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 同學小張,日常分享AI知識和實戰案例 · 歡迎 點贊 + 關注 ??,持續學習,持續干貨輸出。 · +v: jasper_8017 一起交流??,一起進步??,更有專業資料領取!
你平時上網,是不是還把瀏覽器當個“門口傳達室”? 搜個資料、刷個視頻、訂個票,走流程似的點開又關掉。 但現在,很多AI公司已經盯上它,不是為了優化體驗, 而是為了搶這個“所有線上行為的入口”。 為什么?因為你做的大多數事,最后都會經過瀏覽器這一步。 查論文、看房源、比價購物、約面試…… 這就好像你每天出門,不管去哪兒,都得先到一個交通樞紐集合。 而誰把控了這個樞紐,誰就能看清你去哪、想干嘛、消費習慣是什么。 Perplexity的CEO就直接攤牌了: “如果不從操作系統底層構建AI,就沒法做到真正的個性化。” 這話聽著挺玄,其實意思很直接—— 想當你的數字助理,得先變成你的“信息通行證”。 只要AI能扎進瀏覽器, 那它不僅知道你在查什么,還能參與你怎么決定。 比起做搜索引擎,它更像要接管你整個上網方式。 而一旦做到這一步, 你的“線上人生”,就握在它手里了。 這就是為啥最近大家都在“卷瀏覽器”。 Perplexity剛剛上線了新瀏覽器產品 Comet, 號稱“為當今的互聯網重寫入口”, 直接對準了Google Chrome 老大的飯碗。 OpenAI也沒閑著,幾周內就要推出自己的 AI 瀏覽器。 不是小修小補,是要在瀏覽器這塊“流量心臟”上開戰。 那Comet到底新在哪? 它不是那種“點開跳轉”的傳統插件, 而是直接“貼在”瀏覽器底部的側邊欄,時刻在線。 像個不說話但一直盯著你屏幕的數字助手。 你在領英上找工作,它會自動幫你篩崗位; 你在看 YouTube、查日歷、整理郵箱, 它能秒懂你在干啥,并及時補位。 有記者體驗后說得特別實在: “它就待在那兒,一直知道我正在看什么。” 傳統瀏覽器像百寶箱,啥都能裝, 但要你自己找工具、點開、復制粘貼、來回切。 而AI瀏覽器更像你身邊的“貼身助理”: 你剛動個念頭,它已經把工具遞過來了。 當然,想讓它聰明,就得放權限。 Comet能干這些,是因為你把郵箱、日歷、賬號密碼…… 全都交出去了,甚至比你媽還了解你每天幾點起床。 這不是Comet一家會這樣,所有AI助手都一樣。 越想幫你省事,就越得“接管你的人生”。 這是便利和隱私之間,永遠談不攏的協議。 那Perplexity為啥非得自己造瀏覽器? 原因很現實——谷歌不讓它上車。 他們曾找過 Chrome,希望能把自家的 AI 設成默認搜索, 結果被谷歌一口回絕。 既然借不到東風,那就只好自己造船。 但他們并不盲目,Comet的推出背后是實打實的底氣: Perplexity 5 月的搜索量達到了 7.8 億,月增長超過 20%。 用戶多、勢頭猛,完全具備“帶飛一個新入口”的流量體質。 不過,這場仗也不輕松。 Chrome 畢竟是瀏覽器里的“微信”——裝機量幾十億, 用戶操作路徑早就變成肌肉記憶。 你要讓大家主動遷移,得有“非換不可”的理由。 OpenAI當然也想搶這個入口, 早在去年就被曝出籌備瀏覽器,還挖了兩位 Chrome 原班人馬。 目標清晰:把 AI 塞進瀏覽器,正面對線 Google。 但這事還有個更深的動機——數據。 誰控制瀏覽器,就等于握住了用戶上網的“黑匣子”: 點了哪兒、看了多長時間、停在第幾段文字…… 這些行為數據,是 AI 最想吃的大補藥。 訓練模型、做個性化推薦、生成內容, 都需要這種“原汁原味”的用戶現場反饋。 而瀏覽器,是獲取這些數據的“最后一公里”。 所以現在你看到的不是“AI做瀏覽器”, 而是“AI開始搶搜索帝國的鑰匙”。 其他新玩家也都在“彎道加速”: Dia主打“AI原生”,不用跳ChatGPT,直接對話網頁; FellouAI做了集成智能體的“自動化助手”, 讓你上網像開掛一樣流程化操作。 他們的目標也一樣: 別再做傳統瀏覽器那種“啥都能打開”的工具箱了, 而是做“知道你想干嘛”的數字副駕駛。 國內戰場也不平靜。 百度靠搜索家底,All in AI 瀏覽器; 夸克、360等老牌也在用 AI 重塑上網體驗, 都想在這個“超級入口”分一杯羹。 那AI瀏覽器,真能改變我們的上網方式嗎? 就像你從開手動擋車換成自動駕駛, 一開始不習慣、不信任,甚至有點排斥, 但只要你體驗過“有人幫你處理行程、查資料、回復郵件”, 你就再也不想手動去搬磚。 這就是 AI 瀏覽器的真正目標: 不僅幫你“看網頁”,更想替你“做決策”。 這場瀏覽器的爭奪戰,剛剛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