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上一篇文章談到了新四軍建立時四個支隊的山頭。1941年的皖南事變對于新四軍而言是一次分水嶺,皖南事變不僅帶來了軍部和所屬隊伍序列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新四軍與中央的聯系在皖南事變后顯得更為緊密。 皖南事變對新四軍軍部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但是隨著更多的兩淮流域八路軍的加入,新四軍重建了軍部,陳毅擔任代軍長,少奇同志擔任政委,張云逸擔任副軍長,賴傳珠任參謀長、政治部主任是鄧子恢。其中陳毅和鄧子恢是堅持了南方三年斗爭的干部,其他三位是原紅一方面軍干部。此時,新四軍兵力不降反升,筆者嘗試談談皖南事變后新四軍的各個山頭。 新四軍最大的山頭還是原來的“老新四軍”隊伍,分別是第一、二、六、七師共計4個師。 其中第一師由蘇北指揮部下轄部隊改編而成,主要部隊是原新四軍第一和第二支隊。這是老新四軍中戰斗力比較強,骨干人員也都堅持了三年的南方斗爭。一師師長粟裕、政委劉炎,葉飛任副師長,下轄3個旅長分別是葉飛、王必成、陶勇,這也是粟裕大將下轄的3大虎將,第一師兼任蘇中軍區,堅持在蘇中作戰。 新四軍第六師由原新四軍江南部隊改編,在抗戰前期主要堅持在蘇南戰斗,由原第二支隊和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組建而成,譚震林擔任師長兼政。由于第六師作戰的區域距離南京、上海都比較近,敵人較為頑強,因此在1941年年底的“反掃蕩”中師參謀長羅忠毅和16旅政委廖海濤均在戰斗中犧牲。次年,中央將第6師和1師合并,只是對外保留了第6師的番號。 新四軍第二師由原新四軍江北指揮部下轄部隊改編,主要部隊原新四軍第四和第五支隊。其實這兩個支隊都是由新四軍最初成立的新四軍第四支隊發展而來,第五支隊實際上是以第四支隊為基礎擴編而成的,也就是最初高敬亭帶的部隊。二師的班子配備也非常強大,師長由副軍長張云逸兼任,副師長是36位“軍事家”之一的羅炳輝,政委是建國后行政三級干部鄭位三,下轄的三個旅長是梁從學、成鈞和譚希林三位中將,抗戰期間二師主要堅持在淮南作戰。 新四軍第七師是一支“非典型”部隊,因為這個師只有1個旅的編制,人數少,很善于打游擊戰。七師主要是由“皖南事變”突圍的部隊,江北游擊縱隊一部和新四軍三支隊挺進團三支部隊編組而成。張鼎丞擔任師長,但他一直在延安,并沒有回到七師實際任職,前期主要工作由政委曾希圣、政治部主任何偉主持,皖南事變一年后,結束審查的傅秋濤被任命為七師副師長,開始指揮作戰。 七師長期依托安徽無為縣為中心的皖江根據地,一度也打通了與五師的聯系,因為作戰區域相對獨立,而且下轄部隊較少,作戰環境比較艱苦。 新四軍第二大山頭的大部分是原八路軍部隊,也就是第三師和第四師。 新四軍第三師是一支名氣很大且相對獨立的隊伍,主要是原八路軍第五縱隊改編而成,師長兼政委都是黃克誠,張愛萍擔任副師長。該部大部分是由八路軍115師部隊改編而成,也是皖南事變后八路軍加強新四軍力量的體現,戰斗力很強,下轄多個紅軍團,甚至有北伐戰爭延續下來的部隊也在其中。抗戰后,這支部隊成建制開赴東北。 新四軍第四師是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而成,彭雪楓師長是這支部隊的靈魂,他一手創建了這支部隊。 抗戰初期,彭雪楓在河南竹溝將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和地方部隊合并而成新四軍游擊隊,后改名為新四軍第六支隊。 這支部隊與黃克誠帶來的部分隊伍合并組成了八路軍第四縱隊,彭雪楓擔任政委,緊接著黃克誠帶走了部分隊伍組成了第五縱隊,剩余的第四縱隊在皖南事變后就改編成了新四軍第四師,全師總兵力約1.5萬人,主要在淮北作戰。1944年師長彭雪楓不幸犧牲,張愛萍接任師長。 新四軍最后一個山頭,也是最獨立一支部隊就是新四軍第五師。 第五師可以說既不源自八路軍系統,也不源于“老新四軍”系統,如果一定要追根溯源,他源自紅軍時期紅四方面軍。這支部隊核心人物先念同志、鄭位三都是紅四方面軍走出的干部,而且五師作戰的主要區域也就是紅四方面的發源地——鄂豫皖根據地,之所以這支部隊在抗戰后期能發展到5萬余人,與紅四方面軍在這里打下的紅色基因有很大關系。1942年7月后,第五師改為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只是建制上歸新四軍,新四軍軍部已不能直接統轄部隊。 新四軍的七個師雖然戰斗力和部隊人數有所不同,但仍然在抗戰中后期在華中戰場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