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nèi),特別是黨員,莫忘了毛主席的這六次談話,尤其是與陳云的“棗園對”,與黃炎培的“窯洞對”,與周總理的“趕考對”,我們要思考跳如何出歷史周期率。 如果不太了解其中的歷史,我建議大家看看紀錄片《“黨史六對”啟示錄》。 第一次在1928年,是與紅軍戰(zhàn)士的“荷樹對”,當時紅軍根據(jù)地面對敵人的封鎖包圍,士兵有不少人出現(xiàn)悲觀情緒,毛主席與紅軍戰(zhàn)士在荷樹下進行了對話,毛主席說:“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遠。”如何站得高呢?站在絕大多人民的立場,堅持馬列主義,要用辯證唯物主義去分析局勢,這樣才能看出“中國的紅色政權(quán)為什么能夠存在”,才能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才能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第二次在1929年,這是與鄧子恢的“洞前對”,兩人在圳背巖洞前散步,談及領導者的責任時說:“領導者不應有什么特殊性,領導者的任務就是當群眾的'傳達員’”。當時實行了士兵委員會,官兵民主,有了后來的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不要脫離群眾的情感和現(xiàn)實需求。 第三次在1943年,是與陳云的“棗園對”,當時陳云在延安棗園三次求教毛主席“怎樣才能少犯錯誤”,毛主席三次回答都是“犯錯誤是思想方法不對頭”,陳云聽了毛主席的話,于是把毛主席過去寫的文章一篇一篇地讀,最后收獲很大,還悟出了“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的實事求是“十五字訣”。 第四次在1944年,是與郭沫若的“甲申對”,當時抗日勝利在望,毛主席把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放到整風運動材料中,讓大家警惕“切勿重蹈李自成勝利時驕傲的錯誤”。 第五次在1945年,是與黃炎培的“窯洞對”,這是六次談話中最出名的一次,黃炎培在延安發(fā)出“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問題,毛主席認為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方法是民主,應該讓人民監(jiān)督政府,人民群眾有知情權(quán)、參與權(quán)、 督促權(quán)。 第六次在1949年,與周恩來的“趕考對”,告誡大家別做李自成。可是勝利后,特別是偉人退居二線后,有些人松懈下來,有的人想享享福一下,“三反”和“五反”,仍有人想學李自成,最后才出現(xiàn)了一場大“實驗”。 當下黨員人數(shù)已經(jīng)超過一億,作為先鋒隊,得做好帶頭作用,謹記毛主席的這六次談話,牢記我黨初心,不忘出發(fā)時的理想,為民族復興繼續(xù)努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