技能而受聘于某個單位,占有一個工作崗位,從而讓自己的專長發揮出來。也就是說,理工科學生更多的是要占有工作崗位,而不是創造工作崗位,這就需要社會為理工科學生提供足夠的工作崗位。 但文科生則不同,因為文科生學不到硬知識硬技能,學業壓力小,有時間有精力折騰一些融入社會的事情,比如劉強東上大學的時候開餐館、做多種兼職,江南春上大學的時候搞各種學生活動,做校園代理,做商業宣傳等,千億市值的分眾傳媒就起源于江南春在大學里的各種折騰。 這些沒有硬技術的文科生畢業后找不到滿意的高薪崗位,于是就選擇自己創業,劉強東從推著板車在中關村給人送貨開始,創立了員工人數超過50萬人的京東集團,馬云從背著蛇皮袋販賣義烏小商品開始,創立了員工人數超過25萬人的阿里集團,江南春從校園里貼廣告開始,創立了員工近萬名的分眾傳媒。可見,一個優秀的文科生給社會創造的價值絕不比一個優秀的理工科學生差,甚至,文科生更能造福于大眾造福于社會。 目前找工作壓力大,每個學生和家長從自身利益出發,去追逐可能拿到高薪的理工科熱門專業,這無可厚非,雖然整體機會不大,但個體可以搏一搏。但讓我想不通的是我們的大學為什么突然有了“重理輕文”的集體轉向? 很明顯這種“重理輕文”的集體轉向與當前和未來的社會發展趨勢是相悖的,在一個制造業用工下降服務業用工上升的時代,大學卻刻意地壓制和縮減文科專業的發展,而片面地加碼理工科專業,這到底是為什么?這種轉變有人做過詳細的研究和戰略規劃嗎?有人考慮過這么多理工科學生未來的就業嗎?這樣急轉彎的時候,有人考慮過這么多文科高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嗎? 最讓人無語的是那幾個曾經以文科優勢傲視全國的985大學,突然間就不自信了,瘋狂地裁撤文科專業,壓減文科招生計劃。咋的,你們的意思是你們以前做錯了?現在是有錯就改? 從大學的進退失據就可以看出,中國人還是沒有搞明白高等教育的本質,不知道教育到底是在教什么,不知道人為什么要上大學,根本不清楚高等教育傳遞給人的人文力量對個人和社會的發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他們解釋不了俞敏洪、劉強東、馬云、江南春等文科生的成功與大學的關系,更糟糕的是,他們不但不挖掘不研究這個關系,現在索性通過鄙視文科壓減文科的方式力圖斬斷這種關系。 大學是社會的一部分,大學應該為解決社會問題而存在,大學不能制造社會問題。逆社會發展趨勢來發展大學,就是對社會的不負責任。過去這二十多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是市場力量推動的結果,有那么多年輕人想上大學,有那么多大學開設了各種各樣的專業來滿足年輕人的求學需要,學習了各種各樣專業的年輕人走向了社會的各個角落,大學在人才培養上完全是一種水大魚大、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狀態。過去這些年就業問題解決得好,或許正是得益于這種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教育狀態。 現在我們要打破教育的多樣性嗎?我們要從“占有工作崗位”的角度調整大學專業的設置嗎?如果我們做這樣的調整,那么誰為我們提供工作崗位呢?就業問題的解決不是一萬個學習熱門專業的學生去競聘一個年薪百萬的好工作,而是一萬個學習各種專業的學生灑向社會的角角落落,他們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發現商機,然后創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 教育多樣性推動的人才多樣性才是增進社會繁榮推動社會發展解決社會就業的最好路徑,要知道,這種多樣性是適應市場需求的。減少教育的多樣性,讓人才變得單一,這根本不利于就業。讓馬云和江南春只能埋頭學技術寫代碼的時代一定是很難解決好就業的。 當民眾隨波逐流聽風就是雨的時候,希望中國高等教育的掌舵者們能清醒,能摒棄功利主義和績效主義,不要有見風使舵的靈活身段,能站在國家發展的大局上,以國家前途和人民福祉為重,充分發揮文化精英高瞻遠矚的智慧,堅持應該堅持的,為國家和人民引領正確的發展方向。 楊昇作文課,主講楊昇,高校教師,《互聯網巨頭正在奪走賣菜商販的生計》作者,近年來創作美文700多篇,閱讀量10萬+文章數十篇,2 篇代表作每篇全網閱讀量超 1 億次,6 篇自媒體文章一定程度影響過國家相關政策,1 篇自媒體文章登載最高黨報《光明日報》,1 篇自媒體文章選登國務院內參《國是咨詢》,榮獲虎嗅網2020年“十大作者”稱號。為企業和個人代寫各種合法合規文章無數。近3年來講授小學生作文寫作課超1萬分鐘,全部免費。添加楊昇老師個人微信免費咨詢孩子作文問題。長按下面二維碼添加微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