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周末,互聯網巨頭間的零售“補貼大戰”升級。 據悉,淘寶閃購計劃在7月5日沖刺9000萬至1億單的日訂單量。然而,7月5日深夜美團外賣搶先宣布其即時零售日訂單量突破了1.2億單。此舉是美團、阿里乃至京東在“即時零售+電商+服務”大消費混戰中,對未來入口主導權的關鍵爭奪。 在“大戰”刺激下,周一A股消費板塊震蕩拉升,海融科技、恒鑫生活、家聯科技、潯興股份、同洲電子、王子新材、吉宏股份、南京商旅、金時科技、共創草坪、惠而浦等多只消費板塊概念股漲停。 巨頭們各有看點 在這場“補貼大戰”中,美團通過外賣業務(日均1.2億單,其中餐飲超1億單)吸引用戶,交叉銷售到店、酒店、旅行等低頻服務,實現30%~40%的EBIT利潤率。但由于2025年7月發放15元大額優惠券、10元奶茶神券,短期EBIT利潤下滑250億元,主要因補貼支出和騎手社保成本上升。 作為“后來者”,京東在用戶端上線“百億補貼”,每日最高20元補貼,618期間日訂單量突破2500萬單;在商家端推出“0傭金”政策(5月1日前入駐商家全年免傭),吸引中小商家。3月起為全職騎手繳納五險一金,招聘十萬名騎手。 阿里手握餓了么與淘寶閃購,形成生態協同,精準補貼。其中,餓了么4月底啟動“餓補超百億”活動,覆蓋餐飲、生鮮等品類,且為長期性補貼而非短期促銷;淘寶閃購則推出500億元補貼計劃,非餐飲訂單占比75%(服飾、3C數碼等高毛利品類),利用88VIP會員體系降低獲客成本。 根據統計,由于各平臺業務集中方向的不同,目前,美團占超60%市場份額,阿里、京東緊隨其后,但差距難縮小,形成“一超多強”局面。 在短期商戰下,淘寶閃購上線27天日訂單破4000萬單(每秒463單),6月超6000萬單;京東618日訂單量2500萬單。 分食“大蛋糕” 各平臺的爭搶,源于即時零售是塊“大蛋糕”。 根據數據,截至2025年,我國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已達到?6500億元?,同比增長28.89%,占網絡零售額的4.2%。預計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元?,2030年或達?2萬億元?,未來五年復合年均增長率約為15%。 如今,外賣服務的邊界正在不斷拓展,不再局限于餐飲,藥品、日用品、服飾、數碼產品等品類也實現了“即點即送”。從“送餐”走向“送萬物”,即時零售正成為電商平臺新的競爭焦點。 但需要注意的是,各平臺雖短期內訂單激增,但也需承擔巨額補貼成本。 綜合多方信息,美團在2025年7月初的補貼高峰期內單日虧損約6000萬至8000萬元,單周虧損規模預計在3億元至5.6億元區間;因需平衡供應鏈投入與市場份額,京東預計未來12個月虧損260億元;阿里外賣業務未來12個月預計虧損410億元,但高毛利品類與生態引流或助長期盈利。 業內人士認為,補貼大戰對各方都有著影響,消費者短期內享受到超低價商品,長期可能形成價格依賴,平臺需承擔巨額補貼成本和系統崩潰風險,中小商家在補貼內卷中被迫承擔更高成本行業生態逐漸向“頭部化”傾斜。 A股多家公司可享紅利 對A股上市公司而言,巨頭的行動也會為物流、零售、商超、消費品牌等上市企業產生正面影響。 京東外賣日訂單量突破2500萬單,帶動騎手招聘與配送網絡擴張,A股物流合作伙伴,如順豐控股、圓通速遞等可能通過合作提升訂單量;京東為騎手繳納五險一金,年增成本約20億元,可能通過提高配送費用轉嫁至物流供應商,影響A股物流公司利潤率。 通過與美團、餓了么合作,永輝超市、家家悅等加速線上業務布局,閃購訂單增長帶動營收。紅旗連鎖、步步高通過數字化轉型提升配送效率,搶占本地市場。 在補貼對決中,茶百道等新茶飲企業單量激增,相關公司,如香飄飄、茶百道、古茗、奈雪的茶、蜜雪集團、滬上阿姨等可能受益。 在技術與服務商方面,巨頭補貼策略依賴AI動態定價與用戶畫像,科大訊飛、海康威視技術供應商可能獲得更多訂單;阿里云、騰訊云支持巨頭數據處理,A股云計算公司,如用友網絡,可能間接受益;補貼大戰提升支付交易量,A股金融科技公司,如拉卡拉,可能分享流量紅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