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理,但也不是絕對的。 喜歡看《生活大爆炸》,謝耳朵算是個天才了吧,那腦子一般人跟不上。 后來又聽到一個人講:高學歷高智商的人應該多生孩子,他們能培養出來更優秀的人。 但我同學一句話提醒了我:謝耳朵的存在不就證明了基因的不靠譜嗎? 謝耳朵和姐姐是雙胞胎,姐姐智商一般,他們的哥哥也是智商一般,爸爸媽媽也都是普通人,唯獨謝耳朵是個天才。 這樣說來,也不無道理。 當然謝耳朵是虛構角色,但現實中同卵雙胞胎的微小差異,恰恰說明基因表達會受隨機因素影響——就像同一套代碼在不同環境中運行結果略有波動。 龍生九子,各個相同。一個家庭出來的孩子,并不完全一樣,直接推翻了題主的問題——什么樣的家長教育什么樣的孩子。 ![]() 但是,要說完全沒關系也不可能。 孩子一出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落在了孩子眼里。 嬰幼兒時,模仿父母的言行,在表達自己時總會帶出父母的影子。 兒童時期,進入校園,父母的言行依然可以有強有力的影響。 到了青少年時期,就不一樣了,和父母相處時間漸少,此時是在學校里的時間比較多。當然,也可以說前期父母的影響已經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孩子了。但也不盡然。 幾年前閱讀茱蒂·哈里斯的《教養的迷思》,印象很深的一個觀點是,這個時期的孩子受同伴影響最大。 我立即想起來,和我聊天的這個同學,我們初中相識,但她帶給我的影響可以說是一輩子的。她性格特別特別好,我則是內向那種,如果有人帶也能外向起來。 而她就是帶我活潑起來的那個人。 孩子之間的相互影響挺大,像在老家,一個青少年學會了喝酒其他孩子很快就學會了,一個孩子不愿意上學、那肯定會接著又有孩子不想上了。 而在這里,我是聽到幾個孩子一起說“傻逼”,他們還不過是低齡兒童,可這兩個字只要有孩子說出來,其他孩子就有學的,齊齊說出來的時候,讓我這個成年人也懵懵的。 老話也說交友要慎重。 一個孩子成長為什么樣的人,并不是單一因素影響的,有基因、家庭、學校、社會、時代等等各方面的因素。 要說哪個影響最深,也是要看階段的。 根據依戀理論,形成依戀類型是3歲以前(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即便成年期也有可能改變依戀類型)。 不過,這也說明了父母對孩子影響之重了,人生早期經驗可以說會貫穿人的一生,因為人若不覺醒是認識不到自己的意識行為有什么問題的。 當大家經歷了原生家庭這一波理論之后,很多人開始思考自己小時候的情況,并通過不斷反思找到了一些問題所在,但最重要的是找到問題之后的思考和行動。 終身學習、終身成長、活到老學到老,這樣的觀念是每個人最應該接受的,只有這樣才能不斷解決遇到的問題、自身的問題…… 可以說,在過去,我是持有固定型思維的,什么都是已經這樣了,還能怎么樣;但自從系統學了幾本心理學書籍之后,尤其是《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讓我改變了想法。 昨天學到了一個詞——非認知能力。 非認知能力又稱社會與情感能力,是個體在社會互動表現出的情感智力,包括情緒管理、自我意識、自我積累、社交技巧和人際關系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也不是簡單情商二字能概括的。 而認知能力是指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們對事物的構成、性能與他物的關系、發展的動力、發展方向以及基本規律的把握能力。 了解了這個詞以后,我想一個家庭培養一個孩子,應該從認知能力上往非認知能力偏一偏。 社會情感能力(非認知能力)如同心理免疫系統:它不決定孩子飛多高,但決定跌落后能否重新起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