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 ”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翻開《資治通鑒》,總覺得那些泛黃紙頁間飄出的不是墨香,而是千百年前的嘆息。 司馬光編纂在這部史書時,大概也想讓后人們看看,這世上最難參透的從來不是治國方略,而是人心。 x 智伯瑤要地那出戲,像極了市井里橫行霸道的無賴。 他大喇喇地伸手向韓康子、魏桓子索要萬戶之邑,還得意洋洋地說:“不給?我有的是法子讓你們后悔。” 韓家的段規氣得臉色發白,卻壓低聲音勸主公:“先把地給他,讓他更驕縱些。” 這話里的憋屈,就像被人踩在腳下還得賠笑臉。 魏家的任章也在一旁嘆氣:“想打敗他,就得先助長他的氣焰。” 你看,這些平日里響當當的人物,被逼得只能用這般委曲求全的法子。 直到晉陽城外大水漫營,智伯還醉醺醺地指著魏桓子的肩膀調笑,卻沒發現對方攥緊的拳頭里全是冷汗。 他淹死在自己釀的苦酒里時,大概還在想:這些人怎么敢反我? 殊不知,被貪欲蒙住雙眼的人,早看不見旁人眼里的恨意。 主父偃的故事,讀來讓人既恨又嘆。 這窮書生早年四處碰壁,遭盡白眼。 一朝得了勢,就像餓極的人撲向宴席,什么都想抓在手里。 他收燕國的金子,逼得齊王自殺,連親兄弟都看不下去勸他收斂。 他卻紅著眼眶喊:“我早年受了多少苦,如今再不風光,就沒機會了!” 這話里藏著多少不甘和恐懼。 當他被投入大牢,曾經那些捧著禮物上門的人跑得比兔子還快,只有個叫孔車的人愿意替他收尸。 他在牢里望著鐵窗外的天空,會不會想起年輕時在街頭凍得發抖的自己? 《資治通鑒》里那句“貴極富溢,物盛則衰”,說的哪里只是道理,分明是無數人用血淚換來的教訓。 最讓人眼眶發熱的,還是唐太宗和魏征這對冤家。 記得有次魏征在朝堂上直愣愣地頂撞太宗,當著滿朝文武的面把皇帝的面子撕得粉碎。 太宗回宮后臉漲得通紅,對著長孫皇后大罵:“早晚要殺了這個鄉巴佬!” 皇后卻不慌不忙換上朝服,規規矩矩行了大禮:“恭喜陛下,有這樣敢直言的大臣,不正說明您是明君嗎?” 這話像盆涼水,澆滅了太宗的怒火。 后來魏征去世,太宗親自撰寫碑文,望著凌煙閣上魏征的畫像,忍不住老淚縱橫:“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啊。” 這哪里是什么君臣,分明是兩個為了家國理想,吵吵鬧鬧卻又彼此信任的老友。 讀這些故事,常常會想起老家巷口的茶館。 說書先生敲著醒木講古,臺下喝茶的老漢們跟著嘆氣搖頭:“這人啊,就是看不清自己。” 可不是嘛,智伯看不清自己的狂妄,主父偃看不清自己的貪婪,而唐太宗幸虧看清了魏征的赤誠。 千百年過去,朝堂變成了職場,權謀化作了人情,但人心的彎彎繞繞卻從未變過。 如今我們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頭,偶爾停下腳步,或許能在《資治通鑒》的故事里,看見自己的影子。 那些掙扎、那些抉擇、那些在欲望與良知間的搖擺,古人早就經歷過,也用血淚寫下了答案。 這答案不是教我們算計,而是讓我們懂得:待人多些真誠,對己少些貪婪,在這紛繁世間,或許就能走得穩當些。 畢竟,活得通透的人,不是精于權謀,而是看懂了人心,守住了本心。 以上內容(包括圖片及視頻)為創作者平臺"快傳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