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資格證備考中,教學的含義是一個基礎且重要的考點,涉及諸多常考知識,以下為大家詳細匯總。 ![]() 一、教學的概念 從廣義上講,教學是指教的人指導學的人以一定文化為對象進行學習的活動,涵蓋了生活中各種傳授與學習的場景,像父母教孩子生活技能就屬于廣義教學范疇。狹義的教學,則特指在學校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活動 ,這是我們在校園環境里常見的教學形態,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課程安排和教學計劃。教學是學校實現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活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構成完整的教學。 二、教學與教育、智育的關系 教育是一個更為寬泛的概念,它包含了一切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和體力、影響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動,教學是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和途徑。而智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側重于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發展學生的智力 ,教學則是實施智育及其他各育(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的基本途徑。也就是說,教學不僅能實現智育目標,還能通過不同教學內容和方式促進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它們是途徑和內容的關系。 三、教學的基本任務 1. 基礎知識與技能掌握:引導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技巧。例如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四則運算規則,這是后續學習更復雜數學知識的基礎。 2. 智能發展:發展學生智能,特別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造力。像在科學實驗課上,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分析結果,從而提升他們的觀察、思考和實踐能力。 3. 體力提升:發展學生體力,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學校的體育課、課間操等教學活動,就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之余鍛煉身體,擁有健康體魄。 4. 審美情趣培養: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能力。通過美術、音樂等藝術課程教學,引導學生欣賞美、創造美。 5. 品德與個性塑造: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在語文、道德與法治等課程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 。 四、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1. 備課:這是教學工作的起始環節,是上好一堂課的先決條件。教師要做到“三備”,即備教材,深入研究教材內容,把握知識重難點;備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和興趣特點;備教法,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還要制定“三計劃”,學年教學計劃、學期教學計劃和課時計劃。 2. 上課: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一堂好課的基本要求包括目標明確,教學目標清晰可達成;重點突出,能讓學生抓住核心知識;內容正確,知識傳授準確無誤;方法得當,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表達清晰,教師語言簡潔明了、邏輯清晰;組織嚴密,教學過程有條不紊;氣氛熱烈,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 3. 作業的布置與批改:作業內容要符合課程標準和教科書要求,且具有代表性,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分量要適當,難易要適度,避免學生負擔過重或過輕。布置時要向學生提出明確要求,并規定完成時間 。教師要經常檢查和批改學生作業,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 4. 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通過測驗等方式檢查學生學業成績,其中測驗的效度指能測出所要測量屬性或特點的程度;信度是多次測量結果的一致性程度;難度指測驗試題的難易程度;區分度(鑒別力)是對考生實際水平的區分能力 。 這些關于教學含義的常考知識點,不僅是教師資格證考試的重點,也是未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理論基礎,大家一定要扎實掌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