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總覺得人生是場加法,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怕錯過。名片要越攢越厚,朋友要遍布五湖四海,能力要樣樣精通。可走著走著,尤其過了某個坎,你會突然發現,那些讓你步履不停的東西,也恰恰是讓你寸步難行的枷鎖。 人真是個奇怪的動物,非要被生活反復捶打,才肯承認自己不是無所不能。到了五十歲上下的年紀,很多人不再談夢想,不是因為夢想熄滅了,而是終于看清了現實,也看懂了自己。人生最好的狀態,原來不是擁有多少,而是放下了多少。 ![]() 放下對無效社交的執念有句話說得很扎心:成年人之間,最好的關系紐帶是價值交換。你可能會覺得這話太現實,太冷漠。可你環顧四周,是不是這個道理? 年輕時我們熱衷于組局、混圈子,以為多認識一個人就多一條路。通訊錄里躺著上千個好友,飯局上推杯換盞,稱兄道弟,感覺自己人脈通天。可真遇到事兒了,想找人幫個忙,翻遍列表,卻不知道該打給誰。 那些觥籌交錯間的熱鬧,大多是過眼云煙。 你自身的價值不夠,鏈接再多的大佬也沒用,人家心中有桿秤,清清楚楚地衡量著你的分量。與其把時間精力耗費在維持那些脆弱又功利的關系上,不如靜下心來,好好耕耘自己這塊地。 想通了這一點,你會發現,很多煩惱的根源,其實不在別人,而在自己。與其抱怨人情冷暖,不如接受這個規則,把時間留給值得的人,把精力用在提升自己上。當你的價值屬性高了,那些你曾經需要仰望的資源,會主動向你靠攏。 ![]() 放下對外界認可的依賴我們這一生,好像總在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而活。小時候,為父母的一句夸獎;上學時,為老師的一張獎狀;工作后,為領導的一個點頭,為同事的一句贊許。 我們拼命表現,小心翼翼地隱藏自己的缺點,活成了別人期待的樣子。可你有沒有問過自己,你真的快樂嗎?這種依賴外界評價體系而建立的自信,就像沙灘上的城堡,一個浪頭打來就全塌了。 真正的內心強大,是建立自己的坐標系。你知道自己是誰,要去哪里,外界的噪音再大,也干擾不了你的航向。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課題分離”,是阿德勒提出的。簡單說,就是分清楚什么是你的事,什么是別人的事。 你努力工作,是你的課題。至于老板怎么評價你,同事怎么看你,那是他們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課題做到極致。當你不再把能量耗費在尋求外界認可上,你會發現自己變得無比輕松,內核也前所未有的穩定。 ![]() 放下對一切盡在掌控的幻想年輕時我們總有一種錯覺,覺得只要足夠努力,就能掌控一切。事業、愛情、家庭,似乎都能通過周密的計劃和不懈的奮斗,達到理想中的完美狀態。 后來才明白,人生最大的真相,其實是“無常”。 你精心策劃的項目,可能因為一個突發的政策而停擺;你以為牢不可破的感情,可能因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出現裂痕。很多事情的走向,并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不是消極,而是一種成熟的智慧。 執著于掌控一切,只會讓你在失控時感到巨大的痛苦和挫敗。而真正的高手,都懂得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他們接受天會下雨,也接受船會晚點,他們把精力聚焦于自己能改變的事情上——比如,出門帶傘,提前出發。 放下對結果的執念,全然地投入過程,享受過程。盡人事,聽天命。當你不再跟那個掌控不了的世界較勁,內心才會獲得真正的安寧。這并非躺平,而是把力氣用在對的地方,輕裝上陣,走得更遠。 如果您覺得寫得不錯,那就點個【+關注】或者【贊】吧,感謝閱讀! |
|
來自: guoxiongxin > 《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