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依附漢字,而生的一項中華獨有藝術,最早可追溯到甲骨文,依據物品外型,塑造字型,或者采用符號,將其刻于石板,和牛肩、胛骨和龜殼等,以此記錄事件,隨著漢字的逐步完善,以及便捷記錄過程,人們不再刻印,而是改用獸毛,或者植物纖維制成的原始書寫工具。 比如1980年陜西臨潼姜寨村,發現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硯、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從彩陶的紋飾花紋中,能看出毛筆描繪的痕跡,由此可知,早在5000年前,就已出現類似毛筆的筆,商代甲骨文中,亦有手握筆樣子的象形字。 ![]() 戰國楚墓里,曾出土一支竹管毛筆,史籍也有記載,講述秦代蒙恬造筆的傳說,至于中華最早的毛筆字真跡,則是1965年-1966年,在山西省侯馬市秦村出土的春秋文物——《侯馬盟書》,上面是春秋戰國時代, 晉國世卿趙鞅同卿大夫間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 ![]() 當時出土5000余片玉片,能辨識文字的就有653件,其總字數約3000余字,最大的長32厘米、寬約4厘米,較小的則長18厘米、寬僅2厘米,以大篆(或草篆)體寫于玉片之上,分朱書、墨書兩種,這是其中一幅,距今已有2500多年。 ![]() 我們常見的書法,經過后世簡化,多是行書或楷書,最復雜的草書,乃是簡化極致的結果,而篆書則是與之對應的,另一個極端,它由“象形字”演變,揭露書法“原始樣貌”,筆畫繁復,線條纏連,尤其是這種大篆,好似一串神秘符號,難辨字型,當代99%的人看不懂。 ![]() 而且篆書的筆畫繁多,書寫費時,現代人創作或學習,極少選擇大篆,多用干練、平直的楷書入手,這一書體遭到冷落,不過換到學習角度,篆書的筆法醇和、古樸,沒有刻意雕琢和粉飾,多用平動筆法,更易上手臨摹,就像這幅“盟書”,筆畫干練銳利,醇厚自然。 ![]() 多用中鋒運行,遇見轉折處、銜接處,則是轉換筆鋒,勢態方勁,筆畫干練率真,同時也不乏活潑靈動,體勢方面,不求平整,比如“上”,呈現一種弧形,整體向下沉,極具妙趣,目前“侯馬盟書”藏在山西博物院,被評為館內的十大國寶之一,亦是1949年以來中國考古發現的十大成果之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