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脫垂在中醫理論中多與氣虛下陷、腎虛不固、脾虛氣弱等病機相關,屬于 “陰挺”“陰脫” 范疇。針灸治療以升陽舉陷、補腎固脫、益氣健脾為核心,需結合辨證分型制定方案。以下從灸法、針法、針灸綜合療法三方面介紹,僅供參考,具體需由專業中醫師辨證操作: 一、子宮脫垂的灸法1. 辨證選穴與操作氣虛下陷型 主癥:子宮下移或脫出陰道口,伴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舌淡苔白。 選穴:百會、氣海、關元、足三里、子宮穴(經外奇穴,位于下腹部,關元旁開 3 寸)。 操作: 腎虛不固型 主癥:子宮脫垂伴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畏寒肢冷、夜尿頻多、舌淡苔白。 選穴:腎俞、命門、關元、太溪、子宮穴、三陰交。 操作:腎俞、命門、關元采用隔鹽灸或隔姜灸,增強溫腎固脫之力;太溪、三陰交溫和灸,調和肝腎。 脾虛氣弱型 主癥:子宮脫垂伴食欲不振、便溏、腹脹、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膩。 選穴: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氣海、子宮穴。 操作:脾俞、足三里、氣海溫和灸,重點補益脾胃之氣,促進中氣升提;中脘調理中焦,配合子宮穴提升子宮位置。
2. 注意事項二、子宮脫垂的針法1. 辨證選穴與手法氣虛下陷型 選穴:百會、氣海、關元、足三里、子宮穴、脾俞。 操作: 百會平刺 0.5-0.8 寸,向后方捻轉針體,施以補法(捻轉角度小、速度慢),配合提插輕補,以產生向上牽拉感為佳; 氣海、關元直刺 1-1.5 寸(排空膀胱后),行提插補法,針感宜向會陰部傳導; 子宮穴向恥骨聯合方向斜刺 1-1.5 寸,施捻轉補法,增強提升之力。
腎虛不固型 選穴:腎俞、命門、關元、太溪、子宮穴、三陰交。 操作:腎俞直刺 0.8-1 寸,關元直刺 1-1.5 寸,均用補法,針后可加艾灸;太溪直刺 0.5-0.8 寸,平補平瀉,滋補腎氣;子宮穴操作同前。 濕熱下注型 選穴:中極、陰陵泉、行間、子宮穴、足三里。 操作:中極直刺 1-1.5 寸(排空膀胱),陰陵泉直刺 1-2 寸,行間直刺 0.3-0.5 寸,均用瀉法,清利下焦濕熱;子宮穴平補平瀉,足三里補法以顧護脾胃。
2. 注意事項下腹部穴位(氣海、關元、中極、子宮穴)針刺前務必排空膀胱,避免直刺過深傷及膀胱或子宮; 氣虛明顯者針刺手法宜輕柔,采用 “徐入徐出” 補法,避免過度提插導致暈針; 子宮脫垂伴陰道壁膨出者,針刺子宮穴時需注意角度(斜刺向盆腔),避免刺傷陰道壁; 皮膚有感染、潰瘍或月經期女性,暫不針刺下腹部穴位。
三、子宮脫垂的針灸綜合療法1. 針法與灸法結合2. 電針療法3. 耳穴療法4. 穴位埋線四、辨證要點與綜合調護辨證關鍵: 生活調護建議: 禁忌與注意事項: 子宮脫垂 Ⅱ 度以上或合并陰道壁膨出、尿失禁者,需結合西醫評估(如盆底肌康復、手術等),針灸可作為輔助治療; 針灸治療需由專業醫師操作,尤其下腹部穴位的深度和角度需精準,避免自行施針; 治療周期建議 1-3 個月,虛證需長期調理,癥狀緩解后仍需鞏固治療以防復發。
中醫針灸治療子宮脫垂以 “升提固脫” 為核心,通過調節臟腑氣血、增強盆底組織張力改善癥狀。若脫垂嚴重或伴隨明顯疼痛、出血、感染等癥狀,需及時就醫,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避免延誤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