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每到一個地方,總是要去當地的博物館看看。 前兩年出差去南京,特地抽空去了一趟南博,奔著網紅小粉爐去的。 可惜功課沒做好,進館了才知,小粉爐也出差去了。 但不算白來,金蟬玉葉、竹林七賢磚畫,都一一打了個照面。 離館時,帶了一只小粉爐的擺件回去。 見不到乾隆皇帝的少女心,就帶個平替走吧。 還有一次去洛陽博物館,那雙人牽手女俑前面,排了近十米的長隊,都是閨蜜來合影的。 其實,比起走馬觀花地看,更希望能駐足于文物前細細觀賞,只可惜現場條件不允許。 但文物受歡迎、能走進大眾視野,是好事。 讀史使人明智,博物館是史書,文物便是文字。 聯通著古與今,恰好是文字與文物的共通之處。 幸而歷史不斷,代代相傳,如今的我們,才有機會通過它們,窺見千年前的生活。 曾經梳理茶葉歷史時,也生出過這樣的想法。 茶葉的起源,說法不一,但“神農說”最主流,認為茶葉是在神農嘗百草時,嘗出了野生茶葉的藥用價值。 后續的發展脈絡還是比較清晰的。 從魏晉南北朝,人們開始學著喝茶,到唐宋時期茶文化的鼎盛,再到如今的成熟發展。 飲茶的習慣融入生活,綿綿不絕,代代精進。 顯然,喝茶這件事,也聯通著古今。 《2》 有茶友來問,清代流傳到現在的茶,能喝嗎? 茶友說,自己總能在網上看到很多百年老茶拍賣的視頻和文章。 驚嘆于極高的拍賣價時,又不能理解。 這些茶客將茶葉拍賣回去,真的會喝嗎? 市面上,的確存在著百年普洱老茶的拍賣交易。 但花大價錢把老茶拍賣回去的藏家,都會把這些茶,像祖宗一樣供起來,基本不會有人喝。 只因老茶是不可再生資源,個個都是“絕版”,它們的收藏價值,遠大于品飲價值。 村姑陳自己手上的幾餅老白茶,雖然年份沒那么夸張,但也都是再難復刻的好茶。 喝一餅少一餅,根本舍不得喝。 偶爾喝個一兩泡,也是從頭喝到尾,不喝上十幾沖絕不善罷甘休。 蓋碗泡完了,還要再丟進煮茶壺里煮一煮,榨干它的價值。 而那些百年老普洱,即便茶友們舍得,也不建議喝。 一罐三十年前生產的,未開封、包裝完整的罐頭,想來沒人愿意嘗試。 而百年老茶,真真稱得上是古董,其中的雜質、霉菌,都是未知數,茶友們敢喝嗎? 在制茶技術已經成熟的當下,仍有不少茶友會將茶存壞,存出酸味、油味,更別說這百年高齡的老茶了。 若真是清朝流傳下來的老茶,在當時不成熟的制茶、存茶條件下,既沒有妥善的包裝,也沒有除濕干燥的設備和環境。 再經歷了長時間的顛沛流離,很難保證品質。 不如就當它是一件舊時代的文物,存在家里。 畢竟,百年前獻給皇帝的金瓜貢茶,如今也早已成了故宮博物院的一份子。 《3》 循著問題,村姑陳也上網看了不少內容。 看完,更堅定了自己內心的想法。 大多數對百年老茶有狂熱追求的人,并非真正的愛茶之人,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在一個開箱視頻中,博主一邊掀開簡陋的樹皮包裝,一邊介紹著所謂的百年老茶。 隨著包裝被揭開,一排灰黑色的茶餅,露了出來。 上面不知是霉菌還是灰塵的灰色物質,隨著開箱人的翻動,似細雪一般落下。 “什么叫做真正有年份的老茶啊,什么叫經歷了時間的滄桑?!?/p> 博主得意洋洋地夸耀著,仿佛這些煤炭茶,是什么金枝玉葉。 鏡頭對準茶葉表面的雜質時,他也沒忘了屏幕前的觀眾: “有些人沒見過、沒聽過,更不可能喝過?!?/p> 我想,這樣的茶擺在面前,正常人都不會喝吧。 只可惜,博主已經完全沉浸在“百年老茶”的世界中。 連茶葉中受到驚嚇,不斷向外逃竄的蠹蟲,都被他當做了炫耀的資本。 從茶葉的狀態來看,這的確是老茶,但品質也是真的不好。 好像,突然能與前面那位提問的茶友共情了。 這種行為,實在難以理解。 《4》 茶圈中,有一常見的謬誤——茶葉越老越好。 土豆和黃瓜都是蔬菜,能存放的時間卻不同,茶葉同理。 在不同工藝的影響下,茶類的保質期也有長有短。 像綠茶這類經過殺青的茶,當年喝最清鮮。 紅茶、巖茶等茶類,雖然能存兩三年,但由于工藝的特殊性,也不建議存太久。 以上這些茶類,過了最佳品飲期,茶葉品質會不可避免地下滑。 之前村姑陳手上有一罐上好的龍井,就因為沒及時喝,白白浪費了。 收拾茶柜時,誤將這罐茶放在角落,等到三年后再取出來時,茶葉早就發黃變質。 吃一塹,長一智。 至此之后,綠茶一類需要盡快飲用的茶,都會存在一個專門的柜子里,再用標簽標注好時間,定期檢查。 六大茶類中,只有白茶與黑茶,具備長期儲存的特性,越陳越香。 那些主張茶葉越老越好的人,大概是將茶葉的價值完全與年份掛鉤了。 老茶確實比新茶更稀有、更值錢,但這一切,都建立在茶葉品質的基礎之上。 否則,那些做舊出來的“三十年陳老白茶”,為什么還能賣出十幾塊的價格? 《5》 有時,端著青花小杯品茶,也曾幻想著香山居士對坐于前。 一起吟誦那句,“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p> 您的這杯茶,算是寄到了,從一千多年前,“寄”到了我們手中。 普通茶友,沒必要追求什么百年老茶。 入手門檻高不說,品飲價值也不如近幾年的茶。 乾隆愛喝西湖龍井,雍正愛喝普洱,這些茶葉,難道現在喝不上嗎? 制茶工藝流傳至今,不斷優化,說不定,如今的茶葉,比皇帝曾經喝的,還要好喝。 因此,不必盲目追求年份,這是最好的時代,當下的,即是最好的。 更好的老茶,在未來。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