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接近太陽系內部,在觀測史上最大的“巨大彗星”上首次檢測到分子射流7月6日(星期日) 14:00發布 描繪了以太陽系外緣的“彗星之巢”的奧爾特云為起源的、已知的最大級別的彗星——貝爾納·迪內利·伯恩斯坦彗星( C/2014 UN271 )的想象圖( NSF/AUI/NSF NRAO/M.Weiss ) 天文學家團隊發現,一氧化碳( CO )氣體的射流從觀測史上最大級別的巨大彗星貝爾納-迪內利-伯恩斯坦彗星( C/2014 UN271 )的直徑約140km的彗星核中噴出。 此次使用南美智利阿塔卡馬沙漠的阿爾瑪( ALMA )電波望遠鏡(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干涉儀)進行觀測時,彗星距離太陽和海王星的一半以上,距離太陽很遠。 2031年將進入太陽系內部,但直到地球附近才接近太陽。【圖片】哈勃太空望遠鏡于2022年1月拍攝的貝爾納·迪內利·伯恩斯坦彗星■重要事實美國航天局戈達德宇宙飛行中心( GSFC )等的研究小組使用強力電波望遠鏡的ALMA,觀測了日心距離(太陽彗星間的距離)為16.6AU (天文單位,1AU為太陽地球間距離)的UN271彗星。 2024年3月實施的該觀測表明,彗星的分子活動以從彗星核噴出的CO氣體的射流形式活躍著。 這是距離太陽這么遠的彗星首次檢測出CO正在脫氣(釋放凍結的氣體),是研究遙遠太陽系天體的一大里程碑。 UN271彗星的大小是大部分已知彗星的10倍以上,發現之初被打上了小行星的臨時符號。 公轉周期約為60萬年,下一次通過近日點被認為是2031年。 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IAU )的小行星中心( MPC ) 2021年6月19日的發表,天文學家佩德羅·貝爾納·迪內利和加里·伯恩斯坦將國際研究項目“暗能量調查( DES )”的檔案圖像數據 ■UN271彗星發生了什么?UN271彗星顯示出了意想不到的行為。 彗星的中心部分是由巖石和冰構成的固體核。 彗星接近太陽時,細胞核會變暖,冰升華形成閃耀的陀螺(頭部)和尾巴。 根據刊登在天文學雜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的這次最新觀測結果,明確了從UN271彗星的核中噴出了時時刻刻變化的復雜CO氣體的射流。 盡管彗星離太陽非常遠,噴氣還是在彗星面向太陽的一側看到了。 這是關于在距離太陽如此遙遠的低溫環境中引起彗星活動的主要原因的第一個直接證據。 對起源于奧爾特云的巨大彗星“爆炸性脫氣”■“爆炸性脫氣”總結本次研究的論文的筆頭執筆者因此,隸屬于美國大學和GSFC的內森·羅斯表示:“通過這次的測量,可以調查這個巨大的冰天體是如何活動的。”“現在確認的是爆炸性的脫氣模式,據此,這顆彗星向太陽系的內側飛行。 預計脫氣今后還將持續,天文學家期待UN271彗星在這幾年中隨著接近太陽,能看到除CO以外的凍結氣體,特別是甲烷和甲醛等射流。 ■已發現的最大級別的彗星UN271彗星是至今為止觀測到的最大級別的彗星,起源于錯誤云。 美國航天局解釋說,奧爾特云像一個大而厚的泡沫圍繞在太陽系周圍。 冥王星遙遠的奧爾特云是無數彗星聚集的倉庫。 但是,UN271并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彗星。 歷史上最大的彗星被認為是被稱為“1729年的大彗星”的薩拉巴彗星( C/1729 ),可以用肉眼觀測到。 Jamie Cart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