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周昉《調琴啜茗圖》 ![]() 造茶難,難在時間的掌控要精確。 三月初長出茶芽,必須在恰當的時間采摘芽葉,只采新芽,其次是一心兩葉。采摘的時間也有限制,春茶秋茶都很好,夏茶生長迅速,品質較淡薄,冬茶稀少。 而采摘下來起,茶葉內部已經開始產生發酵作用,隨著天氣好壞與氣溫高低,發酵程度有差別,要完全掌控發酵到最好的地步,也是很難的。 因此每一次造茶,質量都會不一樣,原因就在時間的掌控。 ![]() 茶的好壞,不是只有滋味和香氣的問題而已。 香氣與滋味確實是茶葉的兩大關鍵,茶味有清淡、濃醇、苦澀、甘甜,香氣有天然茶香、果香、花香等。 有人喜歡喝清淡的茶湯,例如高香味爽的西湖龍井,也有人喜歡味厚回甘的安溪鐵觀音,也有人喜歡味濃耐泡的云南普洱。 所以陸羽說:嚼味嗅香,非別也。 茶葉好壞的辨別,除了喉韻、香氣之外,還有喜歡的個人因素在內,需要考慮。 ![]() 使用茶器煮茶、泡茶,需要干凈的器具。 凡是火爐或鍋碗等茶具,沾染了魚腥羊膻等雜味,都不可使用。茶很容易吸收各種氣味,茶罐子曾經裝過別的東西,留下的氣味也會被吸收,喝起來會有怪味。 現代茶葉銷售,使用紙袋、塑料袋、鐵罐、陶瓷罐、玻璃瓶、鋁箔等包裝,都有優缺點,也都需要注意。 ![]() ![]() 陸羽除了提到泡茶可用的山上水、江水、井水之外,還指出天下二十處好水,讓后代文人雅士不斷去親自品飲求證虛實。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人們已不敢隨意把江水、瀑布水拿來喝,泡茶多用礦泉水、純凈水、蒸餾水等,總之,飛湍瀑布水、壅積不流的水,都不可以拿來泡茶。 ![]() 唐宋兩代,喝茶之前,都要先炙茶,因為都是用茶餅烤熟再研末,所以要炙茶。 陸羽說,茶餅烤得外熟內生,說不上是灸茶。 他提到灸茶的方法有三: 一、不要在風口灸茶,以免火勢閃爍,茶餅表面受熱不均勻; 二、要先靠近火爐,烤到茶餅表面氣泡; 三、離火五寸,讓氣泡復平,再烘一陣子,然后趁熱研磨成茶末。 元明之后,喝茶改用散茶來沖泡,沒有灸茶的問題,但是茶葉放久了,擔心色香味改變,也可以用小型烘茶器再烘烤一下,讓茶葉保持干燥,氣味也會更香醇。 炙茶后,趁熱用紙袋包住茶餅,保存精華之氣。等到茶餅涼了,再碾成茶末。 上等茶末,細屑如細米,下等的茶末,有如菱角,顯然沒有磨碎,只能用來煮茶,不宜用熱水沖泡,因為無法迅速出味。 茶末細,色香味都好,才是好茶末。 ![]() 陸羽認為,用力攪拌茶水出泡沫,并非煮茶的真諦。 煮茶的功夫,不在用力激蕩出泡沫,而是要用好茶、好水、好火,他提倡的點茶法,是在第二沸的時候,從燒水器中取出一瓢,以竹莢環激湯心,然后用茶則將適量的茶末倒在湯心,再將取出的水以奔濤濺沫的姿態倒入釜鍑,阻止鍋中水繼續沸騰,并使茶湯孕育出茶的精華滋味。 這種方式煮出的泡沫,是茶湯的精華,要平均分配到各茶碗中去,讓飲者分享。 ![]() 喝茶要常喝,才能喝出茶的真味。 如果只在夏天喝茶,冬天不喝茶,那就不算飲茶。 一天喝幾杯才算是愛茶呢?陸羽提到的飲茶,是三兩好友聚會,主人負責煮茶。如果是珍鮮馥烈的好茶,最好只泡三碗,品質其次者,就泡五碗。 唐宋時代,茶很貴,好茶不易獲得,如非皇上慷慨相贈,或是親朋好友贈送,或是自己種,哪有那么多茶可泡來請客。 所以品茶一碗為上,點到為止,回味無窮。 ![]() 【互動】 圖片|弘益茶道美學圖庫 編輯|羨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