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現代都市尋幽訪古,想不到能找出這么多好玩的地方:City Walk一整天
站在羅馬廣場抑或向東穿過窄巷,無論從哪個角度都無法看清法蘭克福大教堂的主立面。它被很多建筑包圍著,距離近到你都無法找到合適的位置給教堂的正臉拍張全身照。對于“皇帝大教堂”(Kaiserdom)這一稱號而言,周圍的民用建筑蓋得這么近大有不敬之嫌。要知道這里可是自1356年起被正式確定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選舉、自1562年起又兼為皇帝加冕的尊貴之地。相比昔日不可一世的地位,如今的大教堂只有尖塔從空中探出頭來或在巷尾倚出半個身位,賣力地向人們招呼:“我在這里,快過來朝覲吧。”
 法蘭克福大教堂的全稱是羅馬天主教圣巴多羅買皇帝大教堂。名稱中的dom這個詞在德語里通常是主教座堂的意思,所以谷歌地圖將地點標注為法蘭克福主教座堂,但實際上縱觀此教堂的整個歷史,從未有任何一位大主教駐座于此。之所以冠dom之名,皆因其為皇帝加冕之地,具有崇高的榮譽地位。我們姑且就模糊地稱它為大教堂好了。 這個位置出現教堂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紀的墨洛溫王朝。8世紀加洛林王朝統治時進行了第一次擴建。843年《凡爾登條約》將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后,東法蘭克國王又對這里做了第二次擴建,并命名為圣救世主教堂。1152年腓特烈·巴巴羅薩在這里當選新王,首次確定將國王選舉地常設于此。13世紀上半葉,教堂得到耶穌12門徒之一圣巴多羅買的頭骨遺骸后,于1239年奉圣巴多羅買為主保圣人并第三次擴建。1356年查理四世頒布《黃金詔書》確認法蘭克福為帝國皇帝法定選舉地。為與這一身份相配,大教堂進行了最轟轟烈烈的一次擴建,基本形成今日的規模。有意思的是,由于這里不是主教座堂,沒有一位大主教愿意牽頭為這次擴建出資,最終法蘭克福市議會承擔了主要責任。 走到塔樓跟前,我們驚奇地發現通常作為教堂主立面和主入口的西面竟然沒有門。據說塔樓的設計師馬德恩·格特納考慮到塔樓距離西邊的建筑太近,如果開西門會有一定不便,于是只在塔的南北兩側設計了門戶,西窗下則是一堵墻。這位格特納就是前面提到過的法蘭克福市長齊格弗里德的墓碑設計者。他從1395年到1430年去世一直都是法蘭克福的建筑大師,為法蘭克福留下許多不朽之作。格特納將塔頂設計成皇冠的樣式,提醒大家這里是皇帝加冕的至尊之地。但由于缺少資金,他的繼任者在16世紀只用一個平淡的弧頂草草收尾。19世紀一場大火后的重建給塔樓帶來新的生機,格特納的方案重新被采納,塔高也最終定格在94.75米。1944年空襲幾乎讓教堂屋頂燃燒殆盡,而這座高塔卻奇跡般得以幸存。
 相比于西塔下略顯樸素的小門,大教堂最豪華的大門是它的北門,也稱皇帝門。新當選的皇帝就從這道門步入教堂完成加冕。它建于1350年,不過當時只有圣母子雕像,其它雕像的位置直到1884年才填滿。圣母子旁邊是丈夫圣約瑟夫,兩邊是瑪利亞的父母圣約阿希姆和圣安妮。玫瑰花窗上方是耶穌基督及其12門徒,最左邊是這里的主保圣人圣巴多羅買,他被剝皮殉道因此將自己的皮掛在肩上;最右邊是神圣羅馬帝國的創始人查理曼大帝,同時也是這里的另一位主保圣人。玫瑰花窗兩邊以最后的審判為主題。最上方橫排應該是四位福音書作者。最下方的銅門為德國現代雕塑家漢斯·梅特爾(Hans Mettel,1903-1966)設計,門上的浮雕刻畫了圣經中幾段有關家庭的故事,比如右下角描繪的是亞伯拉罕欲殺以撒獻祭。 西北邊外墻上有個圣巴多羅買殉道的浮雕,也是漢斯·梅特爾創作的。 游客的入口在塔樓的北面,進入后首先來到塔樓正下方的門廳。德國雕塑家漢斯·巴克芬(Hans Backoffen,1470-1519)創作的《耶穌受難群像》再現了耶穌在各各他山骷髏地被釘十字架的情景,兩邊十字架上是與他同時被釘的兩名犯人,十字架下跪著哭泣的是抹大拉的瑪利亞,手持長矛的是行刑官朗基努斯,兩旁是悲傷的圣母和圣約翰。這件作品創作于1509年,原本位于教堂外東北角的墓地,現在那里擺放著一件復制品。 從門廳向東望,眼前呈現出一座側廊與中殿屋頂等高的廳堂式教堂內景?!皬d堂式教堂”我們在英國的布里斯托看到過,在英國不常見卻是德國哥特式最典型的樣式。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面積的紅色,它是90年代翻新時最大限度重現古代原貌的結果。由于德國盛產紅砂巖,這里的很多老建筑都采用這種材料建造。 走到中殿盡頭,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懸于半空。每個人都會不自覺地停下腳步靜靜仰望。這件撼人心魄的木雕出自德國雕塑家科尼利厄斯·安德烈亞斯·多內特(Cornelius Andreas Donnet,1683-1748)之手。 東邊是與中殿幾乎一樣長的唱詩班席位區。主祭壇屏風上部中屏雕刻著耶穌受難前一天的經歷,下部則記錄了瑪利亞懷孕生子的過程。 這座教堂不僅東邊的唱詩班席位區很長,南北耳堂也很長,使教堂整體呈現出希臘十字而非傳統的拉丁十字形狀。在北耳堂的西墻上我們發現一幅安東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1599-1641)的作品《降下十字架》。據說這是他1627年為美因茨大主教畫的,沒成想畫完后主教不愿付錢。感覺被戲耍的凡·戴克一怒之下將其捐贈給圣方濟各修道院。貧窮的修道院很快將其轉手賣掉,幾經輾轉后被奧地利收藏家的女兒安東尼·布倫塔諾(Antonie Brentano,1780-1869)得到。這位安東尼曾被大音樂家貝多芬追求,但父母安排她嫁給了法蘭克福富商。1852年她將這幅畫捐給了法蘭克福大教堂。 畫的下方是一些法蘭克福貴族的墓碑,其中右邊這個是魯道夫·馮·薩克森豪森(Rudolf von Sachsenhausen,?-1371)之墓。他在1318年被封為騎士,后來擔任過法蘭克福市長,與兄弟一起向法蘭克福大教堂捐贈了兩座祭壇。死后在墓碑上也以一名騎士的形象出現。 南耳堂中最打動人心的是奧地利雕塑家戈特弗里德·雷恩(Gottfried Renn,1818-1900)創作的《圣母無原罪》雕像。圣母清新的面龐如蠟一般細膩柔滑,自然褶皺的衣袍幾乎讓人忘卻了這是一件木雕。 這尊木雕的旁邊有個鐵柵欄門,里面是建于1355年的抹大拉的瑪利亞禮拜堂。1855年起又稱圣墓禮拜堂,因為里面擺了一件從其它地方移來的圣墓雕塑。 圣墓的右后方有道小門,不注意的話很容易錯過。那里就是對這座教堂極其重要的選舉禮拜堂。這間隱秘的小禮拜堂建于1425年,維基百科上介紹自1438年起七位選帝侯就在這里舉行正式的儀式選舉羅馬-日耳曼國王。我在現場的展板上看到說自1493年(馬克西米連一世在此當選)到1792年(弗朗茨二世在此當選)七位選帝侯在這里選舉了日耳曼國王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直到1508年教宗才正式確認選帝侯選舉產生的帝國皇帝(當時還是馬克西米連一世)無需到羅馬加冕而自動被教會認可才這么說的。如今這里成為一間用于默禱的小禮拜堂,每天下午三點到四點還展示圣巴多羅買的遺物供信徒敬拜。 在這樣一個狹小的空間里,當年的選舉是如何進行的呢?資料上說,在這間小禮拜堂的東端有個祭壇(類似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靠墻擺放七把蓋著紅色天鵝絨的椅子,背后還有覆蓋著掛毯的書架。實際上正式投票的前一天,七位選帝侯已經在市政廳的選帝侯室進行過初步溝通。選舉當天七位選帝侯盛裝來到這里。首先進行一場圣靈彌撒,祈求上帝賜予最明智的決定。所有選帝侯在祭壇前宣誓,隨后選帝侯以外的人員退出,帝國元帥負責關閉禮拜堂的大門。投票在七個人中秘密進行。結果出來后,眾人將當選皇帝請上教堂主祭壇,一起高唱贊美詩,然后由美因茨大主教當眾宣布結果。1562年起法蘭克福大教堂又成為皇帝加冕的場所,馬克西米連二世是第一位在此加冕帝國皇帝的人。但并不是每位皇帝都愿意在此加冕,在他之后的12位皇帝只有9位選擇了這里。馬克西米連二世的兒子魯道夫二世(Rudolf II,1552-1612)就不在這里,而選擇在雷根斯堡加冕。那么這里的加冕典禮又是如何進行的呢?加冕典禮同樣由美因茨大主教主持,參加典禮的嘉賓包括所有選帝侯、各諸侯國王室成員、法蘭克福市議會代表和外國使團等。美因茨大主教首先和科隆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一起為新當選的皇帝灑圣水,然后開啟一場莊嚴的彌撒。三位大主教將新當選者引上加冕祭壇,美因茨大主教為他行涂油禮。新當選者到選舉禮拜堂換上所謂的“查理曼長袍”,寓意繼承查理曼大帝的衣缽。再次回到祭壇后,美因茨大主教將象征權力的寶劍遞給他,將戒指戴在他的手上,并為他穿上皇袍。三位大主教將代表皇權的權杖和黃金球遞到他手中,并共同為他戴上皇冠。加冕的皇帝手按圣經宣誓,坐上皇帝寶座。眾人齊唱贊美詩。加冕后的皇帝下達的第一道諭旨是授予一批騎士稱號,之后剛才中斷的彌撒繼續完成。儀式結束后,皇帝在眾人的簇擁下經北耳堂出皇帝門,到市政廳的皇帝大廳參加隆重的慶祝宴會。下圖就是1764年約瑟夫二世(Joseph II,1741-1790)加冕典禮的盛況。 大教堂北側的回廊如今被改造成博物館,門票5歐。我們有博物館通票,肯定要進去看看。這是一件創作于16世紀的祭壇畫《圣殤》,中屏出自安特衛普畫家之手,兩翼則為法蘭克福畫家所作。 這本圣經由奧格斯堡出版商老約翰·舍恩斯伯格(Johann Sch?nsperger,1455-1521)于1490年印刷,是路德圣經出版前出現在德國的18種德語圣經印刷品之一,具有極其珍貴的價值和重要意義。在德語圣經出版之前,只有拉丁語版本,限制了不懂拉丁語的普通民眾直接閱讀,很容易讓一些別有用心的神父鉆了空子。德語圣經的真正普及當然要歸功于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的準確翻譯和宗教改革,但是在他之前人們所走的每一小步也都不容小覷。這本圣經里還繪制了精美的插圖,讓我這個不懂德文的人都能看出畫的是上帝將亞當的一根肋骨變成夏娃的故事。 這件綠色天鵝絨教袍制作于1350年,金色的十字架上繡著三博士來朝,下方穿紅袍施法將毒液從酒杯中分離出的是圣約翰,最下方手拿鑰匙的半身像是圣彼得。十字架周圍布滿了帶翼的天使。且不說織繡工藝的水平如何,這么多年過去了,居然能保存得如此之好,實在令人驚嘆。 當我們參觀完回廊里的展覽正欲離開時,門口的工作人員熱情地招呼我們說教堂西北的馬路對面還有個展區。原來大教堂博物館不僅展覽本教堂的珍貴藏品,還增設了第二展區展覽法蘭克福的另兩座學院教堂圣萊昂哈德教堂和圣母教堂的寶貝。這組巴洛克風格的鍍金銀像出自18世紀的奧格斯堡金匠弗朗茨·撒迪厄斯·朗(Franz Thadd?us Lang,1693-1773)之手,是用來裝飾圣母教堂祭壇的。懷抱X十字架的是圣安德魯,頭頂上有五顆星的是內波穆克的圣約翰。
 這扇畫著圣芭芭拉的彩色花窗制作于1450年,原屬于圣萊昂哈德教堂。此外,這里還展示了許多精美的圣體匣、圣杯和雕像。整個展覽雖然不是很大,但囊括了從中世紀到巴洛克時期繪畫、雕塑、紡織、印刷、花窗和金銀工藝等多種類別的藝術品,非常值得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