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役起因高平之戰(zhàn)[五代十國時期的高平之戰(zhàn)] 參戰(zhàn)規(guī)模戰(zhàn)役名稱:高平之戰(zhàn)。 交戰(zhàn)雙方:后周和北漢、契丹聯(lián)軍。交戰(zhàn)時間:公元954年4月16日(后周顯德元年三月十一日)。 交戰(zhàn)結果:后周方大勝。 戰(zhàn)役意義:是五代十國時期中原王朝由弱轉(zhuǎn)強的開端。 戰(zhàn)役背景郭威也是顧命大臣之一,當時任樞密使兼侍中,統(tǒng)帥大軍坐鎮(zhèn)鄴都防御契丹。隱帝派人將郭威在大梁的家人全部殺死,連嬰孩也不放過。又派密使向軍中將領傳旨,要他們誅殺郭威。但是消息走漏,郭威率領大軍回師大梁,興兵問罪。由于隱帝此事處置失當,使得大部分將領對郭威等人的遭遇都很同情,所以一路上的守將都望風迎降。郭威很順利的挺進都大梁外圍。隱帝再次不顧太后的勸阻,執(zhí)意親自統(tǒng)帥人馬和郭威交戰(zhàn)。結果前鋒慕容彥超失利,大多數(shù)將領率領軍隊投降。隱帝倉皇逃走,路上被追兵殺死。國不可一日無主,太后及大臣商議打算立漢高祖的義子,后漢河東節(jié)度使劉崇的兒子,武寧節(jié)度使劉赟為皇帝。然后郭威起兵入都,弒君作亂,無論是有多大的委屈,這個罪名也無法洗脫了。郭威趁朝廷派他防御契丹的機會,在澶州上演了黃袍加身的鬧劇,由部下?lián)泶魉斄嘶实邸6鴦②S[yūn]已經(jīng)到達宋州,就被郭威的部將派人囚禁。郭威入大梁稱帝,改國號為周,郭威就是后周的太祖皇帝。不久郭威在宋州將劉赟殺死。 戰(zhàn)爭經(jīng)過戰(zhàn)役過程聯(lián)軍進攻柴榮親征周世宗下定決心親征,于是從京城開封統(tǒng)帥禁軍出發(fā)。在途中,禁軍控鶴都指揮使趙晁派人向周世宗進言,勸阻親征。周世宗大怒,將趙晁囚禁在懷州。北漢主不知道周世宗敢親自出征,他看潞州城堅固,一時難以攻取,就越過不攻,南下澤州,直取大梁。北漢兵的前鋒與后周軍在澤州(今晉城)的高平城以南相遇,被周軍擊退。周世宗怕北漢軍撤退,加緊前進。北漢主在巴公原排開陣勢準備迎擊。自己親自率領中軍,張元徽率軍在東,楊袞率契丹騎兵在西,軍容極盛。后周軍前鋒前進過快,河陽節(jié)度使劉詞率領的后軍被落在后面。面對這種敵眾我寡的局面,周軍的將士難免懷有畏懼心理。而周世宗反而更加鎮(zhèn)定,堅定可克敵的決心。他命令白重贊與侍衛(wèi)馬軍都虞侯李重進統(tǒng)率左軍在西,樊愛能、何徽統(tǒng)率右軍在東,向訓、史彥超率領精騎在中間列陣,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率領禁軍護衛(wèi)皇帝。周世宗自己也全身披掛,自己跨馬到陣前督戰(zhàn),雙方都嚴陣以待。 劉崇輕敵北漢主看到后周人馬不多,認為不用契丹的人馬也可以擊敗周軍,他對手下的將領說:“我用漢軍就可以擊敗周軍,哪用得著契丹人。今天不但要一舉擊敗周國,還要讓契丹人看看我們漢軍的厲害。”北漢的將領們 也都表示同意。楊袞在陣前觀察了后周軍的陣勢和軍容,對北漢主說:“周軍是強敵,不可貿(mào)然進攻。”北漢主不以為然的說:“機不可失,將軍就不要再說了,且看我來破敵。”楊袞沉默了,他想我到看看你北漢怎么破敵。當時東北風很大,突然又轉(zhuǎn)為南風。北漢副樞密使王延嗣派司天監(jiān)李義向北漢主進言,勸北漢主出擊。樞密直學士王得中認為風勢不利,不宜出擊,北漢主不聽,命東軍先進攻,張元徽親自率領千余精騎沖擊后周的右軍。后周的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本來就有怯戰(zhàn)心理,交戰(zhàn)不久,看到北漢軍來勢很猛,抵擋不住,就率領騎兵率先逃走。后周右軍被擊潰,有上千步兵解甲投降。周世宗看到戰(zhàn)事緊急,后周軍瀕臨潰敗的邊緣,親自率領左右的親兵冒著矢石出陣督戰(zhàn)。 后周血戰(zhàn)宋太祖趙匡胤當時還是后周禁軍將領,他先招呼同伴向前沖鋒,又請張永德率軍從左翼出擊,自己率軍從右翼出擊。張永德同意,兩人各率領兩千人馬隨周世宗出擊。趙匡胤[yìn]身先士卒,迎敵血戰(zhàn),主將奮勇,士卒更是拼死力戰(zhàn),無不以一當百,北漢兵抵擋不住。內(nèi)殿直馬仁禹也激勵同伴進擊,他自己躍馬猛射,連斃數(shù)十敵軍,后周軍的士氣更加高漲。殿前右番行首馬全義也率領部下幾百騎兵向前猛攻。北漢主知道周世宗親自出戰(zhàn),命人嘉獎張元徽,催促張元徽乘勝進攻。張元徽前進,戰(zhàn)馬被射倒,被后周軍斬殺。北漢驍將張元徽被陣斬,漢軍士氣低落,后周軍乘著越來越大的南風,猛烈進攻,北漢軍大敗。 北漢潰敗戰(zhàn)爭影響周世宗為了總結治軍經(jīng)驗,在巴公附近的西澗村講治軍有“四義”(愛護百姓講禮義;扶危濟貧重道義;軍民互助講仁義;一言九鼎重信義。)的道理,后人將此村改稱四義村,因其分東西村,便分稱東四義、西四義。 從高平一戰(zhàn)后,周世宗提拔了一批有膽識的將領,整頓了禁軍,勵精圖治,先后南下攻取了南唐的江北之地,北上征伐契丹,接連收復了幾個州郡,增強了后周的國力,擴大了后周的國土。為以后宋的統(tǒng)一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周世宗是五代中罕見的有作為的皇帝。就高平一戰(zhàn)中的表現(xiàn),就少有人及。可惜的是他在位時間太少,不然還可以有更大的作為。而宋太祖趙匡胤也因為高平大戰(zhàn)中的出色表現(xiàn)而一舉成為后周禁軍中的高級將領。周世宗勤于政事,能駕馭那些功勛卓著的將領。趙匡胤也一直忠心耿耿的為后周效力,屢建功勛。然后周世宗一死,趙匡胤就得以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奪了后周政權,建立了宋朝。他和宋太宗趙光義憑著周世宗打下的基礎,最后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史料記載丙申,晉王(周世宗)即皇帝位。 北漢兵屯梁侯驛,昭義節(jié)度使李筠遣其將穆令均將步騎二千逆戰(zhàn),筠自將大軍壁于太平驛。張元徽與令均戰(zhàn),陽不勝而北,令均逐之,伏發(fā),殺令均,俘斬士卒千馀人。筠遁歸上黨,嬰城自守。筠,即李榮也,避上名改焉。 北漢主不知帝至,過潞州不攻,引兵而南,是夕,軍于高平之南。癸巳,前鋒與北漢兵遇,擊之,北漢兵卻。帝慮其遁去,趣諸軍亟進。北漢主以中軍陳于巴公原,張元徽軍其東,楊兗軍其西,眾頗嚴整。時河陽節(jié)度使劉詞將后軍未至,眾心危懼,而帝志氣益銳,命白重贊與侍衛(wèi)馬步都虞候李重進將左軍居西,樊愛能、何徽將右軍居東,向訓、史彥超將精騎居中央,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將禁兵衛(wèi)帝。帝介馬自臨陳督戰(zhàn)。北漢主見周軍少,悔召契丹,謂諸將曰:“吾自用漢軍可破也,何必契丹!今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諸將皆以為然。楊兗策馬前望周軍,退謂北漢主曰:“勍[qíng]敵也,未可輕進!”北漢主奮髯[rán],曰:“時不可失,請公勿言,試觀我戰(zhàn)。”兗默然不悅。時東北風方盛,俄而忽轉(zhuǎn)南風,北漢副樞密使王延嗣使司天監(jiān)李義白北漢主云:“時可戰(zhàn)矣。”北漢主從之。樞密直學士王得中扣馬諫曰:“義可斬也!風勢如此,豈助我者邪!”北漢主曰:“吾計已決,老書生勿妄言,且斬汝!”麾東軍先進,張元徽將千騎擊周右軍。 合戰(zhàn)未幾,樊愛能、何徽引騎兵先遁,右軍潰。步兵千馀人解甲呼萬歲,降于北漢。帝見軍勢危,自引親兵犯矢石督戰(zhàn)。太祖皇帝(趙匡胤)時為宿衛(wèi)將,謂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屬何得不致死!”又謂張永德曰:“賊氣驕,力戰(zhàn)可破也!公麾下多能左射者,請引兵乘高西出為左翼,我引兵為右翼以擊之。國家安危,在此一舉!”永德從之,各將二千人進戰(zhàn)。太祖皇帝身先士卒,馳犯其鋒,士卒死戰(zhàn),無不一當百,北漢兵披靡。內(nèi)殿直夏津馬仁瑀謂眾曰:“使乘輿受敵,安用我輩!”躍馬引弓大呼,連斃數(shù)十人,士氣益振。殿前右番行首馬全乂言于帝曰:“賊勢極矣,將為我擒,愿陛下按轡[pèi]勿動,徐觀諸將破之。”即引數(shù)百騎進陷陳。 樊愛能、何徽引數(shù)千騎南走,控弦露刃,剽掠輜重,役徒驚走,失亡甚多。帝遣近臣及親軍校追諭止之,莫肯奉詔,使者或為軍士所殺,揚言:“契丹大至,官軍敗績,馀眾已降虜矣。”劉詞遇愛能等于涂,愛能等止之,詞不從,引兵而北。時北漢主尚有馀眾萬馀人,阻澗而陳,薄暮,詞至,復與諸軍擊之,北漢兵又敗,殺王延嗣,追至高平,僵尸滿山谷,委棄御特及輜重、器械、雜畜不可勝紀。是夕,帝宿于野次,得步兵之降敵者,皆殺之。樊愛能等聞周兵大捷,與士卒稍稍復還,有達曙不至者。甲午,休兵于高平,選北漢降卒數(shù)千人為效順指揮,命前武勝行軍司馬唐景思將之,使戍淮上,馀二千馀人賜資裝縱遣之。李谷為亂兵所迫,潛竄山谷,數(shù)日乃出。丁酉,帝至潞州。 帝欲誅樊愛能等以肅軍政,猶豫未決。己亥,晝臥行宮帳中,張永德侍側,帝以其事訪之,對曰“愛能等素無大功,忝[tiǎn]冒節(jié)鉞[yuè],望敵先逃,死未塞責。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茍軍法不立,雖有熊羆之士,百萬之眾,安得而用之!”帝擲枕于地,大呼稱善。即收愛能、徽及所部軍使以上七十馀人。責之曰:“汝曹皆累朝宿將,非不能戰(zhàn)。今望風奔遁者,無他,正欲以朕為奇貨,賣與劉崇耳!”悉斬之。帝以何徽先守晉州有功,欲免之,既而以法不可廢,遂并誅之,而給槥[huì]歸葬。自是驕將惰卒始知所懼,不行姑息之政矣。庚子,賞高平之功,以李重進兼忠武節(jié)度使,向訓兼義成節(jié)度使,張永德兼武信節(jié)度使,史彥超為鎮(zhèn)國節(jié)度使。張永德盛稱太祖皇帝之智勇,帝擢[zhuó]太祖皇帝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以馬仁瑀為控鶴弓箭直指揮使,馬全乂為散員指揮使。自馀將校遷拜者凡數(shù)十人,士卒有自行間擢主軍廂者。釋趙晁之囚。 北漢主收散卒,繕甲兵,完城塹以備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