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治通鑒》漢紀。 漢初文景之治,崇尚黃老之學,輕徭薄賦,國家在多年休養生息后錢財日豐,人口日多。同時,各個諸侯國戶口數激增;因為諸侯國有自己的很多特權,漸漸出現了“尾大不掉”之勢。 景帝時著名謀臣晁錯提出多項削弱諸侯國的主張,漢景帝有心試探虛實,把晁錯頂在前邊讓他做一只叫喚的“狗”。 中央的行為,引起了地方的極大恐慌。各諸侯擔心自己的勢力被中央削弱和蠶食,于是逐漸內部聯合并發起了“誅晁錯,清君側”的謀反行為。 漢景帝見勢不妙,趕緊滅了晁錯的全族,從而來安撫地方勢力。在身居高位者眼里,人頭僅僅是數字,所有的人事物皆為可以利用的工具。 對于當時的地方諸侯而言,維持現有結構是最好的,因為他們的日子越來越好過。錢越來越多,人口越來越多,地位越來越高,這種情況下任何一個諸侯不可能希望自己利益受損。 這就是所謂的“既得利益者”。 當時很多異姓王還好,比如蕭何、樊噲等,當年跟著高祖劉邦打天下確實也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的子孫受長輩的蔭庇還算是可以理解。但是諸多的劉姓諸侯王,能夠做諸侯只是因為自己會投胎,只是因為他們湊巧姓劉。大多數諸侯王都是老百姓身上的螞蟥,吸血和壓榨人民,奸淫擄掠,從不把老百姓當人看。 任何人一旦嘗到了權力和地位的滋味,便再也難以舍棄。保持現狀,對于這些人來說,是最最好的選擇。 任何一個人不可能拎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地面,任何人都不能真正的革自己的命。而且在遇到挑戰之時,會拼命的反撲,這是典型的“沒有對錯,只有立場”。 要打破這種強有力的利益集團,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出現一個更加強有力的“力量”,徹底打破原有結構。 所以,漢武帝劉徹站穩腳跟以后,中央勢力已經大到完全不怕地方的勢力,所以“推恩令”一出,迅速的就解決了文帝景帝時的大問題,真正讓漢朝成了一個“唯中央集權”的大帝國。 我們現在看到現在的老美,其實道理也是一樣。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其實都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 而每一個上臺的政黨,背后都有一群“既得利益者”,同時為了這一波“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更大化,就要打破另一個政黨的“既得利益基本盤”。于是兩黨之間通過不斷的“爭斗”和“博弈”達到動態的平衡。 實際上,沒有絕對的好和壞的政治,只有“差不多”的政治。無論是漢武帝時的“中央集權”還是非洲很多國家的“無政府主義”都是有問題的,只有符合地方實際的才是最好的。 同理,任何一個大的公司也是如此。只要這個公司的發展時間足夠久,那么這個公司一定有一群“既得利益者”,這些人往往就像當年的漢朝“異姓王”。 他們也不希望改變,他們希望在現有的結構下能夠繼續依附在企業的身體上繼續維護自己利益。任何希望改變現有結構的變革,都會遭到這批“老人”的反對。 任何組織都無法沿襲過去的方式在迅速變化的時代中長期走下去,所以,一定會伴隨著不斷的“斗爭”和“妥協”,甚至“你死我活”。所以,總有新的“無產者”或者“新思想者”希望變革,也總會有“既得利益者”阻撓。 如果兩者玩的是“零和游戲”,一方上臺是以徹底消滅另一方為前提,那么結果往往很殘酷。而且當一方真的徹底掌握局面后,會有新的主要矛盾出現。 如果能夠在兩方的斗爭中達到一種近似于“動態平衡”,才是一種合理的“斗爭”。但是這要求雙方有更高的使命和利益,比如讓組織、企業或者國家變得更好。這樣就擺脫了“零和博弈”而走上了“增量博弈”的正確道路。 國家如此、組織如此、企業如此,甚至家庭也是如此。 夫妻之間經過常年的“合作”,也會形成一種固定的“相處模式”,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既得利益者”。有“既得利益者”就有“利益缺失者”,如果后者一旦發覺自己長期處于“零和博弈”的不利地位,一旦等其覺醒或者足夠強大,便會試圖挑戰“現有結構”。 如果既得利益者足夠強大(比如經濟地位足夠高),那么挑戰者往往只是在情緒上或者是實際利益上獲得一點好處,便可作罷。 但是,一旦挑戰者強大到可以完全不再依靠既得利益者,同時也不希望自己再作為“血包”身份繼續存在下去,這種過去多年“穩固”的家庭結構會在一夜之間傾覆。 再過去的在家庭關系中,女性往往處于弱勢。但是隨著 90 后,00 后逐漸成為“主力”,這種現象也在悄悄的發生改變,女人的地位和話語權也已經和過去不可同日而語。這也說明了歷史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