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就是人性學。 在社會心理學的璀璨星空中,艾略特?阿倫森(Elliot Aronson)無疑是極為耀眼的一顆。 1932 年 1 月 9 日,阿倫森出生于一個貧困家庭 ,年少時,他身為街區唯一的猶太少年,經常遭街頭混混的欺凌,這些痛苦的經歷,促使他不斷反思人性與偏見,也為他日后投身社會心理學研究埋下種子。 他在著作《社會心理學》一書中,介紹了諸多獨特且極具價值的觀點,對人類行為與心理認知雙重剖析,給人們帶來很多深刻的啟發。 01 阿倫森效應:關系中的褒貶藝術 阿倫森本人最牛掰的理論,就是阿倫森效應。 它的意思是說,人們偏愛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贊揚持續增加的人或事物,反之,對不斷減少這類積極反饋的對象感到反感。 心理學家曾經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他們找來一批志愿者,分為四組,分別給予不同評價模式。 第一組,始終表揚這些志愿者,第二組則始終貶損志愿者,第三組是先褒揚后貶損,第四組是先貶損再褒揚。 有趣的結果出來了,參與實驗的大多數人,對第四組的先貶后褒的方式最有好感,對第三組先褒后貶的做法最為反感。 這個結果能說明,為什么很多時候打人一巴掌,再給一顆糖,可以屢試不爽。 因為,這就是人性。 以職場為例,新人小剛初入公司時,為給領導和同事留下好印象,表現得十分積極,每天提前到公司,打掃衛生,給領導同事擦桌子,洗水杯,節假日主動加班,領導安排的任務無論多困難都全力承擔。 但時間一長,他對這些事漸漸懈怠,很多時候也不想做了。他一旦不做,對比之前的積極行為,就產生一個巨大反差,導致領導和同事對他的評價一落千丈。 倘若小剛能在新工作開展的進程中,別急著表現自己,盲目給自己攬一堆可有可無的差事,而是學會慢慢展示自己的能力,這樣一來,隨著他的工作成果逐步積累,他就能水到渠成,收獲更多的認可。 可惜的是,他一開始用力過猛,卻又不能長久維持,剛好撞到倫森效應帶來的負面效果。 對管理者而言,掌握這一效應,在激勵員工時采用逐步遞增獎勵的策略,可有效提升員工積極性與團隊凝聚力。 在教育場景下,陶行知先生的故事便是對阿倫森效應的絕佳詮釋。 當陶行知先生看到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他沒有直接斥責,而是玩了一個小“伎倆”。 他讓男生隨他去辦公室,他有意讓男生走在前面,先他一步到達辦公室,便獎勵男生一顆糖,接著又說男生一聽到他出言制止,立即住手,還要獎勵一顆糖,而后又說男生打同學是出于正義感再獎勵一顆糖,最后男生認錯了,陶先生給了第四顆糖作為認錯的獎勵。 這種循序漸進的獎勵方式,讓學生在被認可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錯誤,比單純嚴厲批評更具成效。 從這些應用中,我們不難總結出一個規律: 在人際關系構建與維護上,要注重給予他人的積極反饋應呈遞增趨勢,避免初期過度夸贊,后續卻減少贊美,讓對方產生心理落差。 對于自身行為展示,無論是工作表現還是學習進步,都應追求平穩上升,防止因前期用力過猛、后期乏力,導致他人對自己印象惡化。 02 認知失調理論:內心矛盾的化解之道阿倫森的《社會心理學》中,還有一個重要理論叫認知失調理論。 它指的是,當個體的行為與自身一貫秉持的信念、態度產生沖突時,會引發心理上的不適感,即認知失調,此時個體往往會主動調整自己的態度或行為,以減輕這種失調感。 書中提到戒煙的例子。 說實話,吸煙者都深知吸煙有害健康。 當這一認知與他們吸煙的行為產生沖突時,就會導致他們都內心出現認知失調。 為了緩解這種不適,一部分煙民可能會堅定地戒煙,使行為與健康認知相符;而另一部分煙民則可能會給自己找借口,比如 “偶爾抽幾根影響不大”“身邊有人抽了一輩子煙也沒事”、“壓力大抽根煙能釋放壓力” 等,通過改變態度來合理化吸煙行為。 在消費領域,這一理論也有體現。 當消費者購買了一款價格昂貴但實際體驗未達預期的產品時,便會陷入認知失調。 為了讓自己感覺好受些,他們可能會向他人強調產品的優點,或是在心里不斷暗示自己產品其實物有所值,以此來減少內心因高價與低體驗落差帶來的矛盾感。 比如,某些洗一次就褪色縮水直接報廢的奢侈品服裝,購買它的人只會暗示自己,穿一次就扔更彰顯自己強大的財力。 認知失調理論對我們有重大的啟發意義。 它提醒我們,在做決策時,要充分考量行為與自身價值觀、信念的一致性,減少不必要的認知失調。 當面臨認知失調困境時,我們應保持清醒,不要盲目通過改變態度來合理化錯誤行為,而是要思考如何調整行為,使之契合正確的認知。 比如,在學習新知識時,如果發現新知識與舊觀念沖突,不要急于否定新知識,而應反思舊觀念是否需要更新,以促進自身認知的成長與完善。 02 從眾現象:群體壓力下的行為抉擇從眾是指個體在群體壓力下,在認知或行動上以多數人或權威人物的行為為準則,進而使自己的行為趨向一致的現象。 社會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阿施從眾實驗。 實驗中,被試者需要在幾條線段中判斷哪兩條長度相等,在其他 “假被試者”(實驗助手)故意給出錯誤答案的情況下,許多真被試者即便心中有正確答案,也會因群體壓力而跟隨錯誤答案做出選擇。 國人的從眾現象屢見不鮮。 出門下館子時,哪家人多就去哪家,相信群眾的眼光。 蘋果新款手機火爆上市,立刻跟風購買,即便自己一年前才剛換的新手機。 某網紅奶茶店門口每次都排長龍,你就會下意識認為該奶茶一定很好喝,從而加入排隊行列,這便是受從眾心理驅使。 在校園里,學生選擇興趣社團時,哪個社團報名人數眾多,其他同學可能會不假思索地跟著報名,覺得大家都選的社團肯定沒錯。 從眾現象教育我們,人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面對群體行為和觀點時,不能盲目跟從,要依據自身的判斷和實際情況做出決策。 當然,從眾并非全然不可取,在某些積極的群體行為中,如參與公益活動的熱潮,適當從眾可以帶來正面影響。但關鍵在于我們要保持理性,分辨清楚盲目從眾與合理跟隨的界限,不被群體的非理性力量裹挾。 04 看懂了別人的微笑就是讀懂了真心?阿倫森的社會心理學,徹底撕開了人性的 “偽裝”。 原來我們對他人的好感,會被 “先貶低后夸贊” 的話術精準操控; 在群體中,即使明知答案錯誤,多數人也會下意識跟隨大流,淪為 “沉默的大多數”。 甚至連我們堅信不疑的記憶,都可能在他人暗示下被篡改。 這些顛覆認知的真相,打破了我們對 “理性人” 的天真幻想,揭露了潛意識里那些連自己都未曾察覺的 “心理陷阱”。而這,不過是社會心理學這座神秘宮殿里的冰山一角。 想知道更多操控人心的底層邏輯,想掌握破解社交困局的 “讀心密碼”?翻開這本書,你將直面人類行為最荒誕、最真實的模樣,從此帶著上帝視角,重新審視這個復雜的世界,學會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洞察真相、明辨是非,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 周四愉快~感謝你讀到最后。 點個“贊”+“在看”,并“分享”給更多人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