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眼癥的中醫針灸療法:從滋陰潤燥到精準取穴一、中醫病機與治則核心病機:陰津虧耗(肝腎陰虛、肺陰不足)、氣血兩虛(目失濡養)、燥熱傷津(外邪或陰虛化燥),屬 “神水將枯”“燥澀昏花” 范疇。 現代誘因:久視傷陰(屏幕藍光耗氣傷津)、高齡陰虧、藥物副作用(如降壓藥)、自身免疫?。ǜ稍锞C合征)等,致淚液分泌不足或蒸發過強。 治則:滋陰潤燥、補益肝腎、潤肺生津、養血濡目,針灸以 “補陰而不滯,潤燥而不燥” 為核心。
二、灸法:溫而不燥,側重滋陰養血1. 辨證取穴策略局部濡潤:睛明、承泣、四白(輕灸,調節眼周津液)。 滋陰主穴:太溪(腎經原穴,滋腎陰)、三陰交(肝脾腎三陰交匯,養血潤燥)、肺俞(補肺陰,通調津液)。 氣血雙補:足三里(健脾生氣血)、血海(養血)、肝俞(養肝陰)。 辨兼證加減: 燥熱明顯(眼癢灼熱)加曲池(清燥); 眼干澀伴口干加廉泉(生津)、照海(滋腎利咽)。
2. 操作要點(避燥關鍵!)三、針法:滋陰通絡,局部透刺與滋陰補法結合1. 核心取穴與刺法局部潤目: 睛明(直刺 0.5 寸,輕提插,避血管,得氣后留針); 魚腰(平刺 0.5~0.8 寸,透向絲竹空,調節眼輪匝肌津液分布); 承泣(直刺 0.5 寸,輕捻轉,忌提插,防出血)。
遠端滋陰: 肝腎陰虛:太溪(補法,直刺 1 寸,針感向足心傳導)、肝俞(斜刺 0.5 寸,輕捻補); 肺陰不足:尺澤(平補平瀉,直刺 0.8 寸,清肺潤燥)、照海(補法,直刺 0.8 寸); 氣血兩虛:足三里(補法,直刺 1.5 寸)、血海(補法,直刺 1 寸)。
2. 增效技術與手法四、針灸綜合療法:多維潤燥,內外兼修耳穴療法(滋陰重點): 穴位按摩與藥敷: 梅花針叩刺:
五、關鍵注意事項(安全與療效核心)明確病因,中西醫結合: 眼部操作安全細則: 生活調護(比治療更重要?。?/span>: 肝腎陰虛:黑芝麻糊、枸杞子粥、桑葚汁; 肺陰不足:銀耳百合羹、麥冬沙參茶; 忌辛辣、油炸、咖啡因(傷陰耗津)。
療程與療效預期:
總結干眼癥的針灸治療以 “滋陰潤燥、濡養目竅” 為核心,灸法注重 “溫而滋陰”(隔物灸、溫和灸),針法強調 “補陰通絡”(透刺補法、電針增效),綜合療法結合耳穴、藥敷等增強津液上承。需特別注意:現代干眼癥多與陰虛燥熱相關,灸法需避燥,針法需重補;同時必須糾正不良用眼習慣,若伴隨全身干燥(如口干、關節痛),需及時排查免疫系統疾病,針灸僅為輔助手段,不可替代病因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