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治通鑒》發(fā)現(xiàn),古人的那些升職加薪、化險為夷的故事里,藏著無數(shù)“高情商說話術(shù)”。有人因為說錯一句話掉腦袋,有人卻靠一張嘴逆風(fēng)翻盤。這些老祖宗的聊天智慧,放到今天,照樣能幫你避開社交雷區(qū)。 ![]() 01 急事慢慢說,才能說到點子上三國時,曹操帶兵攻打袁紹,久攻不下,糧草又快沒了,急得想退兵。謀士荀彧寫信勸他:“眼下正是袁紹軍心不穩(wěn)的時候,您再堅持一下,勝負(fù)就在眼前。”短短幾句話,沒有喊口號,而是分析局勢、點明利弊,曹操立馬打消了撤退念頭。 生活里也一樣,遇事著急上火,說話容易不過腦子。同事突然甩來爛攤子,你張口就懟,只會激化矛盾;孩子考試沒考好,你劈頭蓋臉一頓罵,啥問題也解決不了。老祖宗早說過“欲速則不達(dá)”,先冷靜下來,把話說清楚、說到對方心坎里,才是真本事。 ![]() 02 難聽的話,換個方式說唐太宗想修洛陽宮,大臣張玄素上書反對:“陛下您剛滅了隋朝,卻學(xué)隋煬帝大興土木,這不是重蹈覆轍嗎?”這話要是換個人說,早被皇帝砍頭了。但張玄素沒直接硬剛,而是舉歷史例子、擺民生困難,最后還說“臣知逆龍鱗者死,但為了國家不得不說”。唐太宗不僅沒生氣,還夸他是“忠諫之士”。 我們生活里也有這種情況:想給朋友提建議,直接說“你這做法太蠢了”,對方立馬炸毛;換成“我覺得換個角度會不會更好”,對方反而能聽進(jìn)去。《資治通鑒》里那些聰明人,早就明白 “忠言未必逆耳,關(guān)鍵看怎么說” 。 ![]() 03 不該說的話,干脆閉上嘴武則天當(dāng)皇帝時,很多人反對她。有個大臣叫婁師德,從不參與這些議論,別人問他對朝政的看法,他就打哈哈:“今天天氣真不錯啊!”有人笑他沒骨氣,但正是這份“沉默”,讓他在動蕩時局里安穩(wěn)做了幾十年高官。 現(xiàn)在網(wǎng)上也是,看到熱點事件,沒了解清楚就跟風(fēng)評論,很容易惹麻煩;職場里同事聊八卦,你跟著添油加醋,說不定哪天就傳到當(dāng)事人耳朵里。老祖宗提醒我們 “言多必失,禍從口出” ,不該說的話,寧可爛在肚子里。 ![]() 會說話的人,活得都不差《資治通鑒》寫了一千多年的歷史,說到底離不開“人”和“話”。會說話的人,能把矛盾聊成合作,把危機聊成轉(zhuǎn)機;不會說話的人,明明好心卻得罪人。下次開口前,不妨想想古人的智慧: - 急事別慌,先理清思路再說; - 提意見時,多站在對方角度; - 不確定的事,寧愿少說也別亂說。 說話是門學(xué)問,更是人生的修行。把話說對、說好,路自然越走越順。 |
|
來自: blackhappy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