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日子,做一點嚴肅的民族性自我批判:國人喜歡粉飾太平的健忘癥,真是我中華民族金昭玉粹特質中白璧微瑕的一點劣根性! ![]() 雖說包容是一種美德,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一個民族,如果總是記吃不記打,即使不消失于漫漫歷史長河之中,也會淪為沒心沒肺終日傻X一樣樂呵呵聽天由命的二流民族(沒錯,說的就是爛泥一攤婆羅多)。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我堅韌厚重的中華民族,絕不容走上二流民族輕佻浮華虛化歷史無恥忘憂的邪路。 外敵強加于中華民族頭上的羞辱,不能只是事發時無腦亢動,事過又是一風吹和稀泥,甚至迫不及待自己動手鏟除血淚記憶的見證! 國族之仇,永志不忘!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這種精神,才是華夏之魂,才是春秋大義! ![]() 是誰給了華夏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是誰讓國號成了中華文明核心族群永遠的名字? 揆諸歷史,雄強虎視的秦始皇只是開了個頭,收官集大成者是同樣雄才大略的漢武帝。 漢武帝不僅重新奠定了漢帝國的制度基礎,而且其宏謀遠慮為此后直到清朝兩千年間的治國理政體系和中央集權制度提供了一整套相當穩定而成熟的模型和范式。 《春秋》相傳為孔子所作,是在魯國的國史基礎上修訂而成,從魯隱公記述到魯哀公,歷十二代,計二百四十四年。 《春秋》用于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因此被后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 孔老夫子這種春秋筆法、述而不作可害苦了后來歷代的學者們,后人對《春秋》進行了大量的注釋和翻譯,稱之為“傳”。 漢初之時,有影響力的尚有五家之“傳”,但流傳到今的作品只余下三家,那就是被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和《谷梁傳》。 而《公羊傳》在很長的一段時期,主要是從戰國到西漢,被學者們相信是忠實地反映了孔子真實意圖的解釋性著作。甚至有人認為,《公羊傳》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很可能就是孔子學生的課堂記錄。 《公羊傳》所傳達的思想,也是西漢的官方政治學說,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這是人類歷史的最高智慧而深信不疑,對當時的政治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 公羊派一大特色理論就是大復仇:“大”,就是肯定、贊許、推崇。《春秋公羊傳》凡有復仇事,必然大書而特書。 西周中期,紀侯向周夷王進讒言,夷王三年,齊侯因此被周夷王活活烹殺。齊人哀之,謚為哀公。自哀公開始,傳九世到齊襄公姜諸兒,齊襄公出兵滅紀國,為齊哀公報仇。 春秋三傳對此事曾有爭議,因為當時的風俗是,家仇只論五世。左傳反對齊襄公的九世之后的復仇行為,公羊傳則認為國仇不受世代限制,為國復仇,“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矣”! 齊襄公雖是個爛人,但公羊學者就事論事,仍為他的這次復仇行為點贊。 《公羊》這種百世復仇之義,緣于《春秋》對恥辱看得極重,這一點影響中國數千年。公羊儒家對恥辱的看重,源于先秦烈士風氣影響;而對恥辱的看重,必然影響到對復仇的推崇。 對于春秋時代秩序混亂,正義不能申張,《公羊》深恥之,因此他們推崇復仇的精神,鼓勵用極端的手段去討回應有的公道。 同時,《公羊》對公正的追求可以說相當地執著,他們并不相信什么來世與上天,他們的眼里只有現在與歷史。因此,他們把復仇責任加在現實中人的身上,鼓勵人們去討回自己的公正。 漢武帝要對匈奴用兵,許多公羊家們反對,但是一旦端出九世復仇之義,就沒有人再出聲。這種精神,就是春秋大義!無恥忘憂者死,知恥后勇者生。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謹記,不論“恥”,還是“恥”,望文生義,都要求入耳入心即止。對外族凌加于我族的羞辱,正確的做法是讓國族同胞內心銘記傳承,教育子孫后代時時惕勵自省,但也用不著一味通過外宣揭開傷疤賣慘,吸引眼球博取同情,心里記得報仇就是了,我們完全有力量自己解決不公平的歷史遺留問題,帶給人類正義與和平。 那種總是在國恥紀念收尾時碎碎念的“祈禱和平”可以休矣,“保衛和平”才是正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