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之賦》 序 夫四時代序,萬物有靈。夏木陰陰,忽聞清響;高槐寂寂,乍振金聲。或問:"此何物耶?"答曰:"蜩也。昔莊生寓言,稱'蟪蛄不知春秋';屈子行吟,賦'蟪蛄鳴兮啾啾'。其物雖微,托體山阿;其聲雖細,動乎神明。今作斯賦,以彰其德。" 第一章·蟄伏篇 若夫玄冥司辰,窮陰沍寒。冰澌溶泄之前,蟄居九地之下;風刀霜劍之際,抱節(jié)重壤之中。穴土為宮,似媧皇煉石之窟;飲露為命,類夸父逐日之誠。三載而蛻,效法龍蛇之潛;五歲乃鳴,暗合星辰之數(shù)。 爾其居也,幽玄窈默。穴則深藏若虛,身則韜晦若愚。不羨蜉蝣之朝生,豈慕蜉蝣之暮死?守此貞默,以待明時。 至若歲聿云暮,律回春漸。地脈初陽,感而萌動;天行健氣,應乃振鱗。破土而出,若刑天舞干戚之勇;脫殼而飛,類莊周化蝴蝶之奇。 第二章·蛻變篇 觀夫蛻甲之時,天地為爐。上懸皎月,下映清露。首昂如泰山之峙,尾曳似弱水之流。舊衣委地,恍見萇弘化碧;新體凌虛,宛若列子乘風。 于是振羽而舞,飲露而餐。洗心于沆瀣,濯足于云漢。不食人間煙火,唯餐木末清芬。謝靈運所謂"池塘生春草",正此際光景也。 昔王子喬控鶴吹笙,宋玉賦神女解佩。今觀此蟲,亦復如是。雖無霓裳羽衣,而有金聲玉振;雖乏云車風馬,而具松風水月。 第三章·鳴唱篇 至若朱明屆節(jié),炎帝司辰。槐陰匝地,柳影垂堤。于是蟬鳴戛然,若金石擲地;高唱驟起,如鐘磬遏云。 其聲也,初如幽泉漱石,繼而裂帛驚雷。乍似湘靈鼓瑟,俄如秦青遏歌。或獨吟,若淵明撫孤松而長嘯;或和鳴,似建安諸子分題而賦詩。 昔師曠辨律,知南風之不競;蔡邕聞琴,識爨下之焦桐。今聞斯鳴,可以悟道:其清也,可以滌塵;其高也,可以勵節(jié);其久也,可以明志。 第四章·達觀篇 且夫人之在世,或比蜉蝣之朝暮,或同蟪蛄之歲時。惟此蜩也,知命不憂。嚴冬潛隱,甘守寂寞;盛夏長吟,不懼摧殘。 彼夫鷦鷯巢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而此蟲托身高樹,飲露自足。不貪倉廩之粟,不羨鐘鼎之食。其達觀也如此! 昔陶潛掛印,歸去來兮;林逋梅妻,孤山隱處。今觀此蟲,亦隱士也。雖無柴桑之菊,而有高樹之蔭;雖乏孤山之梅,而有清風為伴。 第五章·生死篇 至若生命之理,有生必有滅。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然此蟲者,雖壽不過旬月,而聲聞百代。 昔齊景公牛山泣涕,哀人生之須臾;李太白捉月沉江,嘆浮生之若夢。今聞蟬鳴,可以釋懷: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其鳴也哀而不傷。 彼夫蜉蝣朝生暮死,猶能衣裳楚楚;蟛蜞穴居泥中,尚且負甲而行。況此靈蟲,飲露餐風,高歌達旦。其生死觀,豈俗子所能測哉? 第六章·諷喻篇 抑又聞之,圣賢托物言志。蟬之清高,可比夷齊;蟬之貞默,可比顏子。彼貪夫殉財,烈士徇名;而此蟲者,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昔鮑照賦《蕪城》,嘆榮枯之有時;庾信作《枯樹》,悲興廢之無常。今觀此蟲,可以悟道:榮也罷,枯也罷,終歸黃土;生也好,死也好,且盡今朝。 彼商賈逐利,朝秦暮楚;士子干祿,脅肩諂笑。豈若此蟲,飲露自潔,高歌不輟?其諷喻之意,豈不深哉? 第七章·永恒篇 至若光陰荏苒,歲月如流。滄海桑田,陵谷變遷。惟此蟬鳴,千載如一。 昔孔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師襄撫琴,再拜稱弟子。今聞斯鳴,可以忘憂:其聲也,可以醫(yī)俗;其韻也,可以滌煩;其理也,可以悟玄。 彼夫秦皇漢武,求仙問道;唐宗宋祖,勒石紀功。終歸黃土,惟余蟬鳴。其永恒之意,豈不偉哉? 第八章·總贊篇 贊曰: 玄冥之精兮,托體山阿。 潛德隱耀兮,抱節(jié)重壤。 破土而出兮,金聲玉振。 飲露餐風兮,高歌達旦。 不忮不求兮,何用不臧? 千載如一兮,與天壤俱! 亂曰 夏木陰陰兮蟬聲咽, 飲露餐風兮志清潔。 嚴冬潛隱兮何足道, 盛夏長鳴兮天地悅。 生也有涯兮知無涯, 死而不朽兮聲不滅。 嗚呼蟬兮吾與子, 托物言志兮共此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