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經方醫學 半夏瀉心湯加吳茱萸方證 半夏瀉心湯方證 【組成】半夏五錢,黃芩三錢,干姜三錢,黃連一錢,人參三錢,甘草三錢,大棗四枚。水煎溫服 【仲景有關的論說】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149)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方解】半夏、干姜溫陽建中、祛飲止嘔,黃芩、黃連解熱而止利。飲留邪聚均由于胃氣不振,故補之以人參、和之以甘草、大棗,此治邪在半表半里陰證的上熱下寒,證見嘔而腸鳴、心下痞硬,或下利者。 半夏瀉心湯加吳茱萸方證 半夏瀉心湯加吳茱萸,吳茱萸與方中參姜棗相合為吳茱萸湯,故本方實際為半夏瀉心湯與吳茱萸湯的合方。吳茱萸湯主“干嘔,吐涎沫,頭痛者”,胃中空虛,兼有停水,水氣上沖,常見頭暈、頭痛、吐涎沫等癥狀,故胃腸有水飲者多見頭暈、頭痛。 胡希恕先生常用半夏瀉心湯加吳茱萸湯治療心下痞、腸鳴便溏,兼見頭痛者。 胡希恕先生認為“半夏瀉心湯加吳茱萸,對腸胃病而有水飲者非常好使。服半夏瀉心湯后,常有瞑眩反應,即腹中腸鳴,瀉下很多糞水,這是水毒污穢有了出路,病之將去,不必有驚,可告訴病家,中病即止,不必盡劑。” 胡希恕先生醫案 案一:劉某,男,36歲,病歷號102484。 1964年7月21日復診,服橘皮等消導藥后,腹脹反甚,噫氣不除,腸鳴并有頭痛,再為燥濕消痞之法。處方:半夏四錢,吳茱萸三錢,黨參三錢,栝樓一兩,黃芩三錢,干姜三錢,黃連三錢,大棗四枚,炙甘草二錢,三劑。 7月24日三診:藥后諸癥好轉,但未盡除,仍宜照服原方以消息之三劑。 原按:腹脹腸鳴,噫氣不除,且有頭痛,以半夏瀉心合小陷胸及吳茱萸湯治之。 案二:白某,男,37歲,病歷號129951。 1964年7月21日:心下滿發灼痛,五心煩熱,腸鳴便溏,頭偏側痛,脈弦數。與半夏瀉心湯加吳茱萸。處方:半夏四錢,栝樓一兩,黨參三錢,大棗四枚,黃芩三錢,黃連三錢,干姜三錢,吳茱萸三錢,炙甘草二錢,三劑。 原按:本病心下痞,腸鳴,予半夏瀉心湯。心下滿灼痛合小陷胸湯。偏頭痛再合吳茱萸湯。用藥僅九味,實括常用的三個經方方證。如果沒有便溏,或有口干苔黃,胡老常加生石膏一兩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