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從牧原離職兩年,感悟確實有些深刻,生活狀態與原來完全不同,似乎不止換了一個工作那么簡單……恰好7月份了,又到了新一輪大學生畢業和入職的時候,作為“兩世為人”的我也簡要地談一下我的感受,大家也可作為一個參考。
對于大學生來說,可能不清楚牧原的經營范圍,在這里簡單科普一下,牧原即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養豬龍頭企業,在國內多地建有養豬場和養豬基地。
原來在牧原,做一線管理干部的時候(勉強算是吧),月薪平均也1.5萬左右(離職后聽說又漲了),當然這是工作幾年后。剛入職的時候,以校招大學生(2017年)進入牧原,是有1年保護期的,那時候工資是6千左右。說句有些犯傻的話,之前在牧原拿1.5w的時候,我還是很不服氣的,感覺自己還是有一些能力的,應該能拿更多……結果真正進入社會后,才發現不是那回事,原來的一切確實都是平臺給的,你的能力只是你認為的能力,其他人也可以。至于現在社會上的工資水平,大家稍微打聽一下就可以了,在此我就不再贅述了。同時,我也理解了,為什么那些進入牧原的人,會感覺工資高。
出了牧原之后,才感受到牧原是一個大企業,在牧原時,常常以為社會上幾十人到上百人的企業比比皆是,但當真正離開牧原后,發現原來外面的企業這么小,人際關系的圈子就更小了。上升途徑就不用講了,你身邊的同事,要么是資歷特別老的,要么是某個領導的親戚,況且本來就沒有多少上升空間,這或許就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吧。在牧原,競爭壓力確實比較大,但上升空間也很大,因為平臺實在是太大了,而且當時在牧原的時候,就知道牧原一直提倡“少年大將軍”,這在外面是難以想象的。
從接觸社會的這兩年與在牧原生活的對比看,牧原的企業文化還是非常公正的!里面沒有那么多彎彎繞繞,一切以價值為導向,以利潤為中心;晉升也是庸者下、平者讓、能者上,干部也要做到能上能下;在管理和獎懲方面奉行“去官留職專做事,有功發獎功歸零”,沒有誰能永遠站在功勞簿上。這使得每個人不必執著于當下所得到的,因為你目前所擁有的可能終有一天會失去,還不如專心把事情干好,或許可以得到更多。
此外,就是牧原還有師徒文化,師傅言傳身教,徒弟如果做的好,企業除了獎勵徒弟,還會對師傅進行獎勵!師傅不僅要教徒弟如何把工作干好,還要教徒弟如何為人處事。至今仍記得,師傅教導我要做一個有“禮”的人,如夜晚開車,對面車開遠光,這樣不對,我們能做的是會燈,但不必報復性開遠光;開車過程中,如遇前面是老人,不必鳴笛,看清車況后,從側面勻速超過即可。師傅還教導我們在工作方面要富有激情、真誠、務實。牧原除了企業文化,還有家文化、親子文化等。
可能大部分人會不認可所謂的“價值觀”,認為這些東西太虛了,甚至認為這些都是騙人的,毫無價值,只有最笨的人才會聽這些東西。然而當我步入真正的社會之后才感受到其珍貴。如果沒有價值認知,我可能會被社會關系沖擊地七零八落,價值觀才是我們的立身之本。只有真正地去思考之后,你才會發現人生的出處,例如:在我迷茫的時候,不禁會想從時間和空間上講,人不過是世間的一粒“塵埃”,人生可能也是沒有意義的!很明顯,這種想法是不對的;那么我們又該如何看待人生呢?《金剛經》中釋迦牟尼佛曾借用恒河中的沙粒,來比喻佛門修行解脫中的甚深法義。牧原的價值觀則教我:“人生是一個體驗的過程,事業則是人生的修道場。”這似乎就是人生的真諦,就是明相之后不著相的明悟,它幫我解決了很多的煩惱,使我可以專心做事,而不被外界干擾。
人的工作方法、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是極其珍貴的,從進入社會這兩年看,本人的工作能力確實比其他人要強一些,而且對工作的理解要更加深刻,當然也很勤奮。尤其是管理能力這一塊兒,自己吃了太多的苦,當時感覺管人真的太難了!通過學習《德魯克》,我明白管理雖然需要一定的天賦,但也是可以后天習得的,這使我有了堅持下去的勇氣;學習《領導力21法則》,使我明白管人不是“奴役”,那太過粗暴,同時也會深深地傷害自己,只有當別人認同了你之后,才有可能認同你所做的事……;學習《孫子兵法》使我明白,管理也可以有多種方法,使我摸到了管理的門檻;多次聆聽牧原的企業文化,我學習了十八路徑圖、五級管理、德魯克對領導力的詮釋等,對管理的邏輯有了一定的認識,管理能力也有了一些新的突破。特別是愿景管理,使我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
關于愿景,還是想多說兩句。什么是愿景呢?一開始接觸愿景,也非常難以理解,感覺這是一個非常玄乎的詞匯,而且很容易和目標混淆。后來僥幸成了一名中層管理者,并在2021年的牧原企業文化培訓中,聽到秦總講五級管理的時候若有所悟,開始慎重思考愿景的含義。
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個組織、一個公司、乃至一個國家,決定他們能走多遠的,根本上講是他們的愿景,即他們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以及能夠為他人創造什么樣的價值。如果一個人或一個公司的愿景不能體現出“利他”精神,那么這個愿景是不合格的,當然也走不長遠。比如,牧原的愿景是“讓人們吃上放心豬肉,享受豐盛人生!”只要人們還沒有吃上放心豬肉,只要人們還沒能享受豐盛人生,牧原就會一直在路上!
許多人不理解,我為什么要“利他”?人性是自私的,正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然而,金錢也是有靈性的,一旦我們起心動念,金錢就會直接溜走。求而不得,不求自然有!因此,人們往往是非常痛苦的。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解決呢?把格局放大,牧原說:求利要求百世利,求名要求萬世名。當我們把自己的格局打開,把小我變成大我,甚至無我,一念天地寬,所有問題也都迎刃而解!也惟有那些真正創造價值,發心為他人解決問題的人,才會受到金錢的青睞,才能收獲功與名。一個人創造的價值越大,解決的問題越大,那么他的收獲也就越大。簡而言之,在你利他的同時,已經完成了利己。
通過在“牧原大學”的學習和歷練,自己也找到了人生的答案,現在更多的是感恩。離開牧原后,經歷了一段迷茫的日子,當前,我已重新構建了自己的愿景,自己現在依然想要為他人、為社會做出一些自己的貢獻,即使微不足道,但聊勝于無。
(來源:一位“中國豬業”粉絲曾任職于牧原,離職兩年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