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底,中國60歲以上人口達3.1億人,占總人口的22%。目前,中國已經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少子化和長壽趨勢使得老齡化持續加深。
但換個角度來看,長壽帶來的老齡化并不可怕,這體現了社會的進步和醫療水平的提升。最關鍵的是,少子化的加劇帶來老齡化明顯加速的問題才不容小覷。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這是人口紅利消逝;隨著而來的是,社會撫養比上升、養老負擔加重、社保壓力上漲,而社會創新創業活力卻下降……
過去,我國依靠龐大且年輕的人口紅利和高儲蓄投資率帶來的高資本投入,支撐改革開放后經濟的快速增長,并快速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甚至在2004年,中國首次出現“民工荒”,農民工的工資開始快速增長。
然而,劉易斯拐點在2013年左右出現,中國經濟面臨增速換擋,人口老齡化與逆全球化又進一步加劇經濟的脆弱性。
目前,中國康養產業正面臨“供需錯位”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傳統康養模式面臨服務資源短缺、響應效率低下等挑戰;另一方面,康養服務成本高,老年人擔心去養老院會增加自己與子女的經濟負擔。
在這重要關頭,傳統養老模式難以滿足需求,技術驅動成為破局關鍵。
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將為中國應對老齡化創造更多機遇!
銀發經濟的人群分析:
缺口即契機,這片“新藍海”規模30萬億
今年全國兩會的首場“委員通道”上,有政協委員提到:“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約7萬億元,占到GDP的6%;預計到2035年,將有望達到30萬億元,成為推動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估計到2050年,銀發經濟將至少可以提供1億個就業崗位。”
不要一提到老人,就固化印象為75歲以上的需要護理老人。
銀發經濟的思路應該抓住活力老人與準新老人(50-65歲)的機會,那才是真正的藍海:比如作為情感補充的寵物行業、抗衰老保青春的醫美行業、提升生命活力的體育健身行業,都將是銀發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我國,6070后被稱為嬰兒潮的一代,更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一代人。雖然小時候條件差一些,卻趕上了高考恢復、吹上了改革開放的春風。
他們20歲到60歲這段獲取人生財富的關鍵時期,正好與我們國家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四十年完美重合。退休后,他們領取的養老金數額也同樣讓Z世代羨慕。
因此,他們中很多人具有豐富的社會參與性活動。2024年有一則新聞:中國第一艘國產大郵輪“愛達·魔都號”首航,居然有九成以上的乘客是中老年人。
此外,新老人的技能也升級了,對電腦、直播、電子支付很熟悉;既可以在直播間無障礙購物,也熱衷于老年短劇,如《閃婚老板是豪門》、《保潔老媽無極歸來》等,流水動輒上億,已經妥妥成為了網絡上最新的“財富密碼”。
因此,在了解銀發經濟之前,應根據中老年群體的年齡、健康、生活狀態分層定位。
例如,針對50-65歲剛退休有活力的老人,定位為解放型消費市場,他們有更多元化的精神追求,還會在退休后拓寬自己知識面、接受再教育等等。
針對65-75歲機能開始退化的老人,定位為改善型消費市場,提供適老化產品和健康管理服務。
針對75-100歲疾病高發的老人,定位為剛需型消費市場,提供護理院、養老院、醫療護理等服務。
正因為我們即將擁有一群“壽命更長、健康意識更強、收入更高、受教育程度更高、生活預期更豐富”的新老齡群體;所以銀發經濟,毫無疑問就是一個向我們奔涌而來的,確定性的大風口。
“老齡化”→“適齡化”:
康養機器人的想象空間有多大?
銀發經濟放在整個世界范圍內,都是全新的課題。我們不必糾結于如何精確地去定義它,而是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它,擁抱它,用新技術帶給養老生活無限的想象空間。
當前的養老服務格局主要停留在【監護】、【康養】與【陪伴】三大核心痛點上:失能護理缺口較大,大量失能老人難以獲得足夠的智能護理設備支持;情感陪伴不足,許多獨居老人日常交流匱乏,陪護機器人普及率較低;
此外,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市場養老服務供給存在明顯空白,高端養老機構在這些區域的覆蓋率遠低于一二線城市。
于是,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快發展銀發經濟,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戰略,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
同時,國務院也發布《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明確將智慧健康養老列為七大潛力產業之一,提出推進智能設備在居家、社區、機構養老場景的集成應用。
目前,中國已經有許多先進的養老科技應用到實際場景中:智能傳感設備提供全天候預警,一旦老年人生命體征出現變化,便能立即發出警報;體適能一體機可給予老年人全面、科學的體質評估與鍛煉指導;陪伴機器人憑借算法向老年人提供定制化的情感支持……
【監護】:對于大多數中國家庭而言,現在仍存在大量的“獨居老人”,子女在外務工無法履行日常監護職責,稍微磕碰摔倒就容易錯失最佳醫療良機。此時,在家配備一臺毫米波檢測雷達就十分重要了。
它能在室內提供24小時的實時檢測,通過“點云成像”算法來捕獲人體各種程度的動作變化,包括宏觀運動、微觀運動與體征信息;實現「跌倒姿態報警」、「精準生命探測」、「隱私保護」等功能,讓家屬隨時了解老人的身體情況。
【康養】:伴隨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我國康養機器人產品研發邁入2.0時代,已具備轉移輔助、排泄輔助、照護與聯絡、看護輔助等功能。相較于傳統的人工護理,護理機器人不受時間與空間的約束,可為老年人提供不間斷、精細化的服務。
如下肢智能訓練機器人,能夠依據老人的身體狀況提供智能矯正,為老年人開展步行和平衡功能訓練。未來,還有更多健康檢測、康復訓練、協同護理等機器人亮相,市場空間有望達到千萬億級。
【陪伴】: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老年人在滿足基本生存需求后,同樣渴望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我國現有約5000萬獨居老人,他們面臨著情感陪伴的真空。
智能陪伴機器人通過情感交互和技術賦能,不僅填補了親情缺位,更助力長者實現精神世界的豐盈與滿足。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智慧養老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單純的“硬件智能”階段,而是通過5G物聯網、腦機接口、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深入應用,開啟了養老產業的“下半場”。
如何利用智能化技術重構養老服務,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成為行業的核心挑戰。智慧養老的未來,正通過數據驅動與創新技術,推動著養老產業走向更加精準、高效、個性化的方向。
中國的人口老齡化是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但智能養老為我們提供了破局的方向:毫米波雷達監護老人健康、智能陪伴機器人提供情感支持、智能助行器幫助老人學會走路……
在人工智能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背景下,2025年,"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康養產業底層邏輯,催生出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
這場變革不僅關乎技術應用層面的突破,更是對傳統養老模式的顛覆性重構,正積極探索出一條符合國情、引領全球的養老新范式。。
或許未來的某個時刻,覆蓋全齡段的智能養老服務體系或將實現從“老有所養”到“享老有為”的跨越。但我們也應該清晰地認識到,「不能將老人的一切都拋給機器」。
子女應該多關心老人的生活和健康,多陪老人聊聊天,讓他們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尊重(這才是生而為人最大的幸福)。唯有以技術為舟、以人文為槳,才能承載一個體面、溫暖、充滿可能性的幸福中國。