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8年,尚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恢復元氣的歐洲,此刻再度爆發戰爭,但戰場卻聽不見往日的槍炮聲,不僅如此,戰場的前線還在昔日的歐陸強國——德國身上” 撕裂鐵十字 1944年6月,隨著諾曼底登陸與蘇軍在東歐地區的持續進攻,盟軍與蘇軍在納粹德國的東西兩線展開大規模反攻,昔日獨霸歐陸的德意志第三帝國此時面對戰局已無力回天。 在盟軍看來,推翻納粹德國已成為時間問題,但對于日后世界新格局的確立,以及處置即將戰敗的德國,盟軍和蘇聯卻各有各的想法。因此,為制定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以及新興列強(這里指戰勝國)的利益分配計劃。1944年7月19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致函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希望再次舉行美、英、蘇三國首腦會議。經過多方努力,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英美蘇“三巨頭”在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召開三國會議以瓜分戰后德國。這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雅爾塔會議”。 雅爾塔會議的“三巨頭” 經過一周的會議商討,三國關于德國的戰后處境,正式達成以下共識(這里指會議重點而非最后協定): 1.戰后德國本土和柏林城區將被分成四個占領區。在德國統一前,柏林將由四國占領。 2.戰后的德國將會進行非軍事化與去納粹化。 3.懲治納粹戰犯。 但由于諸多原因,最后表決的結果,即就未來德國問題之處理,雅爾塔協議相當含糊,這就給后來二戰結束。盟國內部處理德國劃分問題帶來了數不清的“空白空間”。 1945年4月30日,包括希特勒在內的一眾納粹高官在柏林地堡內自殺,納粹德國宣布投降。這既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事告一段落,同時也意味著: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和蘇聯的“戰時同盟”關系即將結束。 至二戰結束,蘇聯通過一系列軍事行動,占領了許多原先與納粹德國控制或結盟的國家,如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而美國和西方盟國則控制了西歐諸國。而對于戰爭主謀——德國,英美等西方盟國與蘇聯則依照戰時的協議準則對其進行拆解。根據1944年雅爾塔會議與1945年8月的“波茨坦協定”要求,德國被迫割讓奧德尼斯河以東的所有領土,包括在戰前屬于德國的東普魯士地區也被蘇波兩國奪取(立陶宛的梅梅爾地區也已歸還),西里西亞地區則劃歸波蘭領土。而至于剩下的德國領土,在1945年6月5日時,四國駐德占領軍總司令在柏林正式聲明:把德國分成4個部分,東區歸蘇、西北區歸英、西南區歸美、西區歸法。而柏林城也將由四國共同劃分,并暫時由由“盟國管制委員會”領導下的“盟國柏林城防司令部”統一管理。看起來,盟軍和蘇聯對于德國的劃分問題已經解決。可是就如同我們所說的那樣,當舊有的敵人消失之后,意識形態及其對立的美西方國家與蘇聯之間的“同盟”關系也逐步消散。 歐洲復興 二戰結束之時,昔日稱霸世界的列強早已淪落,英國失去了眾多的海外殖民地,二戰前在遠東確立的軍事霸權更是被日本迅速摧毀,即使二戰結束時英國的身份仍然為戰勝國,但其國力早已大不如前;法國則是在六周內被德軍光速推至巴黎城下,不得不與德國簽訂停戰條約并建立維希法國這一傀儡政權,即使是戴高樂率領的自由法國軍隊也要一直等到1944年才能重返故土。更不用說被戰爭完全摧毀的德國、意大利兩國。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摧殘,此時的世界霸權,早已從英法德轉移到了美國、蘇聯兩大強國之中。 意大利卡西諾戰役后的破敗之景 即使是從民眾的角度也是如此,哪怕在戰爭結束后,大半個歐洲依然難以從數百萬人的死傷中平復。戰火遍及了歐洲大陸的大部分,所涉及的地域面積遠大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由于戰時的持續性轟炸,歐洲許多著名城市,如倫敦、華沙、柏林、布達佩斯等的工農業生產與文化資源均遭受嚴重破壞,特別是交通運輸業遭受破壞最大,以至于西歐的眾多小城鎮與農村與外界的聯系幾乎斷絕。到1947年,歐洲經濟依然徘徊在戰前水平以下,并幾乎看不到增長的跡象。食物匱乏,供暖問題無時無刻困擾著戰后的各國人民。 而在除蘇聯外的盟軍陣營里,盟國當中相對受損最少的國家就只有美國了。由于德意日三國皆無法進攻美國本土,加上美國獨特的地理位置,這就使得其本土所受的損失比較有限。縱使美軍在二戰當中也付出了數十萬名士兵的代價,但支撐國家運轉的重要支柱,如工業設施、交通線路、黃金儲備等皆無因戰爭造成的重大損失。相反,美國在兩線作戰(即應付歐洲戰局和太平洋戰爭)之時仍可以向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盟國投送海量的軍需物資。 當戰爭結束之時,西歐諸國皆一片狼藉,糧食短缺正困擾著歐洲民眾,而哪怕是戰勝國政府也因財政告罄而陷入困境(比如介入希臘內戰的英國政府就因財政問題而從希臘撤軍),在這時,美國率先進行援助。從1945-1947年間,美國通過戰時的“租借法案”以及部分雙邊援助協定,向西歐部分國家投入了約90億美元的重建資金。包括當時剛剛成立的聯合國,其提供的人道主義援助資金也大多來自美國。 其實與之后通過占領區與衛星國彌補自身損失的蘇聯類似,在馬歇爾計劃創造之前,美國國內普遍存在著“完全榨干戰敗的德國,以遏制德國崛起和彌補美國損失”的論調,其中著名的代表則是由美國財政部部長小亨利·摩根索于1944年9月提出的“摩根索計劃”。 時任美國財政部長的小亨利·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本身就是德國猶太人出身,因此他不可避免地將對德仇視的個人情感融入到計劃當中。而計劃本身也很激進,即:德國徹底非工業化和重新農業化,這里的農業化用摩根索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使德國的經濟退回到100年前德國農民的水平”。為此,摩根索甚至計劃戰勝之后的盟國將拆除德國境內的一切重工業設備,甚至對德國重工的核心地段魯爾區進行“非工業化”處理。盡管羅斯福曾表示一定的支持,但在丘吉爾和斯大林看來,完全摧毀德國并使其倒退百年顯然是不現實的。丘吉爾曾言“其(指摩根索)把自己的想法引向超邏輯的結論”。 戰后占領初期,美國雖然也確實出臺了有關限制德國恢復工業化的方針。然而,德國本就是歐洲最為重要的工業國之一,過分削弱戰后德國反而導致了西歐諸國的恢復能力下降,而美國對德當局還更需要提供大量物資用以穩定局面。最后反而變成了“美國抬高自身成本削弱德國”的尷尬局面。(圖為意圖將德國劃為南北兩國,榨取德國資源的“摩根索計劃”) 此外,德國內部環境與大蕭條也影響著“完全榨干”的對德政策。1947年的德國領土相比戰前又縮水了一圈。例如,西里西亞工業區被波蘭占領、前面提到的“龍興之地”——東普魯士也脫離德國、煤鐵資源豐富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重新歸回法國,加上二戰末期遭受重創的魯爾工業區,現在的德國,是一個幾乎已經被完全剝奪了生產能力的國家,在這種情況下,“榨干德國”已不現實。同時,1929年爆發的全球性大蕭條,使得歐美各國政府看見了因經濟蕭條所引發了一連串動蕩事件,政府干預經濟的模式被更多人認同,并要求應用于歐洲的戰后重建中。 經過多方努力以及持續的爭論(西歐各國對于德國的依存程度與關系各不相同,對于自由貿易和歐洲一體化也有著自己的小算盤),加上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爆發二月革命(捷共執政)之后,馬歇爾計劃得到國會通過。1948年4月3日,時任美國總統的杜魯門簽署了馬歇爾計劃,計劃援助數額為135億美元,為期四年。同年7月,配合計劃展開實施的經濟合作總署(Economic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簡稱“ECA”)開始進入正式運作。“歐洲復興”開始了。 由于篇幅有限,此處并不完全展開馬歇爾計劃的各項安排。但總體來說,馬歇爾計劃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從1948年馬歇爾計劃得到通過,至1951年如期終止的三年時間內,接受馬歇爾援助的歐洲國家的國力得到了快速恢復。至1952年,多數國家的農業水平持平甚至超過了戰前階段。盡管部分學者對于馬歇爾計劃影響歐洲后幾十年的經濟騰飛這一觀點表示爭論,但該計劃的總體效果還是被絕大多數人所認同,即馬歇爾計劃確實減輕了歐洲重建過程中的許多困難。此外,伴隨著西歐政壇、社會趨于穩定,原本在戰后動蕩時期影響頗大的各國共產黨逐漸走向衰弱,由馬歇爾計劃催生的美國和西歐之間的貿易關系也鞏固并推進了北大西洋同盟。總之,美國通過經濟援助計劃,成功地將昔日的西歐諸國納入自身陣營,進一步增加了抗衡蘇聯的實力。 從互信到猜忌 在二戰末期瓜分戰后德國時,盟軍與蘇聯的關系還算看得過去。例如早在德黑蘭會議期間,英美為首的盟軍就充分考慮到蘇聯在東線戰場上的巨大犧牲,為充分照顧蘇聯利益,在一開始的三國占領區提議當中將占全德40%面積的領土(其中包含占全德33%的生產資源)都交由蘇聯占領。盡管美國一開始就表現出對于蘇占區過大的憂慮,然而當蘇軍已經接近德國邊境,而盟軍尚在德國原邊境線徘徊之時,美國也不得不匆忙地表示接受原英國方案中蘇占區的劃定范圍。 然而我們前面也提到了,伴隨著納粹德國的無條件投降,盟軍與蘇聯的“同盟”關系也迅速走向解體。取而代之的則是美西方國家與蘇聯自立國起就存在的意識形態矛盾。而在戰后德國身上,兩大陣營矛盾的核心就是前不久瓜分完的那座城市——柏林。 二戰結束后,德國由美、英、法、蘇四國分區占領,而位于蘇占區包圍下的柏林又分為四個占領區。這樣一來,美、英、法三盟國就存在一個問題:即西柏林對于三國占領區而言是塊“飛地”,穿越蘇占區對西柏林進行補給就成了亟需解決的事情。初期,盟軍與蘇聯關系尚可,且都認為現階段對于德國的分區占領只是短期的決定,以至于雙方很快就達成關于空中走廊的協定,協定要求蘇聯劃出三條經過蘇占區直飛西柏林地區的空中航線,美英法的飛機沿著這些航線行駛時不必事先通知蘇聯,此外,由蘇聯為通航飛機提供雷達服務。而蘇聯則按照協定進行空域協助。 西柏林三條空中走廊 然而,隨著美蘇冷戰的開始及加深,美英與蘇聯在德國的問題上矛盾逐漸加深。蘇聯方面,包括斯大林在內的蘇聯高官在丘吉爾的“鐵幕演講”后都已看清英美等西方國家“反共反蘇”的現實戰略;同時,為更好的對外輸出革命,蘇聯也并不滿足于這40%的德國領土,而是積極尋求統一德國,意圖效仿波蘭等國建立一個親蘇、或者至少不反蘇的德國政府。而美西方國家方面,面對手握最多德國領土,且試圖謀求建立親蘇政府的蘇聯,將三國占領區合并一處,就可以對蘇聯占領區形成部分優勢;如果能夠更進一步,即在三國統一后的占領區內建立親西方的德國政府,則對英美等國來說更加有利。 而美國、蘇聯為對外輸出本國的意識形態,也已在世界其他地區進行對峙。在朝鮮半島,已無合作可能的美蘇雙方于1948年分別建立了大韓民國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希臘,由蘇聯、南斯拉夫支持(后僅南支持)的希臘共產黨則與受美國干預援助的希臘政府對峙;在捷克斯洛伐克,由蘇聯支持的捷共在蘇聯控制的捷克斯洛伐克地區奪取政權的“二月事件”則引起西方國家進一步的擔憂。這些對峙使得美蘇雙方的不信任感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沖突一觸即發。 封鎖 1947年1月,英美兩國的德國占領區完成合并;到了7月,美屬德占區直接被列入馬歇爾計劃援助名單內;同年,美國通過在薩爾地區的優惠政策,使得法國也讓出自己的德占區。英美法這么一通操作,確實是讓蘇聯人看懂了:美西方國家想將自己的德占區打造成冷戰對峙的“橋頭堡”。為推進蘇聯統一德國的計劃,同年11月,蘇聯代表團訪問倫敦并于西方國家進行談判。然而由于根本矛盾無法處理,會議最終無實際性進展。 深感與蘇聯已“無話可說”的美西方國家在1948年2月將比荷盧三國代表拉來倫敦,共同召開明顯繞過蘇聯的“六國會議”,會議最終達成了法占德區與英美占德區相互調整經濟政策,建立制憲的西德國家的統一方針。很明顯,在蘇聯看來,討論德國問題卻繞過蘇聯——這一在德國問題上的主要負責人的舉動,無疑是對蘇聯政府的“無言挑釁”。既然美西方為了西德繞開了蘇聯,那么蘇聯對眼皮子底下的西柏林,也做出了一些“小舉動”。 1948年3月,蘇聯開始針對西柏林的交通進行管制;4月23日起,蘇聯突然宣布:對經過蘇占區前往西柏林的所有車輛一律進行嚴格檢查,其試圖通過“局部封鎖”的舉動迫使英美法放棄建立西德國家的計劃。然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遏制蘇聯的對外輸出,無視蘇聯做法,于1948年6月正式確定三國占領區合一,6月18日,美英法通過決議,決定在新占領區推行首次幣制改革,發行了“B”記德國馬克。 這里可以簡要說明一下。由于納粹德國覆滅,導致戰前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德國貨幣——帝國馬克再度陷入通貨膨脹的絕境。且蘇聯在占領初期的策略是以掠奪德國本國資源為主(用以彌補蘇聯缺失),這就導致蘇聯在戰后大量超發帝國馬克,造成帝國馬克信譽徹底崩壞。至改革前,德國境內存在著數種不同行制的馬克在地下黑市內流通。面對經濟危機,西德占領區進行幣制改革倒也看起來很正常。但由于貨幣對于國家主權的意義重大,對于蘇聯來說,繞過蘇聯私自進行幣制改革,就已經相當于宣告:美英法對西德占領區及西柏林擁有完全控制權。這直接挑戰了蘇聯在德國問題上的話語權。 1948年6月30日,眼見西德建立已成既定事實,蘇聯方面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下令切斷西占區和柏林之間的水陸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應電力和煤炭。只保留之前協定規定的,從西德往西柏林的三條空中走廊通道,而這次事件,史稱:第一次柏林危機。 按照蘇聯的構想,一旦自己完全控制了西柏林的水陸交通后,西柏林必定難以生存下去。彼時的馬歇爾計劃尚未展開,西柏林城區內不僅有大量的殘垣斷壁,更有急需生存的200萬人(一說法為250萬人),西柏林自身存儲的煤炭僅夠維持一個半月的發電量;更為要命的是,西柏林居民每天所需的物資總量至少就要4500噸左右。蘇聯領導層認為,雖然蘇聯未關閉西德占領區與西柏林之間的三條空中走廊,但蘇聯人認為以空運支撐西柏林運轉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此龐大的物資供應大概率會拖垮美國,從而使其放棄對西德與西柏林的建國要求。于是乎,蘇聯在頒布自己的幣制改革后,已開始“靜候佳音”。 然而,美國人卻并不打算撤離。美國政府做出判斷:如果美方在西柏林問題上做出讓步,極有可能導致包括六國會議的所有決議將完全崩潰。因此,包括總統杜魯門在內的許多美國政要都主張留守西柏林,并最終得到支持。 除此之外,曾執行過著名支援行動——“駝峰航線”的美國航空兵,其空軍實力(1947年美國將航空兵力量整合為“美國空軍”)也早已不容小覷。得知西柏林市民正處于物資短缺的危機當中之時,美國迅速調配航空力量趕赴德國。據統計,在柏林危機之前,美國空軍所能調動的運輸機為102架C-47運輸機與2架C-54運輸機,但到了7月底,也就是危機徹底爆發的一個月后,在美國軍事空運局的不懈努力下,包括加勒比海、日本地區在內的共計70余架飛機也陸續抵達。英國也從英聯邦國家當中調取部分民用飛機進行支援。據統計,至少有180架C-47運輸機參與此次行動。而此次空運行動(美國將這次空運稱為“運糧行動”)的結果也足以讓蘇聯人倒吸一口冷氣:從1948年7月至1949年9月,英美飛行員駕駛運輸機空投了約233萬噸除淡水(當時西柏林正常供應淡水)外的各類型物資,飛行架次達到恐怖的27萬架次,甚至平均30秒就有一架飛機降落在西柏林機場。在付出七十名飛行員失事殉職,總耗費240億美元的代價后,美國總算保住了西柏林。 看見美國“有錢就是可以為所欲為”的氪金行為,縱使是蘇聯此刻也無力承擔后續的損失了。加上“柏林空運”期間,以康拉德·阿登納為首的德國政客已開始推動西德制憲,深知無法改變現狀的蘇聯也只能于1949年5月12日,即西德占領法公布當天撤銷封鎖。第一次柏林危機結束。 尾聲 延續324天的第一次柏林危機(1948-1949)是冷戰初期美蘇兩大陣營對峙的高潮階段。對美國、蘇聯、以及處于風暴中心的德國都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對美國而言,一次柏林空運直接向當時百病纏身的西歐諸國展示了“世界霸主”的威懾能力,同時也證實了美國強大的物資調配能力與后勤保障能力,極大地提升了美國在西方國家里的國際形象。同時,對西柏林進行空運,也表現出美國在冷戰當中逐漸習得的“外交博弈”,即當封鎖事件爆發后,美國并不立即訴諸戰爭,而是借助現有空中走廊進行空投補給,這也在某種角度上規避了因擦槍走火所可能引發的“”。同時還催生了日后的“北約”成立。 對蘇聯來說,第一次柏林危機的封鎖算不上完美,蘇聯挑起柏林危機,目的是為了通過封鎖西柏林的交通,迫使英美法軍隊撤出西德與西柏林,改變西柏林的四國共管的地位,從而根除西方國家在東歐的殘余影響,確保蘇聯在東歐地區“安全帶”的建立。但蘇聯低估了美國保住西德占領區以及西柏林的決心,同時也錯判了美國空軍的真實實力,甚至于到封鎖后期,蘇聯自身的后勤保障也出現了相當大的問題而無力維持。危機之后,西柏林民意幾乎一邊倒的局面更是坐實了其失敗的事實。 對德國來說,第一次柏林危機徹底使得德國成為了東西方對峙的前線地帶。隨著1949年9月、10月西德政府與東德政府的先后成立,德國正式分裂為東德與西德。昔日的“四國共管”局面演變成為如今的“永久分裂”。但西柏林的封鎖只是開始,1958年、1961年,柏林都再次爆發了危機,而1961年的第三次柏林危機則直接導致東西柏林就此別離,直到1990年。德意志民族才迎來了真正的統一……(圖為后兩次危機的照片之一) |
|
來自: licht3jh8evr0j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