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數學天才少女王虹很火。 ![]() 她的高考成績也被扒出來了。 說她數學只有136分,離滿分還差得遠。 而且她還沒參加過數學競賽。 所以網友覺得她水平不如韋東奕韋神,畢竟韋東奕是IMO競賽接近滿分,而IMO可比高考數學難多了。 ![]() ![]() ![]() 最后他們斬釘截鐵表示,王虹是網紅數學家,是看不慣國內對于韋東奕的推崇強捧出來的。 ![]() 仿佛兩個同齡的北大數學系出來的學者,已經云泥之別了。 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王虹只能抬頭仰望韋東奕。 且不說上面桂林理科高考前幾名的成績圖真不真。 首先,136分很差嗎? 歷年數學卷的難易程度不一致,這張圖里大家都沒有達到145分,足以證明當年難度之高。 而且,136分是這前幾名里不錯的成績了。 ![]() 再次,她跳級所以比一般人早兩年高考,16歲就考上北大的,已經屬于少年天才的范疇了。 你不能因為一個女孩在別人高一時,考了一張很難的數學卷子,沒拿滿分就認定她數學沒天分吧。 再次,王虹的學術成就不牛嗎? 有博主做了簡單對比。 王韋都在頂尖科研院所工作。 但王虹已經是教授了。而韋東奕只是助理教授,他要到教授的話,起碼先當上副教授。 ![]() 我們再看看論文發表情況。 王虹在四大刊之一的《Inventiones mathematicae》雜志上,就發表了兩篇論文。 ![]() 韋東奕一篇都沒。當然也有逼近四大期刊級別的。 ![]() 即使說到這里,還沒提及王虹最重要的工作成果。 她與人合作的論文據傳解開了三維掛谷猜想。 論文長這樣,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驗證一下。 ![]() ![]() 其實網上的數學愛好者已經很看好她了。 說了這么多,你一定想知道為啥網友如此關注菲爾茨獎呢? 因為它很重要,它是全球最著名的數學獎項,四年辦一次,只頒給40歲以下的學者; 再考慮到數學是科學的王冠,很多人覺得它比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含金量還高。 但問題是沒有中國人拿過。 全世界65位得主里兩位華裔數學家,分別是1982 年獲獎的丘成桐和2006年獲獎的陶哲軒,但兩人都不是中國國籍。 所以如果王虹成為第一個以中國國籍拿獎的得主,榮譽不言而喻。 不過即使失之交臂,也不影響她的杰出。 因為王虹已經成為法國高等科學研究所的終身教授了,這個所的幾位終身教授不是拿菲爾茨獎就是數學大家。 ![]() 當然韋東奕也是很棒的學者。 但僅從數學成就上來說,其實和競賽成績、高考成績都無關。 還是要看大家的研究成果。 之所以有這種爭論,其實還是做題家思維的問題。 相當一部分網友,提到一個人的水平,想到的就是在一個小房間里做試卷的能力。 但考試能力其實只是為了選拔人才,把人才選拔出來就結束了。 真正的學術,并不是在小房間里做試卷,而是要探知人類未曾學到的知識,未曾探索的領域。 不要把做題能力,等同于學術能力。這是完全的兩碼事。 否則我們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榜上遙遙領先,怎么國際數學大獎拿的這么少呢? ![]() 因為有些做題思維不過是腦筋急轉彎。 就像魯豫提問丘成桐的這個梗說的,無論梗是真是假,都在表明我們很多時候樂于教學生如何腦筋急轉彎。 還有奧昆科夫這樣的數學大師來中國講學,結果一道小學奧數題把他攔住了。 “1、2、3、2、3、4、3、4、5、4、5、6……問:前500個數的和是多少?” 大師說,不好意思,我現在思路很亂。 ![]() 按照會做奧數題的標準,一半以上的數學大師都民科水平了。 事實上,這些題目無法篩選出科研人才,只是篩選出擅長做這些題的人。 但我們一廂情愿地認為寫好語文作文,就能成為文學家;又或者招一群1米8個頭的人組成國家隊,一定能踢進世界杯。 常常事與愿違,是因為不尊重科學。 科研思維恰恰相反:調用所有能調用的資源去進行研究。 我不再局限于房間里,而是到了一個平臺上來回蹦跶,力所能及去研究,運氣好點,做出重大發現和發明。 所以考99分的人與89分的人區別不大。 一份還不錯的成績讓你進入不錯的大學學習就行了。 比如愛因斯坦在高中的成績很好,但不是門門最優。 代數、幾何、投影幾何、物理、歷史這5科全部得6分, 德語語言文學、意大利語語言文學、自然歷史、化學等科目得5分, 地理、繪畫、工業繪圖也取得4分, 最差的是法語語言文學,只有3分。 ![]() 當時他讀的是瑞士阿勞市高中,評分標準中6分為最高分,1分為最低分。 其實很多科學家的考試成績都不算頂尖。 201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戈登,高中成績在班里墊底,就連他最愛的生物學課都是倒數幾名。 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家得主小柴昌俊,到大學里成績依然吊車尾,16門課僅2次“優”,這兩門還是你只要去,就能拿優的實驗課。 但在科研思維下他們開竅了,利用手頭資源做大做強,最后出了成果。 關鍵就在于你要去好的大學深造,去好的科研院所工作,再與一群同行高頻交流。 而不是一直停留在高考數學、競賽數學如何輝煌的老黃歷里,不是非要執著于考一個滿分。 如果按做題思維來看,大多諾獎得主都是差生,連研究生都不該讀。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思維可能早早讓學生掏空激情,只在追求一道題出其不意解法里打轉。 這最多是做題家,而不是數學家。 最后,在這個高考出分的日子里,不妨回看一下王虹的來時路。 她進入北大一開始讀的是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學習,完全跟數學無關,大二才轉到數學系讀書。 后在法國讀研時,又心血來潮學起了建筑,后又學數學。 為啥后來選擇擁抱數學,因為愛嗎? 不,建筑學太難了。 ![]() 去年拿下諾貝爾物理學獎的AI教父辛頓也說,建筑學太難了,我上一天都上不下去。 ![]() 可見,土木建筑不是非要到了工地才跑路,大師往往在讀書期間就提桶了。 玩笑之余的啟發就是: 花點時間找到適合自己的路,比一輩子找不到要強。 拿諾獎如此,當牛馬亦如此。 嶺南會旗下新公眾號——嶺南金融圈。這里我將分享一些自己的原創投資感悟,并推薦一些回報幾十倍的投資標的。關注嶺南會的粉絲,務必點擊下方公眾號名片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