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研究《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課,學生在上課前做了這么充分的預習。看內容,大部分是詩句的現代漢語轉寫。所以,當老師請學生根據注釋理解詩句意思的時候,學生可以迅速地完成這個任務。不過,學生著的具備這樣能力嗎?借助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并且能夠較為流暢地表述出來,這其實是個比較復雜的任務,即便是成熟的讀者,拿到一篇較為陌生的文言或者古詩,能夠借助注釋流暢地說出來,完成起來其實也不容易。但是,學生通過提前抄寫,課堂朗讀抄寫內容等方式,輕松過關,既“欺騙”了自己,也“欺騙”了老師,自己認為自己能說出來就是會了。老師以為學生能流暢地說出來,也是會了。大家都是通過結果來判斷是否會了。忽略了這個學習過程的難度。而正是這個過程才是有價值的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能力的過程。 過度預習,遮蔽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更遑論這種預習,還是有可能從哪里抄來的。 建議大家還是不要用那種教材全解之類的,直接提供答案的書給學生或者自家娃了。學習如果舍棄了過程,只看答案,其實學習并沒有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