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家訓》有言:“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教育孩子,宜早不宜遲,這樣的道理,很多父母懂得。 看行動,父母會給孩子早教,輔導班,旅游等機會,讓孩子盡早有技能,長見識。 但很大一部分父母,不讓孩子知道社會多殘酷,而是一直給孩子一個完美無瑕的印象。 最終,我們相信了一句話:被父母保護得太好的孩子,逃不過社會的毒打。 01 花盆效應,在很多家庭蔓延。 花盆是一個半自然、半人工的小環境。空間不是很大,并且經人工改造后,很適合花花草草生活。 萬一下暴雨,冬天來臨,花盆還被搬到房子里。 花盆里的花草確實比野外的花草好一些,可一旦失去主人的關照,就頂不住了。花盆的容積有限,也無法應對持續干旱的意外情況。 再說了,花盆再大,也整不出一棵參天大樹。 現如今,有一大批孩子,如花盆里的花草。 孩子在學校,家庭,父母的陪同之間活動,形成一個半封閉的空間。 越來越多的父母,堅持陪讀。還每天開車接送孩子,風雨無阻。 在孩子高中畢業之前,孩子的上學放學,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都是父母安排的。孩子根本不要操心,盡管專注學習。 可是父母有沒有想過,孩子讀大學,還能去陪嗎?可是可以,但顯得不太現實。 也有一些特別的日子,父母沒辦法接送孩子。比方說,父母都要加班,臨時出差。 這麻煩就來了,父母從不告訴孩子獨自回家的方法;孩子獨自走路,獨自活一天,不知所措。 我們還見了很多父母,只盯著學習,而不注重道德的培養。孩子成長路上,小錯不斷。 等孩子長大了,大錯誤就來了,還不自知。 見過很多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不知不覺就培養了享受型的孩子,啃老的孩子。 孩子大學畢業后,還是沒有謀生的手段,或者沒有謀生的欲望。 見過很多父母,給孩子早就準備了婚房,第一筆資金,孩子成年后,完全可以不奮斗。 隨著時間的推移,花盆總有一天會徹底打破,花盆有保質期啊。孩子忽然被推向社會,完全沒有父母的保護,那真的很可怕。 02 “華中農大學生虐貓事件”,其本質就是孩子無知,被社會毒打。 我們看一個具體的例子:早在2024年,有多名網友發現,華中農業大學里有10余只流浪貓接連死亡,并且是人工所為。 學校和民警進行了調查,發現蘇某某有重大嫌疑。其同學也忍無可忍,站出來指證。 蘇某某對貓的行為,極度殘忍,最終被學校嚴重警告處分。 本意是,事情如一陣風,過去了就過去了。 到今年六月份,蘇某某經過考試,面試等,成為了桂林市某事業單位的考察對象。 有細心的人發現,其應該就是虐貓的同學,要有關部門核查。這一查,果真如此,蘇某某被取消錄用資格。 無獨有偶,2024年南京大學考研復試中,某高分考生因虐貓視頻曝光被拒錄;2025年初,浙江某事業單位擬錄取人員因炫耀自己虐貓,最終被淘汰。 我們真的為孩子考上大學,就萬事大吉了嗎?不是的,孩子最終是要推向社會的。
多少孩子,十八歲的時候,還是一張白紙,輕輕松松被周圍的環境污染了。 多少孩子,長高了,比父母還高,但心智不成熟,非常天真,也沒有應對問題的方法,不知道如何判斷自己的行為,外人的善惡。 父母一直強調,孩子年幼無知。到頭來,變成了成年無知。 無知,不是讀書不多,成績不好,家庭背景不好,而是不懂得做人、慎獨、慎眾、混社會等。 當孩子為自己的無知買單的時候,肯定是慘不忍睹的局面了,甚至一輩子都困在一次錯誤之中。 人的無知行為,會被社會貼標簽,還難以撕掉。 03 在一定的時候,父母很有必要向孩子還原社會的殘酷。 做父母的,是孩子的引路人;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也是一輩子的學校。 不讓孩子在花盆里成長,多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這才是父母的遠見。 第一,帶孩子去參與社會活動。做公益,可以看到窮人的生活狀況;看黑惡勢力打擊展覽,引以為戒;打暑假工,感受賺錢難...... 第二,說一說父母栽過的跟頭,不要讓孩子在同樣一個坑里,幾次跌倒。 第三,不要盲目富養孩子,談一談家庭的狀況。也看看別人是如何省錢,存錢的。學會與人談錢,避免被騙。 第四,父母正在經歷的苦,不要一直藏著掖著,要和孩子一起去面對。孩子參與父母的生活,那就是陪著父母一起闖蕩社會。 第五,不要想象孩子很脆弱,每次跌倒,都會自己爬起來。有的摔跤,是應該早點的,避免以后狠狠栽跟頭。 讀書成績好,真不是孩子唯一要做的。一定要引導孩子,提升綜合實力。 社會不可能像父母一樣,無條件愛孩子。因為社會上有很多的孩子,需要規則,也難免是魚龍混雜。 告訴孩子,人太單純,不一定是優點,可能是給自己挖一個坑。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